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特朗普上台以来便将与欧佩克争夺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定为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层面,特朗普致力于促进化石能源产业开发,减少对欧佩克国家的能源依赖。在国际层面,他一方面推动美国油气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利用本国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对欧佩克进行分化。作为应对,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决定结成市场调节联盟,共同对抗美国带来的影响。对中国来说,应妥善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抓住机遇与印度等国实现合作,共同促成国际石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与欧佩克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上曾有多次合作失败的先例。但页岩革命后,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角色的转变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与地缘政治格局改变的"系统效应"。面对美国页岩油生产与出口的强劲增长趋势,同为传统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俄罗斯与欧佩克国家选择联合应对、抱团取暖,双方的制度性合作趋势具有明显的危机驱动特征。但欧佩克领导国沙特与俄罗斯之间追求的地缘政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彼此竞争,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双方未来合作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与欧佩克关系的走向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25)
正如果参与协议的各国只能在数月内维持石油冻产协议,随后不甘市场被美国攻占,纷纷再度增产出口,那么国际油价恐怕又要下跌,传统产油国增收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从4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文称"欧佩克")商议冻结成员国原油产量,到9月底在阿尔及尔会议上初步达成一致,再到10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代表聚首伊斯坦布尔,以及最近的欧佩克专家会议,欧佩克今年就原油冻产问题持续磋商,是该组织在长时间里试图就石油生产问题进行国家间合作、重振国  相似文献   

4.
于时语 《南风窗》2013,(5):40-41
能源供应是美国在中东的一项关键利益,但美国在当地的另一项关键利益是以色列的安全生存。美国的石油自给并不能同时保证后一项利益,不足以单独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在新开发技术尤其横向钻井技术的推动下,原来无法开采的大量页岩油气储藏得到释放,造成近年来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强劲增长,以至于在2011年,美国自1949年以来首次成为石油制品净出口国。按照国际能源署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超过欧佩克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这一前景不仅将会彻底改变全球能源市场贸易格局,彭博通讯社2月13日甚至  相似文献   

5.
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是共生理论与系统理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全新框架体系,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分析范式和理论依据。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共生体,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构建命运共同体。国际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即对立的统一。全球体系内部与中国周边体系内部的互相依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双方都从关系中受益,而消极的相互依存是指任何一方对相互依存关系的破坏都可能给另一方甚至双方带来损失。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共生体系高级阶段的目标。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中国周边体系以实现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应成为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要素。我们应以此来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而建立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共生论在中国学界兴起,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一个新的生长点。运用国际共生论探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国际体系共生性日益增强的全球化时代,以结盟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大国关系已逐渐失去其合理性,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大国之间的必然选择。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中美在经贸、全球治理等领域具有共生性。但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仍处于非共生状态,存在较多矛盾和冲突。双方尚未形成全面和足够紧密的共生关系。当前的国际体系中传统大国关系的现实主义逻辑仍占据主导地位,一个成熟的共生型国际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国际体系进化过程。在这一进化过程中,中国不能做一个消极的等待者,而要做一个积极的"施动者",促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张艳璐 《国际展望》2015,(2):97-110,149
欧亚联盟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俄两国为实现复兴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二者不仅存在地缘交叉,而且功能近似;尽管如此,二者又各具特色,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二者可以且必须形成一种通过良性竞争实现稳定的复合型共生关系。为了实现与欧亚联盟的共生发展,中国应在设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充分考虑俄方的利益和欧亚联盟的制度设计,有针对性地安排自身的制度框架,并在积极参与已有规划项目的同时,提出独具自身特色的发展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欧亚联盟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功能上的过度重复,增强二者的互补性,提高二者的共生动力。此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应重视人文交流,增进民族间的彼此认同,减少因误解而造成的非必要冲突和竞争,从而推动欧亚联盟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中美是非洲重要的外部利益攸关方,非洲是中美关系中特殊的第三方因素,中美在非洲的利益和关系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安全三大基本领域。在经贸领域,中国在非洲拓展迅速,美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水平则有所下降,呈现"中国赶超、美国守成"之势。在政治领域,中美各有独特的政治诉求,中国将"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与非洲交往的政治前提,美国将巩固、扩大非洲民主视为自身主要利益。在安全领域,"9·11"事件后美国重视非洲在反恐中的作用,加强在非洲的军事部署,中国则通过联合国多边维和与对非双边安全合作的方式参与维护非洲和平与安全,但总体依然呈现"美强中弱"的态势。中美在非洲竞争与合作深度交织、复合并存,既存在资源之争、理念之争以及一定程度的地缘政治竞争,也在扩大非洲市场、维护非洲和平稳定等方面拥有共同利益,合作空间广阔。中美两国需要主动作为,在非洲合作上达成整体的、高层次的政治共识,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和非洲的自主选择,不搞意识形态之争,客观理性看待彼此在非洲的力量对比、利益诉求,循序渐进推进涉非合作,使双方在非洲的关系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红 《台湾研究》2005,(5):38-44
政治生态包括蓝绿两大阵营实力分布、与双方较量相关的社会态势。过去一年多来,台湾政治生态出现了新的调整,始于第一次政党轮替、贯穿于陈水扁第一任期的动荡、分化和改组的过程,开始进入实力接近的对峙阶段,呈现蓝绿两大阵营态势基本稳定、小幅调整的态势。在新的政治态势下,形成新的政治焦点,决定台湾政局新的走势。  相似文献   

