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在北京丰泽园饭庄宽敞明亮、古朴典雅的大厅里,悬挂着一幅古稀老人和一盘鲜香诱人的"葱烧海参"菜品的彩照.照片上的老人儒雅清朗、神采奕奕,像一位学者.这个老人不是别人,就是被誉为中国烹饪大师,人称"海参王"的王义均.丰泽园饭庄这个独具匠心的布置,巧妙地将王义均烹饪大师与丰泽园和海参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2.
朱时春是著名演员朱时茂的弟弟.哥哥“举贤不避亲”,帮助曾经是农民、却对影视艺术执著追求的弟弟开始了导演生涯.迄今朱时春已经执导了电影《继母日记》和电视剧《军旗飘扬》.两兄弟的手足深情一时间传为佳话. 兄弟俩从小感情就深 1954年,朱时茂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5年,朱时茂最小的弟弟朱时春出生.朱时春有4个哥哥、5个姐姐,朱时茂是他的三哥,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五.朱时春出生48天时,父亲便因心脏病去世了,从此母亲拉扯着他们10个孩子艰难地过日子.为了给母亲分忧,兄弟姐妹们都想着法子做事帮母亲:时常去海边捡鲜海蛤、捉螃蟹、捕鱼,然后拿回家改善生活,或者拿到集市上去卖.  相似文献   

3.
又近母亲节. 母亲在的时候,从未给她过这个节,母亲没了,又无处去过这个节. 于今想来,幸亏在母亲离世前一年,为母亲过了一次生日.母亲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知道我生日是哪一天吗? 其实就在户口本上写着,但没在意. 人生没在意的又岂止是生日! 整个母亲之存在的意味,母亲在的时候,都没有在意.我现在才彻悟,那是一种无可弥补的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4.
阮英是个越南华侨,今年也就27岁,已是两个子女的母亲,当年随父亲逃难来澳大利亚时,她才11岁。在她18岁那年,上完职业学校美容专业没多久就嫁给了一个在越南人中少见的极富男子气、身体魁梧的男人阿雄,那个男人大她10多岁,已离了婚,原来的妻子在越南,他在澳大利亚主要是做装修,钱是挣得到,但太辛苦。婚后两年,阮英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四口人再加上两边父母,开销越来越大,装修  相似文献   

5.
曹海英 《工会博览》2013,(34):11-11
记者:是什么力量让您能长期坚持做好人好事?郭明义:我之所以能坚持做好人好事,在于儿时受到的良好教育。小时候看书上讲老一辈英雄的光荣事迹,心里就很受触动;包括学习雷锋去帮老人推车啊,帮学校修桌椅板凳啊,心里都有一种荣誉感。我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看到有人挨冻,上不起学,急需要血液,心里就不好受,吃不好,睡不好,一天到晚总想这个事。把事做了,心里石头就落地了,心里会很高兴。  相似文献   

6.
自从加入通讯员队伍以后,对摄影的挚爱可以说是有增无减.我的作品在顺义区随手拍活动中获得优秀奖.值得一说的是我家的老照片,经过我配上文字,以《当年我家的合影》为题见于2014年3月7日15版报端,虽然是很小的一个豆腐块,但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意义.我把这个版复印了一张,寄给了远在甘肃的母亲.当看到儿子把自己的照片变成铅印时,说我也能上报,可以感觉到她老人家发自内心的喜悦.从此我感觉孝顺不仅是给多少钱,让老人开心高兴也是一种尽孝.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24)
正一次,在四川一个镇上采访,恰逢圩日,集市上挤满老人。镇委书记告诉我,这些老人赶集不为采购,而为找人聊天。为此,很多老人从村里出发,赶到集市,来回一趟得走上10多里路。因为村里没什么人,要找人聊天,集市是最好场所。针对留守老人的问题,镇里还开展了互助的"敲门行动":让村里老人每天轮流互致问候—目的是防止老人突然死去而没人发觉。过去,进入人们视野的,主要是留守儿童,因为孩子更能触动人心和泪点,也更契合现代媒体传播需要。老人则被划入"能照顾好自己"的范畴。现实中,随着老人老去,无论是他们脑子的反应能力,还是  相似文献   

8.
佚名 《法制博览》2011,(4):65-65
帮忙 在邮局大厅内,一位老太太走到一个中年人跟前,客气地说:“先生,请帮我在明信片上写上地址好吗?”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  相似文献   

9.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10.
假期,我去看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姐姐. 下了飞机,姐姐和姐夫带着小外甥女早已等在那儿,一番寒暄后,便驱车回家.第二天,我们正忙着收拾行李,去一处风景区玩,门铃响了.姐夫去开门,进来两个穿制服的人,他们用英语说了一番话.随后,一个人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似的东西递给姐夫.只见姐姐和姐夫脸色突变,显得异常吃惊.  相似文献   

