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章名岂 《法制博览》2011,(11):50-51
“我们的航母在哪里?”这是历任美国总统在决定对“地区危机”进行军事干预时,通常向军事顾问们咨询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为了达到分裂和遏制新中国的目的,曾多次将航母编队摆在台湾海峡附近耀武扬威。然而,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战略智慧面前,美国的航母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相似文献   

2.
全毅 《台湾研究》2006,(5):28-32
台湾海峡区域,是指台湾海峡两岸毗邻的闽台两省及粤东、赣南和浙南的部分地区所组成的地域。台湾海峡经济区则是指这一区域空间内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及状态。1980年代以来,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猛,台湾海峡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已显露端倪。在和平、发展和稳定成为海峡两岸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之时,讨论如何建设台湾海峡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值得关注的事态近来,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对台湾问题最有影响的国家,一改以往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模糊立场,公然将台湾海峡的安全问题视为其“共同战略目标”。此举是一个极为值得关注的重大事态,也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预,是中国人民所无法接受的。从去年以来,随着欧盟对华武器出口开禁的呼声不断增强,美国和日本便通过各种渠道,明确反对欧盟的这一打算,竭尽全力影响欧盟的决策。与此同时,美国却加大了  相似文献   

4.
从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开始,台湾即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成为其手中的一颗棋子。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对台政策虽有所调整,但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个战略据点,台湾仍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其棋子价值一直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的波动而变化。美国的台海政策服从于其总体战略目标和对华政策,尽管不同阶段表现有所不同,但目标始终指向争取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李鹏 《台湾研究》2005,(3):46-51
2月19日,美日两国外长和国防部长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谘商委员会会议,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将涉及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台湾问题列入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共同战略目标,表示“鼓励和平解决有关台湾海峡的问题”。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美国台海安全战略考虑的关注。在美国政府看来,台湾一直是其亚太甚至是全球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台海安全与美国的亚太和全球安全战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苏共二十大与美共党内的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这一报告传到美国共产党内以后,引起了美共党内的大辩论。在要不要反思斯大林的错误、反思美共的政策等方面,美共党内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并最终导致了美共的大分裂。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王冬云的《敢对权力说“扯淡”》,文中说到赫鲁晓夫先生有次突然心血来潮,对一位画家的作品发表评论,可偏偏碰上位杠头,愣是不买账,惹得赫鲁晓夫先生大怒,说:“我当基层团委书记时不懂画,我当地区党委书记时不懂画,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1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美国企业研究所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社会学家利昂·阿伦题为《赫鲁晓夫:第一个搞非斯大林化的人》的书评,对美国阿默斯特学院政治学教授威廉·陶布曼最近出版的《赫鲁晓夫:其人及其时代》一书(Khrushchev:The Man andHis Era,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2003)作了评述。阿伦(曾撰写叶利钦传记)从肯定的角度认为,赫鲁晓夫实际上是使苏联党和国家瓦解的第一人。书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都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水域举行重大的军事演习。这些演习JL乎是同时进行的,这并非巧台减偶然。美国太平洋部队司令托马斯-法戈海军.上将当时正在对该地区进行例行访问。他访问jlE京时,r11国夕}长李肇星告诚他停止军事演习,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这恰恰就是李肇星上周向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发出的警告。美国军事官员证实说,如果说举行“夏季脉动2004"军演完全是为了台湾和小闲火陆的利益,那就有点夸人其词了。奖国国防部一位高级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说这次演习是针对中国的,是不突之词。同样,说它不是针对中国…  相似文献   

10.
1953年苏联“贝利亚事件”轰动一时.贝利亚到底是如何死的,至今仍是个谜.种种迹象表明,贝利亚并非经审判合法地被处决,而是6月26日在其住所被枪杀的.这是一场由赫鲁晓夫策动的有预谋的政变.为除去贝利亚,赫鲁晓夫在领导成员之间挑拨离间,动用了军队力量,甚至出动了坦克,搞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后来实施的改革,与贝利亚的“百日新政”并无原则区别,说明这一事件不是由于政策路线的分歧,而是一场争权斗争,它为赫鲁晓夫飞黄腾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