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今年刚过28岁的打工妹黄佳,看上去一脸的稚气,全然没有一点校长的模样。对人们戏称她为“老板”,她说,自己从来就没有当“老板”的想法,仅仅是因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老板”;她一直就喜欢打工,现在既然“落到这般境地,就当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吧!”生性活泼诙谐的黄佳一脸的俏皮样,她接着说:“其实,我真的谈不上什么‘老板’,我的‘老板’是社会、孩子和家长,我将永远为他们打工……”如果不是笔者的深追细问,谁也看不出如此乐观的黄佳身后还藏有一段坎坷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何光伟 《时代风采》2013,(23):24-25
不要叫我“农民工”!作为一名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90后”,叶忠林非常讨厌这三个字。  相似文献   

3.
余明忠  陈勇 《工友》2009,(4):18-19
阅读提示:你见过这样的法院判决吗?农民工莫刚出了工伤事故后。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居然只担“次要责任”,连“连带责任”也没有;将主要责任认定给同样具有“打工”性质的包工方,但又以“伤者没提出要包工方赔”为由让“主要责任”放空,然后,再让伤者自己赔自己10%.于是乎,农民工莫刚深感自己的合法权益被打了“白条”——  相似文献   

4.
三级肢体残疾 朱敏芳是从苏州赶到父亲身边的,她在苏州一家企业打工。 朱敏芳陪父亲到北京上访,又陪父亲从北京回浙江。 车窗外,不断闪过的景色让朱敏片感慨:“好久没看见山了,我还是喜欢自己的家乡!”  相似文献   

5.
时周 《工友》2013,(12):16-18
不要叫我“农民工”!作为一名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90后”,叶忠林非常讨厌这三个字。这位23岁的小伙子认为,“农民工”是带有强烈歧视色彩的字眼,他希望废除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6.
安妮 《农村青年》2006,(3):19-21
打工尽受老板的气。自己创业又没本钱。咋办?那阵子。刘欣头疼死了。 刘欣是辽宁省朝阳市的一个农村女孩。从小勤奋好学.不甘落后。她曾考上一所民办大学。可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暂时到号称“酒吧一条街”的沈阳市文艺路打工。 日子过得不开心。后来。刘欣阴差阳错地干了另外一件事。没成想“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件事让她每月挣到一万多元钱,火啦!  相似文献   

7.
一枚硬币     
我们的相识很自然,我的朋友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她是他的雇员。我猜她可能是大学毕业没多久,没什么阅历,才来这打工吧。后来,我们接触久了,我发现她业务非常熟练,有许多案子都是她一手办理的。有一次,我和她开玩笑说:“你业务这么好,可能在这做不了多久,就要自己开事务所了!”她脸上掠过一道阴影,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我这辈子,恐怕开不  相似文献   

8.
在悉心梳理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发现,我的生命之旅中注定会有那一段打工经历。如果没有当代课教师的机遇出现,或许我的那段打工岁月会更长。我不敢想象,漂泊的打工苦旅顺延至今的话,我会变成怎样?高考落榜之后,我在繁重的农活里打拼和煎熬了一个多月,面对即将进入的一段相对松闲的时光,我却慌了。那个时候,和我一样家在农村没  相似文献   

9.
阿强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大公司发展的机会,来到爸爸开的水果店打工。这事让阿强的爸爸很烦恼,因为他不想让读了十几年书的阿强跟自己一样“没出息”.便有心出个难题,让他重返大公司。  相似文献   

10.
尹兵 《农村青年》2010,(6):45-45
很多人见到我们都问:“三年后你干什么去?”我们自己也经常想:“三年后我去哪儿?”我们只不过是刚刚走出校门涉世不深的孩子,但是我们每个人,每天无论工作得好坏,都承受着来自社会与自我的双重压力,而这种压力只是做一个村官的“基础压力”。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自身的责任。但是社会并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而我们自己却可以掌握自己。  相似文献   