10.
正在美日韩三边关系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日韩关系的脆弱与不确定性,以及美日韩三国在处理与应对外部危机时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等因素影响,事实上三边关系并不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和谐与稳定。近期,东北亚局势由于朝鲜进行核试验与发射卫星而显得愈发复杂多变、扑朔迷离。面对朝核问题的新一轮危机,地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与韩国以及与日韩两国都分别保持  相似文献   

11.
《工会博览》2013,(10):1-1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是由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和当前的特征决定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劳动用工制度和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劳动关系日趋市场化、多样化,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差别、利益冲突不断扩大,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利益争议增多,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所有这些,都要求在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上作出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中美欧是特殊的三边关系。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欧洲是影响中美博弈和中美欧三边关系走向的关键变量。欧盟将中美竞争视为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并基于战略自主采取"不选边"的策略,同时谋求在中、美间发挥调节作用,以期降低风险并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但欧盟对待中、美并非不偏不倚,其调节作用更多体现在与美国共同加强对华政策协调,这正是三边关系的特殊性。经过数年的磨合,美欧对华政策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大致可概括为经贸与科技竞争、对投资与出口管制及设限、军事威慑与防范、人权施压与对抗、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地缘战略协调。拜登执政后美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加上双方共同的短期利益等因素,使得美欧对华协调联动的可能性上升。今后美欧联手应对中国的战略会更加清晰,双方在诸多领域的对华协调联动将会进一步增强。然而,美欧结构性矛盾以及涉华利益不对称将使双方的合作具有局限性。归根结底,欧盟在中美博弈中采取平衡策略的根本目的是避免使自己"选边站队"。此外,对欧盟而言,美欧协调主要是手段而非目的,并不意味着双方要建立"反华联盟"。  相似文献   

