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承载着对青少年这一群体如何进行犯罪治理的概念,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概念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在青少年犯罪概念诞生前,我国对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是一元化的刑事政策。伴随着西方juvenile delinquency概念及其知识谱系的启蒙,国家逐渐开始对少年这一群体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但在其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却被我国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事实所建构。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建构,不仅使得我国重视并科学化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可能,而且还具有包容juvenile delinquency知识谱系的功能,使得有关少年司法的理念能够通过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载体顺理成章的进入中国。然而,这种"暗度陈仓"的方式,不仅为青少年犯罪概念争议和理论分歧埋下隐患,也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治理结构存在二元张力。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治理结构既非一体化治理,也非二元化治理,而是少年与成年二元混同治理结构。随着少年司法在我国渐臻成熟,尤其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修改,"少年"与"青年""犯罪"与"非行"在概念和知识谱系上的分离不仅必须,也是必然。这也意味着,青少年犯罪二元治理结构混同模式到了必须分离的时候。少年与成年犯罪的二元化的治理结构转型不仅关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的准确定位,还关乎未来的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犯罪根源是犯罪原因论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是整个犯罪原因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而且对犯罪本质的认识和犯罪治理采取的样本途径也有决定性影响。《论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载《犯罪与对策》1993年第1期)的作者认为,本体意义上的犯罪在私有制建立以前即原始社会就存在,所以犯罪的根源并不是私有制,而是“一定社会历史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对此观点,很有再探讨的必要。 该文开始就提出要建立本体意义上的犯罪学,并以这个“新概念”为基础展开论述。遗憾的是该文竟没有明确解释“本体意义上的犯罪”这一全文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不过,细读之下,笔者觉得该文作者是想提出一个涵盖一切的在任何社会任何制度下都能成立的犯罪概念。那么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犯罪概念?该文作者希望突破以往犯罪学研究中的犯罪概念,建立以“社会危害性”为唯一标准的犯罪概念究竟能否成功? 犯罪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犯罪的专门学科,总要有自己确定的犯罪概念。该文为了强调所谓本体意义上的犯罪,特别选择了“罪”与“法”的衍生关系为切入点进行探讨,那么我们也由此入手,作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团伙犯罪的大幅度增加,有组织犯罪日趋发展,其犯罪活动日益严重。如何认识和对付有组织犯罪,成了犯罪学研讨中的重要课题。对此,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早已作了研究探讨。1997年修订的我国刑法,对有组织犯罪作了规定,它包括了境内的,境外的;社会上的,国家机关内部的各个方面,对犯罪的构成和惩罚均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们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有力武器。但有些人的理解有片面性,认为根据上述条文,我国目前境内只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而没有真正的黑社会组织,笔者认为,法律和社会学是有区别的.从法律上…  相似文献   

4.
黑社会犯罪(有组织犯罪的高级形态)在近代时期异常猖獗,而至新中国成立不久,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后,便销声匿迹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际,旧社会遗留哪些形态有组织犯罪?其有何特点?新生政权又怎样迅速有效地将其铲除?这一惩治实践对于我们当代治理死灰复燃的有组织犯罪有何启示?对这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犯罪学学界则较少涉及。在本文中,笔者试钩沉拾遗补阙,分析建国初期有组织犯罪的形态与特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他山之石有用吗?——读《犯罪率为什么降低》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连续10年的犯罪率下降,引起了国际犯罪学界的重视。应该说,这一现象,对中国犯罪学界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的传统学说,犯罪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激烈阶级矛盾的表现。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犯罪是“没治”的,特别是在美国那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腐败,人欲横流,个性极端解放,很难想象他们还能治理犯罪。  相似文献   

6.
在十九世纪之前,美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较少,个别未成年人犯罪后所受到的法律制裁与成人一样。面吾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美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为应对这一棘手的社会问题.改革者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全新概念,当局则结合未成年犯人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一些相对特别的司法制度。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之后又创设了少年法庭,给予未成年犯人的司法程序保护也通过司法判例的形式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处置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一直是最为引入注目的社会角色和群体,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对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大多缺乏广泛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控制理论历来是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重要范式,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相伴而生的,是随着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逐渐深入而展开、发展、完善起来的;从西方控制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我国社会转型期还存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三个主要特殊变量,包括腐朽思想文化、社会转型与教育教学改革;笔者尝试“移植”和“整合”控制理论,建构“三层面八因素”犯罪变量模型,并把它作为我国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8.
有组织犯罪的理论研究从某一发端便面临着一种巨大的尴尬--概念确立的艰难。本文通过对当前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清理,凸现了其现下的理论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突破路径,即有组织犯罪概念应从刑法学和犯罪学两个层面上予以二元解说。文章还进一步对二元论的立论基础、理论功能和基本内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是不法领域的一对重要概念,其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与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逻辑、需求具有较高契合,通过无价值论思维模式研究分析,可以进一步支撑四要件论对黑恶犯罪复杂犯罪构成的评判.通过引进无价值论思维模式,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对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涉及的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补足四要件论在解决黑社会性质组织...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阶段与生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所谓“黑社会”在英语世界中大约有两个词汇与之相近。一个是“organized crimegroup”,一个是“underworld society“。虽然两者在国内学者著述中都有引用,但我认为两者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于犯罪有组织性,后者侧重于存在形态上的反社会性。从逻辑上看,后者与我国所称“黑社会”本意更为贴近。黑社会就其反主流社会角度来看称其为“地  相似文献   

