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愚人节玩笑     
夜已深,丈夫仍加班未归。忽然,电话铃响了。一定是丈夫的,我很欣喜地跑过去接听。电话里传来的却是一把略带沙哑的女声:“请找梅而。”我说:“我就是。”电话那端沉默了一下,接着说:“哦?我是你丈夫的朋友。他喝醉酒了。”我的心不由抽紧了。接下来,电话里传来一阵男女的哄笑与嘈杂声。我握着话筒等了好一会儿,然  相似文献   

2.
一天下午,广州番禺县万顷沙的一个农妇忽然接到农金员送来的还贷通知书,一时傻眼了。“这死鬼什么时候借了1000元?做什么用?他是不是瞒着我,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时,丈夫刚好拖着沉重的脚步,醉醺醺地跨过门槛,还没站稳脚,就劈头盖脸地挨了一顿骂:“你这个酒鬼,你借1000元钱干什么去了?你是不是把钱送给婊子了?你说!”“少啰嗦!我用钱还得请示你。”丈夫瞪了妻子一眼,把头扭向一边。妻子把还款通知书掷到他的面前,气愤地说:“这1000元钱,看你拿什么还!”“没钱还,就把冰箱卖了。”  相似文献   

3.
接到议员办事处的电话,约我第二天下午4时见面。知道这事以后,一位香港朋友说:“见他有什么好处?这些议员,口水多过茶(意思是:只会耍嘴皮)!”另一位年轻朋友则说:“你应该会一会他,这人能干得很,我真想不通人家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打开偌大一个局面。”我当然要去会一会这位年轻的立法局议员谭耀宗先生。议员并非“全脱产”他的办事处设在港岛的南洋商业大厦1202室。门开了,我意外地看到了几位熟人,一些年轻热情的社会工作者,原来,他们是谭议员的竞选班子。  相似文献   

4.
那年跟妻子一起下岗后,家里没了经济来源.找工作多次碰壁后,妻子不得不给人家当起了保姆.一个在屠宰场的朋友见我们生活实在艰难,说:"你要丢得下面子,就跟我干吧!"我说为了肚子还讲什么面子?再说,你也是凭劳动吃饭,能带我一起干,我感谢还来不及呢. 3个月后,我熟悉了业务,朋友就跟我分开卖肉了.一天大清早,我刚把肉摆上案板,就来了一个顾客.我忙问:"要几斤?"那人不好意思地说:"3两,我只要3两."  相似文献   

5.
那天饮早茶,文仔关于BP机的一些故事令我们几个好朋友笑得人仰马翻。他问用BP机骂人你会吗?我说不会,“007 292就是了。”他说,我马上掏出代码本查查,原来“007”是姓“卜”,“292”是“街口”。“卜街口”是什么意思?会意的朋友却早已捧腹大笑了。  相似文献   

6.
平凡 《工会博览》2010,(16):48-48
他是一名警察,因为忙,没有陪怀孕的妻子做过一次产前检查,一次也没有。这一次,他答应妻子,要陪她去医院,可是临出发的时候,他接到电话,要马上去执行任务。妻子听到后,默默地收拾好出门的东西。他觉得很愧疚,就在妻子要出门的时候,紧紧地抱住了她,说:“亲爱的,虽然我不在你身边,但是,我这个拥抱是有魔力的,今天你遇到的人都会帮我照顾你的!”然后他轻轻地拍了拍妻子的背。  相似文献   

7.
“168××××”,拿起电话,按下这个号码,你就会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对你说:“您好,欢迎您收听……”服务电话,悄悄沟通了四面八方。广州出现“咸湿”电话? 1993年1月的一天,广州一位记者从朋友口中获知一个传闻:广州出现一个“咸湿”(色情)电话,只要你打通一个电话,便可以听到一些有关“性”的内容。记者不信,可朋友言之凿凿,甚至连电话号码也附上了。于是,记者拨通了那个电话。细听之下,原来所谓的“咸湿”电话,不过是一些性教育的内容。例如“怎样  相似文献   

8.
那天早晨,公司的秘书通知我的朋友,说总经理要他到办公室去一趟.当时,朋友答应说马上就来,可由于有事没脱得了身,迟到了10分钟.但总经理等不及了,就告诉秘书,自己先去开一个重要会议了,回来再说. 不久,朋友来了,只见他旁若无人般地直朝着总经理的办公室而去.秘书见状,赶紧过来解释说,总经理由于等不及就先走了,别人不可以随便进出总经理办公室.朋友觉得有点放不下面子,就呵斥秘书说:“你是怎么做秘书的,为什么不把时间安排好?你以为我有你这样的闲时间?公司效益上不去,就是败在你这样的闲人身上了.我要是做了总经理,就立马辞退你.”  相似文献   

9.
“枕边风”     
顾桐 《法制博览》2010,(12):41-41
有一个朋友,男的。大家聚在一处聊天,他的开头语是“我老婆说”、“老婆昨天告我”一类。我们笑他没出息、没主见,被“枕边风”吹“残”了。他不以为然,几十年来俯首帖耳,有老婆大人指哪打哪的风范。  相似文献   