11.
1979年的冬天,王万林下班回家在公交车站遇到一个十四岁的男孩,询问之后发现他是被人骗到浙江长兴一家煤场做工,好不容易逃出来却身无分文,只能流落街头.王万林将孩子领回了家,几天后为他买车票将他送回了家.这是王万林收留的第一个流浪孩子,自此之后他便与这个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511个孩子中有200多个与王万林还保持着联系. 救助流浪孩子的事情并不新鲜,但以自己之力救助了那么多流浪孩子的事情却前所未闻过.照片中的这些曾经被老人救助和收养过的孩子返回老人身边,他们要借在电视台做节目之机,希望寻找到眼科方面权威的专家,给如今已经71岁高龄的老人治治眼病,因为这种终将导致失明的眼科疾病会击碎老人的心愿:想再看孩子们一眼.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2,(19):64-65
《孽债》只不过是个缩影,是我知青人生中的一阕感怀,代表的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那批人,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历程和心路。1989年3月,母亲双目失明,不能再执笔给我写信。家书是亲戚代写的,信里说,老人天天盼望着我回上海。距离母亲第一次要求我回去已经过了四年。当时,由于各方挽留,我也就继续留在了贵阳做知青。不过这次,为了母亲。我趁着赴京开会,火速绕道上海,看了看她。母亲术后效果并不好,老流泪,只能勉强辨识人影。我回家十天,她天天要我同意设法调回。她说,你十九岁离家,现在四十一岁,已经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为什么不能回来照顾老人,你还要我盼多久?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16日上午.作为四川省390多万共产党员选出的69名代表中的一员.温家宝总理在参加了四川代表团有关议题的讨论后,拿出两张照片来,向大家深情地讲述了这两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一张照片上的小女孩.在夏天却穿着冬天的衣服.看上去病恹恹的样子:而另一张照片却是这个小女孩与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的合照,照片中的女孩穿着漂亮的衣服.满面笑容.显得很有精神——这是去年国庆节期间.  相似文献   

14.
今年8月17日是母亲50岁的生日。 依稀想来.我已经有八个年头没有在母亲身边庆祝她的生日了。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以农具为笔,用大地为纸,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诗一样的人生。母亲用辛勤汗水得以抉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地供三个子女上学.我的两个姐姐相继完成了大学学业,而我却在高三那年与社会上一帮无业青年为伍.慢慢沾染上了不良恶习,最终成为人人唾弃的阶下囚。  相似文献   

15.
陈建国是南水北调工程中一名普普通通的项目经理,然而就是这个瘦弱的中年男人,在工程的建设中却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先是哥哥病故,接着又是母亲去世,家里只剩下了多病且无人照顾的老父亲.为了完成工程建设,他毅然将年逾古稀的老父亲带到了工地…… 熟悉陈建国的人都说,几年前的陈建国有一头乌黑的浓发,不胖不瘦的身材,再配上一副度数并不很高的近视眼镜,白皙的脸上透出的是一股英气. 可如今,人们忽然发现,陈建国老了:头发稀了,皮肤黑了,人也瘦了,40岁出头的他声音沙哑得像个老人……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去年,澳大利亚媒体披露,前往该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过去3个月锐减80%。澳官方否认这与目前中澳关系的紧张有关,但地球人都知道中国人为何不愿去澳大利亚了,  相似文献   

17.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8)
城市故事热线五月,母亲节;六月,父亲节……从来不重视西洋节日的父亲母亲们忽然兴奋起来,一件件节日的服装在箱底下翻了出来,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出喜悦,那一个星期天早晨,茶楼酒肆座无虚席,到处都是一家大小喜气洋洋的笑声。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城市故事热线”的编辑,说她那从来不懂事的儿子竟然在母亲节的当日放了一张贺卡在母亲的床头,母亲说她的儿子终于长大了,母亲说她什么也不再需要,儿子的爱便是最最珍贵的礼物。在电话里,这位母亲要“城市故事热线”帮她代表所有的母亲,谢谢那位发明了“母亲节”的人。也有一名学生写信给我们,他说他无法在父亲节的当日向父亲说一声节日快乐,因为为了他们几兄弟的学费,年近半百的父亲远去了南国打工。看完他的信,编辑的泪已滴在纸上,我们在这里,代表无数个儿女,向我们最亲爱的爸爸妈妈,送上一句迟到的祝福: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澳大利亚老人在数千英亩的草原上.养了2000多只羊。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马匹和四轮车。为了不让羊群遭受损失,每次得知暴风雨要来时.他只好徒步跑到草原上聚拢羊群。  相似文献   

19.
来自安徽农村的修车师傅小吴来京15年,在宣武区南线里小区门口修自行车也已经11年了.小吴不仅车修得好,服务态度一流,人更是热心,小区里谁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忙都爱找他,他也总是来者不拒,尽力而为.11年来,他帮小区居民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搬东西、修门锁、换煤气、换水、代收邮件、照看物品,甚至帮老人上医院挂号、拿药,可以说,什么事都做过.小吴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都已过世,他来到这里这么多年,早就把小区居民当成了自己的邻居和亲人,“力所能及为大家做点事,我愿意,都是小事一桩.”也因此,小区里的人们都很喜欢这个整天油渍麻花的小伙子,大爷大妈们更是喜欢他,信任他,没事儿的时候,喜欢聚在他的修车摊前,晒晒太阳,聊聊家常.  相似文献   

20.
他,大约是澳大利亚这群流浪的男人中最后一个处男了,30多岁了,没碰过女人。问他什么是女人,他说他崇拜他妈。他从小父母离异,他跟妈妈长大,母亲美丽而又能干,里里外外弄得妥妥当当,于是他们兄弟三个全如绵羊般温顺。他来澳大利亚,咬牙苦干为母亲寻求幸福的晚年,他做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