11.
全球背景下的犯罪形态发展与刑事制裁方式演变初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震惊全球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有必要启动对犯罪发展问题的研究。作者依据社会危害程度等级,将犯罪分为“无组织性犯罪”、“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三种形态,并分析了针对三种犯罪形态所采取的刑事制裁方式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是我国著名青少年犯罪学家、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先生的八十大寿。徐建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的开拓者、引领者和奠基人之一。三十多年来,徐建教授开创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等多项研究的先河,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得以全面展开且不断深入;是他促使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学术研究组织——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1年更名为“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成立,使我国拥有了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和研究队伍;是他推动了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的诞生,使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和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是他与实务部门合作创导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建立,使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从无到有并渐趋成熟;是他创设了我国第一个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门机构——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走向了世界;是他首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学的理论专著——《青少年犯罪学》,为我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他首创了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出版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刊物——《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本刊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鉴于徐建先生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我们在徐建先生八十大寿之际,特辟专辑,特邀数位较为了解徐建先生的专家、学者共同撰文贺寿。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在众多贺文中特选了三篇以特辑形式刊发。特辑贺寿,不仅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徐建先生,更重要是为了以此向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前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一起衷心祝愿徐建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目前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许多诱发青少年犯罪的诱导因素,青少年犯罪数量一直处在波浪式上升的态势中,犯罪类型更多趋向于暴力化、智力化、团伙化,社会危害程度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确立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试图利用此概念来建立全球霸权地位这两个方面都是先驱者。外国人阴谋论认为,有组织犯罪是由移民带来的;族裔承继论则强调移民的地域性,犯罪活动可能会被来自同一地域的人所承继,成为其社会地位上升的途径。这种理论影响了美国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政策以及立法和执法活动,并逐渐影响了移民政策。美国政府以国际法为载体,不断地在世界上输出其打击有组织犯罪的理念,采用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逐步实现刑事司法的跨国化。毒品问题、安全问题等都是美国政府着力的领域。在此过程中,执法仅仅是政府使用的一个工具而已,外国人阴谋论恰好为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三性”犯罪论的构想,源于笔者对什么样的犯罪构成才符合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现实需要的理性思考,是以承继“四要件”为基,以借鉴“三阶层”为辅完善犯罪论的体系性构想。在路径选择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自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层次构建上,以“三特征说”为基调,注重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间的协调对应,以社会危害性要件、刑事违法性要件、应受惩罚性要件为犯罪构成,采顺序排列,递进判断,突出强化“社会危害性”的工具属性和实质要件定位。在内容充盈上,首先完善社会危害性要件内涵,以客体要素和程度要素作为评价要素;其次调整刑事违法性要件归类,以主体要素、主观要素、客观要素为正向结构评价要素;最后厘清应受惩罚性定位,以刑罚要素和阻却要素作为反向结构评价要素,从而形成“三性”犯罪论,以期为理论与实践互洽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有组织犯罪问题的研究是当今刑法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组织犯罪大有滋生蔓延的势头,这必须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有组织犯罪的产生原因,探讨了遏制有组织犯罪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性恶的证据     
从犯罪哲学的维度来看,犯罪学是以人类的本性作为她的哲学前提,对人的本性所做出的判断也是某种特定犯罪观的核心内容。在西方这个问题早有定论,而在中国犯罪学界这个问题虽然至今没有解决,也一直没人想找到一个公论。浏览早期的犯罪学成果,中国犯罪学很自然地沿袭了儒家“性本善”的思路,在罪因论和犯罪控制方面的研究,其人性论前提都是含混不堪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犯罪学界,对犯罪概念大致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是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即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第二种看法是,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不应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它是以刑法作为依据,但是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它还包括其他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①目前后一种观点已基本成为我国犯罪学界的一种共识,或者说比较接近的共同认识。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将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合一,简单明了,多数情形下也无不可…  相似文献   

19.
从法社会学视角看来,青少年高科技犯罪乃一种不轨行为,其日益增多是与青少年在高科技社会领域所受社会控制的数量、强度及其方式有关。青少年涉足高科技犯罪固然有其个人根源,但差异交往论、标签论、失范论却揭示指出其社会根源所在。青少年高科技犯罪治理须适应高科技发展特点,不断构建与完善相关法律与社会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作为社会犯罪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一般犯罪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大体同步的态势。这是因为,重新犯罪成员来源于社会一般犯罪成员,受到社会一般犯罪成员的数量、结构、特点等变化的直接影响。在犯罪原因上也具有相同社会背景,诱发社会一般犯罪的各种不良因素,同样也会对重新犯罪产生诱发作用。从我国的犯罪状况和发展规律来看,社会犯罪较多的时期或地区,重新犯罪的数量一般也较多,社会犯罪较少的时期或地区,重新犯罪的数量一般也较少。如我国司法部调查表明,刑释人员重犯率在1983年“严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