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祖光先生突然走了。今年4月9日,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传出这一噩耗时,我静默着;心想:又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敲完了最后一个句号,完成了,存盘了,出版了。 我曾说过,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但吴  相似文献   

2.
唐小兵 《南风窗》2007,(19):92-92
追忆20世纪尤其是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再现他们在历史的阴霾中颠踬的行走,甚至借此隐讳地表达对1949年之后政治文化与知识分子的批评,已经成为公共知识界一个持久的热点。近年来,《读书》、《书屋》、《随笔》等刊物刊发了大量缅怀与反讽融为一炉的怀旧文字,但这些文字也流露出一种把知识分子的历史掌故化、趣味化、政治化的倾向,部分文字沉迷于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史料的爬梳与炫耀性展览,这就可能导致知识分子历史书写的零碎化与空心化。这样的背景下,阅读许纪霖先生刚刚出版的知识分子个案研究结集《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别有一番警示与提醒的意义。说到底,许先生知识分子研究的焦点在于通过勾勒与深描知识人无可逃遁的处境、艰难抉择的行动与悲欣交集的意识,来尽可能再现他们在历史的拐点上的犹疑、惶恐、愤慨、悲哀、亢奋等心灵挣扎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正开栏语: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活动中心之一,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遗产。自本期开始,本刊将推出《打卡北京红色地标》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北京红色地标,感受红色文化,重温革命情怀。  相似文献   

4.
美刊《批判社会学》2005年第3期上,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就迈克尔·布若威的《公共社会学的批判转向》一文发表评论性文章,针对布若威所呼吁的公共社会学,他指出关键在于重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并进行跨学科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987年,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出版了其极具影响的著作《最后的知识分子》,他在该书中认为,曾经有人数相当多的一群知识分子积极地寻找过“公众”。雅各比的目标是要把批判思想带入公众争论领域,作为一名历史学领域的知识分子,他深入地探究了近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0,(22)
<正>高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意味着"以进步光明的新政权取代落后腐朽的旧政权"。随着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终于高居正义、真理和尊严之上。高华对红色政治的研究历来独辟蹊径,他对革命话语的建构过程与修辞动机有着犀利的观察。他追溯的并不是历史现场与历史景观,而是历史被建构的过程。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左翼文化";如何撇开现成的结论,从诸多史料中还原关于革命的叙述、探讨革命词语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18)
丁玲曾是中国最红的女作家,但她的一生大起大落,荣辱相伴。去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丁玲传》,这是迄今为止最详实和有深度的丁玲传记。作者李向东、王增如多年致力于丁玲研究,曾出版《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丁玲办〈中国〉》等著作。王增如1982年到丁玲身边工作,是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亲闻亲历了丁玲晚年一系列重要事件。《丁玲传》披露丁玲与当时各种政坛和文坛人物的交往,也从侧面提供了一份关于20世纪中国革命的史料。本刊特约记者对两位作者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写道 :“有了一种规范 ,有了规范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 ,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① 如果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遗憾地认为 ,这个学科在中国还远未“达到成熟”。沃尔兹也曾经对习惯于罗列历史和经验而缺乏抽象演绎的“归纳法”学者提出过严厉的批评 ,他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指出 ,“多数的国际政治学者还没有遵守‘适当的探究程序’。更糟糕的是 ,他们还没能弄清楚他们的适当的探究程序可能是什么。”② 这本书虽然最初出版于 1979年 ,但是今天…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国内思想界曾有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今天回看那场论争,那是知识分子对于1990年代迅速兴起的商品大潮自发产生的一次抵抗。这背后原因多多,无法尽数,一方面是知识分子角色的边缘化,无法如1980年代那样一呼云集,在公共舆论中难以享受特殊优待;另一方面则是商品经济所包含的功利主义开始侵袭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让不少知识分子感到恐慌和不安。但是那之后的大陆思想界,“人文精神”一词基本消失在知识分子的视野里,而与此相关的“人文主义”等词汇也极少被提及。当年讨论“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今日大多遁入学院讨论文…  相似文献   

9.
身体在不同的历史语境自然会有不同的命运,也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有时,它被当作欲望的深渊,是需要通过道德努力去克制的客体,比如中国古代的功过格就强调对感官欲望的抑制;有时却又成为革命激情的直接来源,“变脸”成破除压迫性社会机制的第一推动力,例如196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运动。在这样一个让人不无迷惑的状况下,如何言说我们的身体成了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也许,关注身体的学者可以从新近在大陆出版的台湾学者黄金麟的著作《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找寻到解脱困窘的蛛丝马迹。按照黄的研究,对于身体的…  相似文献   

