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继斌 《法制博览》2013,(3):110+107
刑事诉讼自始至终都围绕证据来展开的,那么就离不开证明标准的问题,各方当事人在诉讼的不同阶段都是需要运用证明标准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证明标准是根据法律之规定,承担证明责任的人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达到的程度,具有客观性、多层次性、可操作性和最低性等特征。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的标准比较抽象,很难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加以操作,从而给办案人员留下过多自由裁量的空间等问题。而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更加细化、具体。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标志着在我国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然而未成年人证词在刑事诉讼中应用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能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供述、未成年人被害人的陈述、未成年证人的证言进行区分研究,忽视了三者之间的不同性。未成年人言词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应以证明过程为进路,在符合证明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行刑法来进行研究,同时引入社会控制理论对未成年人不法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鉴于未成年人年龄范围较大,现阶段对其言词证据在刑事诉讼应用中难以统一标准。在改进路径方面,应当从限制未成年人证词应用、建立未成年人言词证据收集制度、审查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真实性、重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辩解合法性和完善未成年人言词证据补强五个方面出发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指导小组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联合举办,中心议题是结合上海开展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的实际,探索一条既符合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又具有鲜明特点的少年刑事审判新路子.此次会议除市高级、一中、二中和部分基层法院派员参加外,还邀请了检察机关、专家学者以及市、区青保办、妇联等热衷于青少年保护事业的机关团体参加.与会代表不仅就少年刑事审判工作中的几个中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且就一些相关问题发表了意见,并提交了近20篇论文.下面对这次研讨会作一综述.一、保留少年刑事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发展需不需要专门的少年刑事诉讼程序,这是当前少年刑事诉讼制度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核心所在.代表们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以及犯罪学的发展证明,少年生理、心理状况有其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在少年刑事诉讼中必须适用特别程序,才能达到保护未成年人和保护社会秩序的双重目的.对犯罪少年的处理,应采用较为宽容的法律标准和符合其身心特征的审理方式,必须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因此,建立在少年身心特征基础上的少年刑事诉讼程序应予保留和发展,在特别程序没有制订之前,应在不违背《刑  相似文献   

4.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法》修订后为加强境外追赃追逃进行的法律制度设计,对检察机关的工作提出挑战,检察机关应当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建议适用的制度,明确其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异同;也不应因被追诉人不在席就变动证明标准,避免审查起诉环节被人质疑是否有违公正;同时应当在审查起诉阶段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实现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5.
何翔 《法制博览》2013,(5):136-137
由于诉讼的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所以诉讼活动可以具体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部分。这里,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拥有其本身的价值与目的。刑事诉讼的价值是通过刑事诉讼其"固有的、不依赖于刑事诉讼主体及其需要而独立存在的、能够通过刑事诉讼活动对国家、社会和所有公民的合理需要和要求的满足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特性。"而刑事诉讼的目的则是国家根据刑事诉讼的主体的"客观需要及其对刑事诉讼价值的认知所预先设计的、希望通过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而实现的理想的诉讼结果。"本文将从刑事诉讼的价值和目的两方面进行阐述,让读者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刑事诉讼的证人资格,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般来说,单位是不可以作为证人的,但是存在特殊情况,即当单位以单位自身的名义对事实进行证明时,它就毫无疑问的具有了证人的资格。除此之外,本文还从未成年人、鉴定专家、参与办案的侦查人员、同案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推定与证明并列为认定犯罪的两种方法,由于推定天然的缺陷、刑事诉讼有别于民事诉讼的特有职能及我国的诉讼模式等,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的运用应受到严格的限制。运用推定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符合一定的条件。正确界定推定与推理、推论、司法认知、举证简化之间的区别,对国外有关推定方面的规定应立足我国国情,慎加分析甄别,不可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8.
陈笑笑  应韬 《法制博览》2014,(1):196+195
证据是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恰当裁量刑罚的基础,是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是指案件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每一个定案的证据均已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根据证据推断案件事实的过程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由证据得出的结论唯一。证据是办案的基础,定罪的前提,是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的保证。比如强奸案件,由于其本身的私隐性等特点,决定了此类案件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呈现证据单一、客观证据少、书证少、直接证据少,相反的间接证据多、言词证据多等状态,故对与强奸罪的证据如何认定以及标准等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管理与司法活动中,刑事诉讼程序与人权关系最为紧密,因为刑事诉讼涉及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例如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刑事诉讼中对人权保护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权保障的水平。刑事诉讼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不断进步的历史。但是对于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艰难和困惑却一直伴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进程。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人权是否得到切实保障?有无被侵害权利的发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有哪些方式和途径等等,都是司法工作者和关心人权状况的人士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对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人权保障制度的现状、缺陷以及完善的对策略陈已见。  相似文献   

10.
阳东升 《法制博览》2015,(7):262-263
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人权容易受到侵害,研究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人权保障的相关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首先对被追诉人和被追诉人的人权做出了界定,进而就如何有效保障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人权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