10.
不怕入错行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的女人怕不怕嫁错郎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怕入错行了。”有朋友自工厂来,对我说。“我已经成事了,每月十九张‘大团结’,后天正式上班。”他原先是轮渡上的轮机员,技术考核已达到六级标准,原单位却只给三级工的钱,无论如何不再加薪。“我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却得不到承认,只好另找明主。”几个月奔波后,他终于被某合资企业聘为机修班长。“原单位放你吗?”“不放就跳。当今世界,本事就是饭碗,怕啥?”荔湾区有个姓潘的青年,从工厂跳出来后竟跑去给个体户看档口。问他为什么不干全民干个体,他说:“一样打工,在厂里时几十元,如今也‘旱涝保收’,月月150元以上,有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11.
美妻无用论     
娱乐圈小饭局上,哥们正手舞足蹈说着段子,接到一电话,脸色晴转多云,大吼:“我跟朋友在一起,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见我就什么时候见!”啪地掐断。冷场几秒,朋友忍不住问:“媳妇回来了?你还不赶紧回家?”哥们坚决说不。猛灌几杯酒,诉说娶一个美女做老婆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爱的声音     
刘蕊 《工会博览》2005,(24):77-77
我的朋友很早以前就有手机。在家庭电话还没普及,呼机还是奢侈品的时候,家庭并不富裕的她已经用上手机了。我时常会埋怨她不会过日子,但在我目睹了她用手机以后我便不再说那些话了。 那是一个繁忙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主管来拜托我,替他打一个电话给一位业界大佬,询问一位离职员工的状况,这个员工曾是这位大佬的助理.我问这位主管,你为什么不自己打呢?你应该也认识他.主管回答:对方是大佬,而且我和他不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 类似的情境,一个营销主管希望我帮他介绍一位企业界的朋友,他有一个联合营销案,要和这个朋友的公司合作,这个营销主管一再强调,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案子,对双方的公司都很有利.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QQ     
去年夏天,因为工作调动得闲回了次家,晚上父亲兴冲冲地拿出自己的手机,说让给他装个QQ.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装完后不怎么会用,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他怎么用,还开玩笑说:“爸,怎么想起玩这个了.”父亲回答说:“你们兄弟俩都有,我也装一个,方便联系”. 对于父亲使用QQ,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只觉得像他说的那样,为了方便和别人沟通,可是,慢慢地,父亲的QQ竟成了我心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这一切都是源于父亲QQ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5年前,与本刊同时问世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让那些从“0”开始的人讲话,一批“假市长”直抒己见,牵动千家万户心。如今,20世纪80年代就剩下那么几天了,南风窗杂志社的一位编辑接到一位久违'的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叫朱川,5年前,他还是暨南大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七岁:十四岁:二十岁: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四十五岁五十五岁:六十岁:“爸爸了不起,什么都懂!” “好象有时说得也不对……”“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假如爸爸当年象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北京的刊物办得不错,大家要求订《十月》。”“要么订一年、半年,哪有订十个…  相似文献   

17.
开心酒吧     
《工会博览》2005,(21):75-75
老婆电话小李结婚后,不愿长期拘泥于“围城”之中,有机会就要去喝喝花酒。某日,小李被朋友灌得人事不省,送回家交给其妻。睡到凌晨,朋友不放心,打他的手机询问情况。他正睡得迷迷糊糊,被手机铃声吵醒,便拿起手机,推醒  相似文献   

18.
年轻的感觉     
近几年,来往的朋友尽是些比自己年轻好几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比我年长的朋友看不惯,就说我怎么竟跟小孩子玩得来呢?他们都很不理解。交年轻的朋友,甚少受人呵护。你不能因为自己是一个女性,就要求得到这些年轻人的珍爱和重视,又或者希望他们尊重你的自尊心。就象我曾认识的一位年轻朋友,他智力超群,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他却偏偏是个鄙视女人的家伙。记得一次吵架时他对我说:“我是不会迁就人的!”而我则反唇相讥:“你连怎样踉人相处都不会,还谈什么迁就!”跟年  相似文献   

19.
我从报社退休老领导的电话里得知:郭庆瑞——郭老——走了. 不知为什么,听到这个噩耗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郭老,走啦?怎么可能?他身体那么好…… 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写诗发给我,说这是参观园博园后的一点儿感悟,那天在电话那头,他显得很急,问我能不能发?什么时候发?印象中,郭老从来没有这样过,他这是怎么了?老实说,要是换了别人,我也许根本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至少也会把话题岔开,但对郭老,我只能破例.  相似文献   

20.
小镇遇知音     
广东顺德县桂洲镇,一个几百人的灯饰厂,当记者随一个采访团到达时,销售科长小潘热情地招呼大家。“《南风窗》?!”接过本人的名片,小潘惊喜.地叫了出来,“你们的‘风’好劲啊,我们厂有好多人订了这本杂志呢!”一个乡村小镇,能有多少知音?采访结束后,记者特地找潘科长了解情况。他说:“今年,我们厂有60多人订了《南风窗》。我厂的职工大多是邻近的农民,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前两年工会订了《南风窗》,很受工人欢迎,杂志传来传去都翻烂了。大家觉得它新鲜、丰富、有味。从去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