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国际政治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挑战。中国崛起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有着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欧美能否接纳复兴的中国。这里,本人有几点思考。中国崛起是21世纪的国际政治现实这是一个让欧美难以理解且不愿接受的现实,因为中国的崛起有着诸多"居然":中国居然能把市场经济活力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融为一体;中国居然可以在2025年前后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居然能在西方认为"非  相似文献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2年10月公布的最新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12年非洲经济增长率约为5%,而2013年经济增长预估为5.7%。非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非洲将成为继亚洲和拉丁美洲后的又一个世界经济“新增长极”。非洲经济为何得到如此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非洲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大转换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态势。应对世界格局变化、把握自身战略机遇,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议题。从外交层面来看,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五个层面: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切实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加快发展,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发展、合作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并不乐观,传统安全威胁依旧没有消除,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却日益显现.在复杂的国际安全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创造生地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为国际社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树立了典范.实践证明,构建和谐世界是新世纪实现国际安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辰英 《当代世界》2011,(6):44-45
2011年以来,全球性通货膨胀形势持续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运行的最大风险。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与美西方国家奉行宽松货币政策有关系,有全球经济长期以来的结构性因素,也与近期的突发性国际事件相互牵连。通胀的持续和蔓延在国际经济、政治、社会领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中国外部环境也具有微妙、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经济的内在关系。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由此实现了经济崛起。在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开始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崛起和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国将会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在未来30年中呈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关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一体化互动发展,既要求中国自身进一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也要求国际社会与中国共同形成有效的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不断平衡与及时修复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好、建设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争取更多的双赢和多赢。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非洲国家联合自强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前行,成为非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之一,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非洲经济一体化从过去不被西方国家看好进而成为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2013年10月28—3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第八届非洲经济会议上,"非洲区域一体化"再成会议主题。与会各国元首、商界领袖以及专家学者就非洲区域一体化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一事展开讨论,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8.
2002年,国际军事安全领域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各种局部冲突与战争不断发生,反恐成为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任务,全球军事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军事优势有新的增强,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增大,但各国并未放弃对传统安全的重视.总体而言,世界军事安全在国际反恐问题的牵引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继续在总体和平和局部战争的态势中起伏波动.  相似文献   

9.
黄靖 《南风窗》2010,(22):38-40
在世界面临重大变化的过程中,现行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式微,进一步加大了转变过程的复杂与危险,同时凸显了大国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回顾历史,中国曾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顺应全球化浪潮,“和平融入”现存国际体系,推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短短30年问,中国国民经济由20世纪70年代末濒临崩溃边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社会经济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沃勒斯坦以中心和边缘等特色概念搭建了世界体系的经济基石,而霸权与周期则居于政治架构的核心位置。沃勒斯坦认为中心必然伴随霸权,中国已是无庸置疑的中心国家,但和平发展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标志着中国对“传统”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扬弃。在和平发展理念下,中国应注重内外战略的良性互动、对国际规制的因应与改造、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活动。  相似文献   

12.
祝鸣  周玉渊 《国际展望》2014,(3):144-148
2014年3月17—18日,"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与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更安全世界"组织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非洲经济事务委员会、非洲联盟委员会,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肯尼亚非洲和平论坛、第三世界网络非洲分部、南非冲突转型行动支持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l3月19日接受金砖五国有关媒体的联合采访,阐述了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性及其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4.
何星 《国际展望》2023,(1):96-115+156-157
冷战结束后,在自由和平理论指导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稳定行动介入冲突后国家的国家建构,推动西方式民主政权改造。在二十多年中,从波黑的战后重建到阿富汗战争的失败,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其安全利益认知的变化,稳定行动在目标、内容、标准、方式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呈现从“征服者模式”向“殖民者模式”演变的特点。美国、法国等通过对联合国维和行动话语权的控制,尤其是通过控制稳定特派团的安理会决议,将不同的稳定行动模式引入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使各时期的联合国稳定特派团执行不同模式的稳定行动,导致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大国维护其安全利益的工具。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需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推动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将联合国维和行动建设成为有效维护世界和平的真正的多边国际安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周瑾艳 《国际展望》2016,(6):93-109
中国和英国围绕非洲和平安全事务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都在明显上升,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中英在非洲安全理念趋同和安全利益交叉,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非洲和平安全事务,非洲2063年愿景对和平与安全及全球伙伴关系的渴求,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开启。但英国发展政策的安全化趋势,非洲对中英安全合作的疑虑及中英自身政策路径依赖都在阻碍这一合作的深化。因此,推进中非在非洲的和平安全合作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在共识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管控分歧,推动中国的非洲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与英国海外稳定战略的对接,建立多层次的安全合作机制。构建中英非和平安全对话机制、从发展源头预防和应对冲突、增强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是中英非和平安全合作的潜在领域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支持非洲低收入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债务救助能够快速释放流动性,是国际社会对非救助的重要经济手段。目前,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国际金融机构对非纾困贷款、国际债权人对非双边承诺,正成为国际社会对非债务救助主要方式。中国是非洲债务构成和债务救助的重要攸关方,在国际社会对非债务救助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多边机制和国际团结合作有助于中国在对非债务救助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中国对非债务救助需妥善应对多边救助与双边救助、短期救助与中长期债务危机应对、中国贡献与西方媒体诋毁等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国关系显著调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激荡,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合作有所进展。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在辞旧迎新之际,本刊特约请了有关专家,就2007年的世界大国关系变化、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形势和区域经济合作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2008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现刊登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杨洁勉 《国际展望》2022,14(2):1-18
当前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和质变飞跃的过渡期,筹划和推动新的国际体系建设是事关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冷战结束以来三十年的国际体系延续和发展了二战后国际体系的主体框架,处于突变后的渐变过程,世界在“后冷战体系”和“前多极体系”之间探索和徘徊。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在批判过时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在扶正祛邪中不断促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未来三十年世界将开启东西方力量相对平衡和世界多极化基本稳定的新时期,这一进程大体上与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国际体系将从后冷战转型期朝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演进,并最终成熟定型。中国在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应注重加强国际体系理论建设,准确把握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各自的发展问题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对公平正义的普遍需求和供给的相对不足将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要着力解答当前和未来的时代命题,勾勒国际体系改革基本架构,进而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断向前,推动实现公正、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9.
庞大经济规模掩饰下的脆弱的经济结构和较低的工业化水平,决定了中国不具备挑战世界强国的实力,更不具备制定国际规则和领导世界的能力。中国要走出危机,实现工业化,则必须改变对国际体系的片面依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西方公然决裂。  相似文献   

20.
四分之一个世纪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无可置疑地向全世界昭示:中国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言之凿凿,名副其实。这就是: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为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本着崇高的以人为本的和平目的,造福于中华民族,同时造福于全人类;采取和平的方式并经过和平的途径,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彼岸;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亦即我国几代领导人倡导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乃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基于饱经忧患的中国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