11.
《工友》2011,(6):27-27
《工友》编辑部: 我技校毕业后到武汉市某修理厂打工。厂方称,“试用一个月,期满签合同”。一个月后,厂方却以“两年合同的试用期为三个月,现只试用一个月不能满足厂方要求”为由,在签劳动合同时要求增加了两个月的试用期。请问,试用期能否随意延长?  相似文献   

12.
我叫赵可(英文名COCO),1996年大学毕业后,在汉城留学的昔日同班好友蓝梅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她舅舅在韩国经营一家俱乐部,正需要人帮忙,她可以帮助我去汉城发展。经过一番思索,在“出国自己创业”的诱惑下,1997年初,我随回国探亲的蓝梅一起去了被人称作“美女之都”的汉城。  相似文献   

13.
雷茂盛 《工友》2011,(9):44-44
我上大学时,憧憬着毕业以后干一番大事业。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进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学校附近找一份兼职。大学4年,我都过着边学习边打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玲瑾 《时代风采》2008,(11):21-23
“百分之百”的心愿蒙自县城的大街上车来人往,许多人围在一处宣传点旁,听一个中年男子在询问着什么。中年男子:“《劳动合同法》是做什么的?”答:“是保护打工者权益的。如果你和你的子女外出打工,就要签订劳动合同。”中年男子:“啊,那不是让自己被老板管起来了,等于把自己拴死了?”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在省城高校长期打工的青年农民,毅然辞职回乡,在120亩的荒山上挥洒汗水。一切从零开始,经过自己与家人的不懈努力,13年后,他承包的荒山成了“花果山”。他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他的“花果山”成了一张响当当、让人艳羡的名片,他的创业模式更是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郭龙 《工友》2014,(5):44-44
正李发财是我们的中学同学,可是和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的同学不同的是,他在中学毕业后就出来打工了,第一次见到李发财还是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那时候我跟几个同学到了广州,准备来这做假期工,而李发财正好也在广州打工,当他听到我也来到广州后特地和一个同事过来看我,由于多年没见,因此我和他聊了很久。在聊天中知道,他从中学毕业后就到了广州,一直在一家工厂打工。我问他工资一个月多少钱?他说有八百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19岁的女孩,上学时因家庭贫困,没有参加高考,现在在城市里打工。我打工的单位还不错,每个月我能挣将近1000元钱,回到家跟乡亲们一说,他们都很羡慕我。可是,我自己却自卑苦恼极了,每天我都问自己:永远这么混下去吗?  相似文献   

18.
正90后青年蔡亚伟下午2点还没吃上午饭,他刚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从汉阳郊区赶来,他要到劳动局拿材料,之后再赶去律师事务所打工。奔波在武汉三镇之间,已经成了他的生活常态。蔡亚伟说:"我现在住在叔叔的工地上,房租不用自己出,吃饭也基本不用自己花费。但我将来毕业了,会面临住房问题。"亚伟2007年初中毕业后从河南来武汉投奔母亲。由于亚伟父亲去世早,母亲不得不在他小时候到武汉打工。因为没有文化,她只能做些低端的服务类工作,没挣到多少钱,身体还累出了毛病,至今仍住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  相似文献   

19.
亚生 《工友》2009,(9):34-36
大学生打工,其身份是在校学生还是劳动者?他们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究竟是否合法有效?当工资被拖欠或者遭遇“工伤”,他们该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实践中,大学生意打工一般不认定其身份为劳动者,自然地,便谈不上劳动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他是千万个打工队伍中的一员,是一个自认为很普通的青年.但是,提起他,又有很多人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能力征服了北京,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打工青年一与许多男孩子不同的是,他觉得爱美不是女人的专利,他也同样喜欢不停地打扮自己,喜欢进商场给自己买衣服,使自己看上去永远是清爽与整洁的,站在别人面前的他,永远是一个清清爽爽和干干净净的大男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