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2008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青少年网络环境整治法》,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并且安心的上网环境。该法律一方面强调要指导青少年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因特网,另一方面则通过大力普及过滤软件把青少年浏览不良信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目前,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由于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传播淫秽色情的新途径,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的直接诱因。这无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因此,必须多管齐下打击网络色情,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防止和减少青少年走上性犯罪的歧途。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在青少年犯罪的各类案件中,有六至七成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沉迷网络。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网民有将近1.6亿人,占我国上网总人数的将近一半,甜艮告》显示,未成年人中网络成瘾者占十分之一。几乎所有的网络成瘾者都点击过黄色网页。未成年人网瘾患者中聊天、交友者的比例接近50%,网络游戏人数比例in,1超过40%。互联网为青少年展现出了“天使”和“魔鬼”两副面孔。一方面,网络为青少年开启了一扇“探索之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网上充斥的暴力色情内容使得他们性格变得孤僻暴躁、不思上进甚至出现一些违法行为。网络,在继毒品之后,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是青少年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形式,也是传统有组织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它对青少年一代和整个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与传统有组织犯罪相比,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有着显著的新特点。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刚刚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对其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论及网络越轨行为时,学界研究大多习惯将网络越轨行为与青少年群体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缺乏必要的实证数据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越轨身份和网络越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制造”和“生产”出来的,具有意义建构的意味。青少年越轨身份的被制造,来自于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必定存在网络越轨行为的论断和对青少年年龄区间界定的含混;而网络越轨行为的“被生产”,则源自于通过对网络环境容易产生越轨行为的判断而进行的标定。正确和客观地认识网络中的青少年越轨行为,需要将日常生活理论作为理论支点,采用统计概括和田野调查的研究范式对网络越轨中的青少年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越轨行为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不能忽略越轨含义的中性色彩,区别对待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6.
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知网上已发表成果的检索和统计,发现以往关于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性因素研究多限于网络游戏和售情网站浏览等,而极少将家庭成员、同伴、邻里和传统媒体中传递出来的不良信息纳入影响性因素的范围内进行研究。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将上述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性因素进行综合且系统的分析,力求从新的视角,探求具有创新性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拟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法律规制及其防范对策出发,以期帮助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对网络场所的执法力度、网络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水平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以有效防治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与青少年的法制、伦理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及时开展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网络伦理、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问题研究,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日前,由团北京市委、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针对12~24岁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形式新颖的网络娱乐、手机娱乐、动漫、DIY等新娱乐方式,已经占到青少年娱乐内容的50.3%。传统的娱乐方式一体育运动和看电视仅分别占18.3%和12.3%,其他娱乐方式总共占3成。  相似文献   

10.
“网络婚姻”是虚拟婚姻的一种,具有虚拟性和游戏性。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点和环境因素,网络婚姻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各种影响。在思想上,网络婚姻影响青少年的责任意识、道德感的培养,性心理,对婚姻的认识等。在行为方式上,网络婚姻具有成瘾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种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减小网络婚姻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急剧社会转型,我国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开始出现了大量新情况,而电子游戏、偶像剧及电脑等的出现,尤其是近些年来迅速普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随之遍地开花的网吧,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是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对比分析了网络对边远地区汉族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程度。通过汉蒙比较,整体反映出无论是汉族或蒙族青少年都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其社会化影响显著,而且严重冲击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如网上黑客的攻击、色情内容的传播、信息欺诈等,广大青少年也深受其害。认识网络接触中青少年被侵害及相关保护问题,有助于网络道德建设,加快青少年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使社会注重青少年网上行为教育,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使青少年在网络接触的过程中,尽量少受网络信息的侵害。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信息产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活动和网络安全问题也遇到新的挑战。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全民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民网络行为,是行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上网者众数,互联网上的青少年离轨行为不断上升。论文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从失范理论视角界定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别和性质,并对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构成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网络中上网者个体的规范缺席、网络社会的规范缺席和网络法制规范不健全三者主要导致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网络是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社会援助体系,青少年的社会网络对其权益保障起着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来源正是其社会网络,而青少年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又多会求助于自己的非制度性的社会网络,并且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如网络规模、角色类别次数等也是其权益遭受侵害的生成性因素。在青少年权益保障中,社会网络承担的是“守门人”角色,围家应当承担的是“守夜人”角色。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视之,不仅可以看出青少年维权的缺失面,也可为其权益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其中未成年网民为1.4亿。在《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通过调查公布:其中家里上网的比例为89.3%,学校上网比例为34.3%,未成年网民上网主要使用的设备是手机,比例为79%,较2012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已经逐渐成为运用网络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犯罪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二是网络道德失范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性;三是对青少年犯罪的道德控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深度和研究方法上尚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编者:别让网络“网”住孩子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并为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但是,夹杂在网络上的诸多不良信息,也给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的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以致荒废学业,引发网络病症,甚至因网上交友不慎而走向犯罪。对此,有人称之为“网络问题”。在近年来本刊编辑部收到的来稿来信中,有不少就涉及这个问题。其中,一位署名小蕾的女孩,还在来信中诉说了她被网络“网”住而沦落的经过。她说:“从初二开始,我的行为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放学,第一件事就是上网,OICQ ICQ E-mail吸引着我稚嫩的心灵。上网认识了许多当初我眼中所认为的好朋友,其实不然,那些人简直是……我不知该怎么来描述他们”。但她就是抵挡不住这个诱惑,以致厌学,弃学,先后三次离家出走,和那些“网友”厮混在一起。没有钱花了,就去偷别人的手机。她说:“公安念我还小,给我吃了一个警告处分。现在学校已作出让我退学的决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这种因迷恋网络而走上邪途的孩子,相信谁都会感到不安和揪心,何况,类似小蕾那样的情况,在当前青少年中并不罕见。所幸的是,“网络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还成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9.
编者:别让网络“网”住孩子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并为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但是,夹杂在网络上的诸多不良信息,也给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的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以致荒废学业,引发网络病症,甚至因网上交友不慎而走向犯罪。对此,有人称之为“网络问题”。在近年来本刊编辑部收到的来稿来信中,有不少就涉及这个问题。其中,一位署名小蕾的女孩,还在来信中诉说了她被网络“网”住而沦落的经过。她说:“从初二开始,我的行为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放学,第一件事就是上网,OICQ ICQ E-mail吸引着我稚嫩的心灵。上网认识了许多当初我眼中所认为的好朋友,其实不然,那些人简直是……我不知该怎么来描述他们”。但她就是抵挡不住这个诱惑,以致厌学,弃学,先后三次离家出走,和那些“网友”厮混在一起。没有钱花了,就去偷别人的手机。她说:“公安念我还小,给我吃了一个警告处分。现在学校已作出让我退学的决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这种因迷恋网络而走上邪途的孩子,相信谁都会感到不安和揪心,何况,类似小蕾那样的情况,在当前青少年中并不罕见。所幸的是,“网络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还成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盗窃、诈骗等侵害财产权益的犯罪越来越多,在一些网络涉黄淫秽案件中,广大青少年成为主要的受害者,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称为了违法犯罪参与者。以前的这些网络犯罪或者可以称为网上犯罪,它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网络或者网络技术为实施犯罪的重要工具。而如今的“尊龙名社”案反映出的问题却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