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可 《法制博览》2015,(8):10-12,9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我国在2009年3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中开始设立的,2014年10月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这一罪名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虽然修改后的新规定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信息罪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如"情节严重"认定的具体标准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明确。本文将对《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关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新规定进行分析,并对本罪中"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刑法司法解释对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的扩大化规定具有刑法解释扩张化的倾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核心法益是个人信息人格权中的信息自决权,个人信息自决权包括个人信息公开的自决权以及个人信息使用范围自决权,不具有可识别性个人信息不在个人信息自决权的法益保护范围之内。司法解释对不具有可识别性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目的主要是对抽象的公共利益的保护。司法解释将不具有可识别性的个人信息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个人信息的范围既容易导致刑法的立场不明确,不利于保障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也不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125条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中并未对何为危险物质做出明确界定。同时,两高针对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违规买卖泛滥的现象,于2003年9月出台司法解释规制此类问题。然而,此解释仅针对涵盖毒鼠强在内的五类禁用剧毒化学品做了规定,相对而言,规制范围过窄。针对具体案件,我们应具体分析该条文和司法解释的关系来指导类似行为的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4.
保护个人信息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现在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个人信息的保护在我国同样不容乐观,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或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并予以出售、非法提供,使得公民的权利尤其是隐私权被严重的侵犯,扰乱社会秩序。本文首先探讨个人信息的定义,阐述我国现行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现状,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法采矿直接侵害到的是矿业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由于非法采矿行为,造成山体滑坡、森林毁坏等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害。但是对于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执法部门却没有对其定过罪,仅仅是以非法采矿来进行判刑,这就使得非法采矿现象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应该对认定非法采矿牵连系列矿业环境犯罪形态:污染环境罪、非法占用耕地罪等。牵连犯罪的范围非常宽泛,因此不应该对其进行统一处断,对于那些危害性大的非法采矿牵连矿业环境犯罪,应该采用赎罪并罚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广泛传播性,加之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在公开的网络空间散布带有欺辱性质的内容或谣言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公开他人信息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社会秩序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非公开网络空间采取点对点式的青少年网络欺凌难以认定为犯罪。就目前实践的情况而言,应合理划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规制范围,同时适当对犯罪圈内的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增强青少年寻求刑法保护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将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入罪,既是预防与惩治犯罪的现实需要,又弥补了现行刑法规定之不足,更是践行人权保障的要求。司法实践中,我们应正确理解本条罪名、个人信息、行为情节严重、主体范围等的含义以及在刑法中适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两者的确立需求、意义、创新点及制约因素的研究,使公民能够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原因,更好地防止信息的泄露.同时呼吁公民勇于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使公民树立和增强维权意识,清楚个人信息泄...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的规制需求正在不断提升。财产属性作为虚拟财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需要从财产犯罪视角进行定性。从虚拟财产所有者与运营商作为不同被害人的视角差异分析,可知在进行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认定时,若仅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进行认定存在局限性,没有考虑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与运营商同属被害人的问题。对此,可考虑构建不同角度的定性方式,在财产犯罪视角下按照犯罪行为实施日的市场交易均价对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进行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在网络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个人信息不仅被广泛地收集和利用,也面临着泄露、滥用和侵犯的风险。因此,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将探讨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问题及对策。首先回顾当前的法律框架,并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探讨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对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危害,并着重讨论刑法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最后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  相似文献   

11.
熊琳  古松岭 《法制博览》2013,(10):34-36
非法持有毒品罪在整个毒品犯罪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堵截式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毒品犯罪,刑法学界通常对该罪的客观要件方面关注较多,而对其主观要件有所忽略。对非法持有毒品罪的主观要件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主观罪过的归责原则、罪过形式及其认定方面入手,明确了非法持有毒品罪应当严格适用罪过责任,主观罪过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并且应当适用合理推定方式予以认定。  相似文献   

