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奇迹与常规     
汪满明 《南风窗》2010,(15):6-6
<正>105岁的智慧老人周有光被读者称颂为"中国第一年轻思想家",真乃一字一珠。上世纪90年代起,有人鼓吹"30年河东,30年河西",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周老则指出文化上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进而主张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并存的"双文化论"。  相似文献   

3.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小兵 《南风窗》2014,(8):89-91
如何在缺乏深厚说理文化传统,同时又被20世纪的意识形态迷雾影响过的中国,滋养一种新的说理文化来培养健康的公共生活,是困扰当今知识界的重要议题。说理,是政治辩论、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说理意味着一种表达和聆听,预设着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智商和人格,除了"求同",其实也应该"存异",甚至"求异","异"才丰富了说理者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即  相似文献   

5.
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欧 《南风窗》2010,(3):79-81
在泰国,中国国内有些已经接近消失的传统文化仍被泰国华人坚守。不过,由于数百年在海外繁衍生息,加上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泰政治上的隔阂,泰国华人或多或少"泰国化"了,尤其与中国内地有了距离,甚至汉语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引起全球关注的显学,这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近乎全方位的重视,也体现了国际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的学术旨趣。当今时代,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转型?如何在现代性论域中认识启蒙与中国?如何在比较视野中确认中国伦理与宗教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这些问题关乎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与中国文化认同的广度与深度。在伦敦国王学院访学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臧峰宇博士围绕这些问题请教了该校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新中教授。  相似文献   

7.
正刚刚和紧张忙碌的2013告别,我们希望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2014。在冰雪中驰骋正是冬季不二的选择。在蓝天白云之下,我们与风擦肩,与冰雪亲密接触。冰雪嘉年华鸟巢冰雪季上演冰雪中国风本届鸟巢冰雪季将变身复古系,推出"冰雪中国风,欢乐进行时"的全新主题。在冰雪上复原古代的亭台楼阁与市井瓦肆,通过分块的中国风元素,带游客一起重温传统经典文化。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汉唐景观,还可以在古代建筑群中体验投壶、捶丸等中国传统游戏。冰雪季主场共分为核心舞台区、宫殿式冰雪滑道、十二生肖冰雪乐园、冰雪战阵等7个游玩区域,主办方还  相似文献   

8.
传统军事法律文化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军事战争的实践中,中国的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了诸多的自身特点,并且对现代军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和研究的价值。本文将就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特点及现代价值研究等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孔子再出山     
通过"汉语国际化"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诉求,中国的孔子学院已分布于全球80多个国家,总数接近400所。其重点还是放在语言培训上,但双方的文化对话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再造到政治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勇 《南风窗》2011,(22):50-53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作为一个极具战略性的命题进行研究和部署,昭示着党在文化问题上的一次深刻破题,即以文化认同,召唤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文化立国"的时代可能会导致中国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开明 《南风窗》2012,(5):12-12
知识分子、官方以及市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孔夫子这个"幽灵"。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共谋,只会轻忽了虽有曲折却不绝如缕、从未断裂过的儒学谱系。更进而论之,有堕入后现代虚无论的危险。孔夫子"幽灵"的当代复活,毋宁说是在提供中国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在中  相似文献   

12.
来信     
《南风窗》2012,(5):12
知识分子、官方以及市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孔夫子这个"幽灵"。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共谋,只会轻忽了虽有曲折却不绝如缕、从未断裂过的儒学谱系。更进而论之,有堕入后现代虚无论的危险。孔夫子"幽灵"的当代复活,毋宁说是在提供中国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在中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文化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的新要求。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也专门辟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蕴含着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它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旨归,意在培育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为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法制博览》2010,(20):28-29
孔子和鲁迅,古今两圣人。生前与死后,他俩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世时的命运都不济。论官阶,鲁迅不如孔子高,但为时均不长,仕途茫茫;孔子周游列国,到处遇冷、碰壁,那套修齐治平的方略推销不出去,落得“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受困中断粮七日的孔夫子,  相似文献   

17.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选择大年正月访亲探友,被认为是最亲善的礼仪之举。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和习近平副主席,分别出访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十五个国家以及欧盟,温总理还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中国领导人热情洋溢地与本国人民共度了新春佳节,随即又风尘仆仆地出访了一系列友好国家,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激烈的传统法律体系的现代化革命,然而传统法律文化是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历史进程中法律观念的沉淀。所以,在现代法制过程中,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客观的理解,对优秀的成分加以发扬和利用,对阻碍法制现代化的成分应坚决的摒弃。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法系文化的组成之一就是中国军事法律文化。我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受到了中华法系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军事法律文化:兵农结合、国防法制观和义战实行奖励耕战制度、国防法制将慎战作为原则;法律由君主制定,不可更改;依法治军思想为"制必先定"、"以治为胜";法制方针为兼容礼刑,当出现违背礼的行为就需要进行处罚等等。  相似文献   

20.
萧武 《南风窗》2011,(22):54-55
以往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本身是学习和效仿西方文明的结果,从政治制度到社会文化、经济增长等各个层面而言,本身并不对西方文明传统构成挑战。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并不与西方完全相同,从而构成了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