10.
李默 《南风窗》2012,(15):100-100
《与友人谈里尔克》最初于1972年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出版,其时书名是《和亚丁谈里尔克》,有一个深褐色的质朴封面,收录程抱一先生于1960年代写给友人谈里尔克的3封长信。40年后,这本书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现代汉语语境中的里尔克是一颗耀眼星辰,连缀着一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国诗人和翻译家的名字。在这当中,由于译介的原因,在海外的程抱一可能是被忽略的一个。1929年,程抱一生于山东济南一个书香门第,20岁时随父赴法国定居,在巴黎第九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此后数十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洲局劣日趋紧张,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日益发展。针对这一形势,年迈的恩格斯在1891年巴黎公社20周年时,为柏林《前进报》社出版的马克思的名著《法兰西内战》一书德文第三版(纪念版)写了一篇《导言》。 (以下均简称《导言》)在这篇著名的文献中,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以后20年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全部经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对伟大历史事变所作的天才预见的科学准确性,逃一步深刻总结、补充论述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捍卫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相似文献   

12.
《四个秀才一台戏》是作家权延赤最近完成的一部力作。文章以“文革”前后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人格、境界、思想、命运迥然有异但又同是“秀才”的四位历史人物之间,一段错综复杂打着时代印记的交往经历。这四位秀才分别是:陈伯达、康生、周扬和“文革”前天津市市长胡昭衡。胡昭衡30年代就写过不少小说,当天津市长后以“李欣”为笔名写《老生常谈》,与邓拓在北京写的《燕山夜话》相提于一时。 1964年到1965年间,胡昭衡与陈伯达来往最多,其次周扬,再次康生。当时,“党内理论家”陈伯达与胡昭衡的几十次谈话“都是围绕工农业生产展开”,几乎忘记了“阶级斗争为纲”。他不停地讲出心病:“最大的能力是行政能力,可惜没得到发挥……”康生则专注于“养病、收集文物字画和搞‘阶级斗争’”。周扬谈话最多也最关心的是“两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群众知识化和“两条线”——“左联”时期一条线、建国后17年文艺又一条线。 1965年11月10日,随着姚文元评《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历史拉开了一道无情的幕布——一台足可警示启迪后世的“秀才戏”上演了。经权延赤同志同意,本刊特摘登《四个秀才一台戏》的最后一部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南书房     
谢奕秋 《南风窗》2011,(7):100-100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雷颐对晚清历史的解读,为辛亥百年的史学研究增添了一份贡献。这次是专门梳理,专题性成册,只可惜多数文章已经散见于之前的种种著作,如《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书。  相似文献   

14.
阳敏 《南风窗》2007,(17):82-85
一年来,于丹热了,《论语》热了。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的复兴早就开始。有人说,这是在革命年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也有人说,这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虽然它背后有市场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5.
’94民謠年 随着以《小芳》为代表的都市民谣和以《纤夫的爱》为代表的乡村民谣急遽流行,大陆校园音乐也迎来了它的民谣年。从去年岁末开始,在大学这个文化象牙塔和伊甸园中,如飓风般卷起了一股自弹自唱、自由创作、自我抒发的校园民谣热潮。 目前,已有40首较有代表性的校园民谣结集出版;一盒由大学生自己创作、演唱并反映当代青年现实生活及其情感的校园歌曲专辑也于不久前问世。《青春》、《同桌的你》等感情真挚的校园民谣已步入流行  相似文献   

16.
1989年,用一种概括性的表达方式来讲,是一个短暂世纪末期的巨大冲击。我和其他的当事人亲身经历了这一不仅对罗马尼亚历史而言,更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的高峰期。1989年的革命最终以苏联在1991年的颠覆作为终结,影响了整个当代历史。短暂世纪这个概念,是由艾瑞克·霍布斯邦在他的《极端时代》一书中提出来并加以解释的,这本书令人深思。直  相似文献   

17.
还有几天,2004年即将翻页成为历史。《南风窗》也步入了20周岁之年。回首,目光所及的当然不只是2004一个年头,《南风窗》这20年与共和国一同进步,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在岁末年初交替之际,《南风窗》作为今天中国主流社会的主流媒体,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思考。纵观300年来的世界近代史,我们发现,世界的潮流乃是宪政革命和宪政文明的潮流。1911年中国的宪政革命推翻了封建的大清帝国,直至1949年才建立了初见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中国》已于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系中国政治教研室向青教授牵头与德国柏林大学学者合作研究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书中收集了五位学者的论文:向青教授的《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的建立》,林代昭教授的《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政治制度述论》、《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评析》,乔毅民、饶锡鸿教授的《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经济的兴衰》,潘国华教授的《蒋介石法西斯主义浅析》。 由于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本世纪3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共产主义运动的进展,出版后受到研究这一时期的现代史学者和青年学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战后台湾经济分析》是刘进庆教授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专著,也是第一部由台湾人自己撰写的台湾经济著作。这一著作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响,如今在日本仍然是研究战后台湾经济的最高权威的著作。遗憾的是刘进庆教授因病于2005年10月去世了,他的研究和一生经历留给我们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14)
正今年早春,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再版,这已经是这本书自抗战之初问世以来,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十几个版本。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可谓是平白、浅显,近乎于中小学历史教材,写法比较类似于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尽管具备较强的可读性,但学术性并不能算很强。不仅如此,蒋在书中的很多论述也显得主观、随意,缺乏足够史料的证据支撑。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样一本有着诸多缺点、学术性也不是很强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