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江存又 《福建理论学习》2014,(9):F0004-F0004
寿宁县人民检察院以“案结事了人和”为工作目标,主动融入全县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推行检察工作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1+3”检调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一、立足出发点。出台《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实施办法》和《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共评估案件459件。其中一般风险35件,较大风险15件,重大风险4起,其启动检调对接机制64件75人.成功化解54件63人。  相似文献   

2.
东城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党小组将党建工作与“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深度融合,立足诉调对接工作服务站,打造多方联动、一站式解决问题的社会矛盾综合化解机制,为正义赋能“加速度”。  相似文献   

3.
"检调对接"有利于实现社会、法律、政治效益的统一,是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机制。检调对接已经有了相当完备和具体的制度。检察机关应该在案件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对接办事机构,按一定流程处理相关事务。  相似文献   

4.
诉调对接是以人民法院为先导,结合司法资源和社会力量化解纠纷的重要途径。以W市X法院诉调对接实施情况为调研对象,并抽取52件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诉讼与调节对接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案件分流随意性强、调解人员专业单一、缺乏诉调对接机制宣传以及财政支持不足等。因此,完善诉讼对接机制需要对案件进行科学分配、吸收具有多元化知识背景的调解人员、加强调解宣传力度和落实财政支持力度,使得诉调对接机制各环节能够实现优化组合、高效运作,从而实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作为内生于社区、致力于社区发展的社会组织,上海绿主妇工作室通过开展自治活动、搭建议事平台、调解邻里纠纷的具体实践,成功化解了诸多基层社区矛盾,可为社会各界协同联动、积极参与社区矛盾化解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何勇  郑洋洋 《党课参考》2023,(24):82-87
<正>走进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信访接待、法律服务、劳动仲裁、诉调对接等6个服务窗口映入眼帘,工作人员正与来访群众耐心交流。“调解中心有调解室、人民法庭、心理咨询室等各类机构入驻,当事人的矛盾解决需求可得到一揽子处理。”调解中心主任王太忠说。一站式服务、全周期关注,山西积极探索“枫桥式工作法”,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统筹各方力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解纷机制,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人》2012,(23):60-61
2012年,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法院紧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按照"12357"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工作新发展。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5457件,审执结4837件,收结案数位居吴忠法院系统第一。抓好审判工作服务工作大局刑事审判贯彻"宽严相济"政策,打防并举保稳定。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500件709人,审结475件673人,结案率为95%。将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作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制度很有必要且势在必行"。大调解"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实施,应当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目标、以创新调解机制为动力、以健全调解机制为保障。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以基层调解为重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体系,及时发现控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9.
张彤 《唯实》2007,(8):148-151
我国现行"一调一裁两审"制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无论是调解制度、仲裁制度,还是诉讼制度都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缺陷,已经难以适应及时化解劳资矛盾,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要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诉调对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霞 《唯实》2007,(10):84-86
"诉调对接"工作中法院的定位问题、调解与裁判的关系问题、调解的自愿原则与现实调解中的强制性倾向问题等,迫切需要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共同探讨,寻求正确的答案,以确保"诉调对接"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房县法院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以调解为主要手段,能动司法,和谐司法,依法开展民商事审判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着力构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位一体"的大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2011,(14):8
<正>灵武市司法局坚持抓重点谋全局,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提效能,抓创新增活力,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上水平。强化群众意识,着力社会矛盾化解保障民生。结合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的"千人万件"工程和灵武市"五送两带"主题实践活动,集中时间推行了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成立灵武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立医患、劳动、交通事故、公共管理、意外人身伤亡等行业调委会,在乡镇行业协会建立调解组织,努力构建全市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大调解网络体系。强化创新意识,着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稳定。通过开展"社区矫正监管规范年"活动,加大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帮扶力度。抓住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纠纷日益凸显,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建立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对有效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为此,应从强化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制度与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构建南昌特色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必须确立新理念;明确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的主体和价值目标。畅通民意,保障民权。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并增强法治观念,科学防范、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发挥社会基层组织作用,群防群治,形成合力。坚持多元化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调解与诉讼结合,以和为贵。建立健全良好机制,提高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矛盾纠纷化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地方的和谐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经过不断实践,积极寻求解决制约发展的因素,力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但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矛盾纠纷化解基础薄弱,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群众素质不均衡,调解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排查预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掌握矛盾信息。为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更好地完善纠纷化解机制,从而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主要措施有:坚持源头预防原则,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完善排查预警机制,消除矛盾纠纷隐患;健全调处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近日,二师二十四团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抓安全、重调解、解民忧、办实事,促进了团场经济稳定发展。该团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制定了《基层单位矛盾排查工作制度》、《矛盾调解方案》等多项制度,实行"八心"工作法,即倡导信访工作人  相似文献   

17.
合理、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成熟法治社会的标志。杭州市对此已有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形成一张基层矛盾化解之网。本文以杭州市法院调解进社区、“警民联调机制”、“和事佬”化解社区纠纷等实践为例,分析了杭州实践的特点,论述了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在社区建构的必要性,提出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是社区走向善治的重要途径。文章对社区矛盾纠纷解决的机制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福泉市探索出以"司法确认"为重要内容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112"模式,努力营造政通人和环境,全力提升群众的"司法获得感"。6月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到黔南州就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时指出,司法确认是重要制度创新,要认真总结经验,促进诉调对接、维护群众权益,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对福泉以"112"模式为核心解决矛盾纠  相似文献   

19.
张彤 《唯实》2007,(9):148-151
我国现行“一调一裁两审“制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无论是调解制度、仲裁制度,还是诉讼制度都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缺陷,已经难以适应及时化解劳资矛盾,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要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立斌 《党史纵横》2014,(5):F0002-F0002
正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群众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沈阳市皇姑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一主线,坚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问题,用群众的路线解决问题,积极搭建有效载体,努力回应群众诉求,让人民群众以"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上"的方式感受到公平正义。诉调对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皇姑法院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创新工作模式,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为基础的多元化调解对接工作机制,为服务人民群众、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地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