13.
2018年5月以来,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迅速回暖,双方在维护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方面基本持相同立场,在叙利亚问题上俄欧双方也存在不少共识。虽然欧盟没有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但俄欧经济合作也在升温,俄欧不顾美国的反对,决定继续推进"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俄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依旧存在,这一影响俄欧关系的主要因素不消除,俄欧关系的改善会大打折扣,短期内很难恢复到乌克兰危机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古巴是拉美地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委内瑞拉是拉美左翼的重要阵地,古委关系是拉美地区极为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1959年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经曲折,经历了民众认同与国家关系恶化、务实往来推动外交破冰、亲密无间与合作共赢、战略调整与相互支持等发展时期。近年来,由于受各种不稳定因素影响,古委关系波动起伏,但高度对称奠定了古委关系和谐共生的基础,而内外波动则催生了古委关系稳定发展的阻力。作为南南合作的典型国家关系之一,古委关系的未来走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两国的发展,而且对地区发展以及美国与拉美国家关系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古委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合作机制不够完善,能源合作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美国对两国关系发展的掣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中国国家利益已超越国境,正在逐步扩展到五大洲,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和利益的冲突也增多,美国对我国的疑虑明显增加,大大加强了对我国的防范和遏制力度;与此同时,由于两国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中美两国共同安全利益的交汇点,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方面两国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也在扩大。中美安全关系呈现出愈来愈复杂的格局。如何处理好如此复杂的安全关系,关系到中美关系能否长期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进而关系到两国各自长远的战略利益。为此,本刊记者特采访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美国研究中心常务执行主任钱文荣先生。现将采访的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对人们深刻认识中美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胡欣 《当代世界》2009,(12):44-46
2009年8月14日,哥伦比亚政府发布公告称,哥伦比亚与美国旨在加强安全与防卫合作的双边军事协议谈判结束,双方达成的协议文本将提交给两国政府审查并签署。美国虽解释此举主要是为了反恐、打击毒品贸易等犯罪活动以维护公众利益,但是,美国的举措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目的,在于加强对拉美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蒋君  袁野 《当代世界》2016,(8):60-62
正随着中东乱局愈演愈烈,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却妄图置身事外,这引起了美国在中东传统盟友沙特的强烈不满,随着双方在反恐问题的猜忌加深,以及美国对沙特能源依赖的减轻,美沙关系日渐趋冷。然而,受到沙特地缘战略地位、美沙石油利益以及沙特对美安全依赖的制约,双方关系将不会一直恶化,随着来年新任美国总统中东政策的调整,美沙关系有望回暖。  相似文献   

18.
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主要是恢复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关系,重申美国的领导地位,带领和帮助中东盟友维护经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支持或宽容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特朗普政府与相关国家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关系认同的关系网络。特朗普政府与关系网络内的盟友开展合作并根据关系认同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支持;将处于关系网络外的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以及危害美国和以色列安全的敌对国家,组织关系网络内的盟国对其围堵和打击。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构建的关系网络,加速了中东地区的新区块化,决定了中东政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9.
《华盛顿观察》周刊能源让中美关系走向死胡同?“美国正在痛失影响中国长期能源安全政策的一个机遇--那就是施加政治压力让中海油在优尼科的竞购中出局。”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Hagt)说,“美国这样做是在将中国推向非常动荡不安的地区,比如苏丹,安哥拉,或是压中国同俄罗斯、委内瑞拉、集权的中亚国家和伊朗发展更密切的关系,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合作同美国其他重要的安全政策目标相左。”“一个事实是,如果没有美国的保护,很难想象有持续很久的相对稳定的全球石油市场。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是否过多地控制国际石油市场?过多地保障石油通道安全,从而影响本  相似文献   

20.
金玲 《当代世界》2021,(11):38-42
特朗普执政时期美欧龃龉不断.拜登上台后,宣称"美国归来",重回多边主义,并强调盟友的核心地位,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迎合"欧洲的立场,欧美关系呈现回暖态势.但阿富汗危机表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欧矛盾虽具个人色彩,却更是在百年变局下双方观念疏离和利益分化的结果.对于美国,无论是特朗普的交易型"美国优先"政策,还是拜登的"美国回归"宣示,都表明大国博弈、美国利益优先、多边机制工具化将继续成为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关键词,核心都是维持美国霸权.对于欧洲,其重要诉求是在大国博弈中避免自身被边缘化和沦为大国竞争的博弈场,要作为独立存在、寻求以"欧洲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和价值,成为独特的地缘政治行为体.受地缘政治逻辑驱动,欧美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日益疏离、利益持续偏移、认同不断弱化.阿富汗危机再次暴露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欧美关系疏离态势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