12.
增设考试舞弊犯罪具有必要性,学生身份不能成为非犯罪化的根据,但对未成年人入罪理应从严把握。目前,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共15种,该类犯罪客体系考试秩序,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多为直接故意。组织作弊行为组织和作弊行为均具有多样性,应做实质把握,情节严重应坚持主客观的认定标准。帮助组织作弊"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是客观要件,且该款在性质上属于法律拟制。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行为中,"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是目的要件,非法同时修饰出售和提供,且试题、答案无数量限制。替考行为中,替考是指"替身考试",而非"借名考试"。另外,替写毕业论文、替报志愿、替上大学、篡改考试答案或成绩等不法行为,也应考虑入罪处理。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社会,个人信息被更为广泛的收集、使用和处理,给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给信息主体带去了诸多不利影响。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现象不断发生,不仅给公民权利造成了侵害,也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许多国家都已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立法也做了许多工作,但规定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和一定可操作性,个人信息保护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相似文献   

14.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被定为是故意伤害罪。这种犯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故意伤害罪的行为具体体现在伤害某人的人身健康。一般体现在破坏人体组织的完整,这些伤害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如果是因正当防卫等合法行为而伤害他人身体的,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九)》直接废止了《刑法》第360条第2款,废除了嫖宿幼女罪。我国法律顿时退回到了1986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颁布之前的状态。包括嫖宿幼女在内的嫖宿未成年人行为,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儿童性剥削之一种,系我国已加入的《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要求缔约国将之入刑的犯罪行为;《刑法修正案(九)》将嫖宿幼女除罪,与国际法形成了直接对立。对于嫖宿幼女行为,无论其作为强奸罪还是作为嫖宿幼女罪都具有严重缺陷,《刑法修正案(九)》废除嫖宿幼女罪,客观上为设立嫖宿未成年人罪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当此之时,立法机关应以一种国际视野重新修订刑法,借嫖宿幼女罪被废之机,站在反儿童性剥削的高度创设包括嫖宿幼女在内的嫖宿未成年人罪,以解决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量非法强行索要钱财的少年“强索”类案件的审理结果的剖析,发规此类案件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适用刑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崔耀 《法制博览》2013,(9):36-38,35
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属于特殊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保护原则及方法,需要进行特别的研究。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对在线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现状,借鉴美国《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的主要规定及安全港规则,提出对在线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行为的若干法律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涉及虚拟货币的实务案件发案量不断的增加,但在办理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以及可以参考的先例。此外,由于虚拟货币案件特有的复杂之处,无论是司法实践抑或理论学术界均难以作出特别准确的判断。司法实践中,涉虚拟货币案件的取证问题与事实认定问题等诸多困境导致涉案人员行为罪与非罪的界定模糊,尤其是行为人的主观明知难以认定。进而,在刑法理论上存在共犯的扩大化的趋势。随着ICO模式的兴起,币圈中开始流行以发行代币的方式来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虚拟币的活动,用以筹建区块链项目。此外,各种虚拟货币交易所出现爆炸式增长,提供交易杠杆进行比特币合约的买卖、以设立区块链项目的名义,向社会公众募集比特币等主流货币的案件不断涌现。这些新现象也导致了同案不同判。此类新型案件,除了通过传统的非法经营或诈骗罪进行规制,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也是指控与辩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当今网络信息的发展的同时,更加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公民网络信息泄露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更有甚者利用获取的公民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公民的隐私权和财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我国现在关于公民网络信息保护在立法、执法以及法律监督方面并不完善。有鉴于此,将公民网络信息保护作为探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包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知、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评价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三个层面的内涵。依据该内涵结构,对初步确认的包含30个条目的原始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及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了包含2个分量表(共12个条目)的正式量表,即“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认知与风险评价”(7个条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个人应对与法律应对行为”(5个条目)。经检验,正式量表信效度非常好,可适用于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本研究对正式量表的初步应用发现: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水平较高,但个人信息保护的个人应对与法律应对水平相对于其重要性认知和风险评价水平要低;且婚恋状况、法治教育参与状况、在线受害经历等因素均对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显著影响。基此,可采取重视对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个人与法律应对行为塑造、持续加强法治教育尤其是增加个人信息保护的学习内容、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构以减少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受害的恐惧感等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其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