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主要体现为区别于守法者的心理特征,亦称犯罪倾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犯罪者背后到底是什么动力使其形成犯罪需求。犯罪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实施犯罪的内部动力。犯罪人的需要与犯罪诱因是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主要来源。同时,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当前的学校应试教育都影响着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犯罪心理的研究中.对犯罪心理的概念解释各说不一,莫衷一是.仅就十年来出版的各种教材、专著中,给犯罪心理就下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的说:“犯罪心理一般指任何故意犯罪的心理”;也有的说:“犯罪心理是指那些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心理因素的各种组合形态,也就是支配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还有的说:“所谓犯罪心理,则是社会上消极的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等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有位高锋先生自呜用120个字给犯罪心理下了一个凝炼、浓重、明了的定义,下成为:“犯罪心理是个体(注意:这里仅用‘个体’,就将有犯罪行为和无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都包括进去了)将某种或某些非分的欲求,通过特定的负向意识论证,不断(不断包含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是指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达到违法犯罪危险年龄”的早期,在违法犯罪思想和行为形成之前,或违法犯罪的意念、苗头暴露之时,抓好教育、制止、预防和挽救工作.联合国预防和控制犯罪委员会也认为:趁青少年未来行为模式正在形成的早年,进行早期预防,对受到危害的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进行早期挽救,是控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领域.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实施情境预防更是直接和首要的.“情境”常被解释为“情景、境地”或“情形、景象”,指的都是个体环境,它包含着具体环境中的人文状况和自然环境,而情境预防中的“情境”指的是各种可能影响,诱导潜在犯罪人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直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都是某个犯罪个体犯罪经验、犯罪知识、犯罪技能及心理健康寻方面水平的综合体现,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大量资料。据此,本文提出了犯罪行为经验性、智能性、变态性特征,试图使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行为三个方面特征的归类分析,勾画出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为认定犯罪嫌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变态心理及变态心理犯罪的概念 变态心理又称病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属于一种精神障碍,或称为心理障碍。广义的变态心理,包括精神病在内;狭义的变态心理,专指病态人格。这里我们运用狭义的概念。变态心理犯罪就是指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行为。 (二)变态心理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变态心理犯罪预防是犯罪心理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心理预防的核心是大力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孤立的,它既依赖于公民的自我修养来不断完善人格,又依赖于社会环境条件的优化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优化社会环境,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消除犯罪和犯罪人心理形成的各种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理论历来关注犯罪研究,它对犯罪行为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心理学家倾向于对犯罪行为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本文回顾了近30年以来国外心理学关于影响犯罪因素的一些主要研究,其中涉及到传统的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辈群体、情境因素、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等。因为智力、人格、家庭、学校和情境等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传统因素,所以。本文着重地介绍了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并还进一步提出,个体的犯罪行为不仅受到犯罪倾向与犯罪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体在犯罪机遇前的理性选择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受着犯罪心理、意识的支配,而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他们对客观世界、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在环境决定着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又影响着行为取向。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劣,对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对其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今,人们的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更新,离婚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而随着家庭解体,环境导向不良势必会降低和破坏家庭正常教育的职能,给未成年子女造成心理上和人格上的危害,直接引起犯罪的低龄化。现实中,有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是从这类家庭中蜕…  相似文献   

9.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案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并无明显的故意,或者说,从传统的犯罪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无法分析出犯罪人犯罪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一类案件中如果排除掉犯罪原因隐晦、难以发现的因素之外,绝大部分都属于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一般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犯罪人自己不能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实施犯罪行为,特别对指导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故意说不清楚,所以很多青少年在实施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因素影响外,其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不良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走向犯罪的内在原因,了解特征和掌握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和不良人格特征及矫治的内容方法,对我们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寓教于审,教育、感化、挽救少年犯有很大的帮助和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少年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少年犯罪心理矫治,就是对已形成犯罪动机和犯罪意识的个体,或已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少年,通过深入分析和诊断他们犯罪心理原因和特征,确定矫治改造方案,纠正和消除犯罪动机,矫正其特有的人格障碍和缺陷,从而使…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4):26-28,35
年龄是分析社会犯罪现象及其变动的重要视角或尺度。从犯罪人口的角度看,女性犯罪年龄明显高于男性,外来人口的犯罪者年龄低于原住地居民,同时犯罪人的年龄还与其婚姻状况及职业特征关系密切;在犯罪行为方面,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人年龄差异较大,低龄犯罪人更具有暴力性犯罪的倾向,而高龄犯罪人则“青睐”单独的作案方式;另外,犯罪年龄还因被害人的不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如针对女性、熟人的犯罪侵害中,犯罪者具有一定的“高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杨宏 《法制博览》2015,(6):72-73
犯罪心理行为的产生会受到忠恕和自我力量的制约,由于个人现实际遇带来的不平衡,个体会通过贬低受害人和犯罪认同进行犯罪心理准备,当现实际遇扩大后,个体通过夸大委屈和抬高自尊将心理状态推向犯罪行为的临界点。犯罪心理的饱和状态是认知的过度说服和能量的绰绰有余。个体犯罪心理行为的产生是不断地进行经济性评估的过程,个体的基本公正观念、自我价值、自我一致性在犯罪心理行为的产生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心理学认为,任何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必源于其内在结构。犯罪心理结构学说就是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探索个体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的理论。它主张构成犯罪心理的诸要素不是孤立地、匀衡地发挥作用,而是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完整的结构功能统一体。研究个体犯罪心理的微观机制,就是要探索这一结构功能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个体犯罪的作用和影响。 一 要正确认识犯罪心理结构概念,必须特别重视和强调犯罪心理结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的重要意义。所谓犯罪心理的主体性,是指任何犯罪心理结构的产生,都是针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都是与犯罪人特定人格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犯罪心理结构的情景性,是指任何犯罪心理结构的发生,都是以一定的外部具体环境为基础的,犯罪心理结构必然是与某一特定的具体时空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保持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犯罪防控取决于对防控对象的准确认识和辨别。对于犯罪人及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识别可为犯罪防控提供具体的策略。具有人格危险性的犯罪人因其重复犯罪,故应该成为重点防控对象,可通过司法手段进行防控。而具有危险心结的人往往会发生令人意外或突然的严重犯罪,刑事司法手段对这类人的防控明显无力,只有从社会角度化解这类人的心理危机才是有效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5.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出现也往往是其各种不良行为发生质变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未成年犯罪人的不良行为情况,及其向犯罪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对性犯罪从情景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助于克服传统犯罪原因论中只注重从社会角度展开,从而难以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指导预防实践活动的弊端。性犯罪的罪前情景可分为原发性情景和过渡性情景。原发性情景是直接诱发性犯罪动机的情景;过渡性情景是影响个体将犯罪意图外化为性侵害行为的情景。此外,个体面临某一情景时的心理状态,即犯罪人的主观体验,也是性犯罪的情景因素之一。研究性犯罪情景预防的策略,必须从行为人和被害人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是违法犯罪机遇与违法犯罪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违法犯罪心理起决定性作用。而违法犯罪人员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其性格中的缺陷,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这些性格中的缺陷,又是违法犯罪人的不良习性的重要表现。研究违法犯罪人的性格特征,对于查明具体违法犯罪的原因,正确研究违法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于违法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以及在刑事侦查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策略方法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并非由生活、经济所迫,而是贪图享受而卖淫的一些女性,使得女性性罪错人员的性格特征研究具有意义。本研究以女性性罪错人员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该类人群在性格上的一些特征,以期对该类人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原因的探究,以及女性性罪错人员的教育改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离异家庭环境导向及对其子女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其子女犯罪心理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异家庭环境那里向不良,直接引起犯罪的低龄化。家庭变异阶段的几个时期会对未成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反映,而单亲家庭的消极因素,父母再婚家庭环境的弊端及未成年子女离家出走后的不良交往,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演变与形成的原因。但是,相同的刺激情境下引起的反应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个体的心理、意识在能否表成犯罪心理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本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状况、犯罪心理形成、犯罪行为特点等,是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人员对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少年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本文根据调查的情况,总结出了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主要因素及国家和社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面对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有些学者提出应从传统的以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犯罪预防转向被害预防。本文探讨了被害预防能否承担重任,它的概念、内容到底如何界定,地位又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