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态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琴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3(1)
劳动力市场发展态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之同时,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障碍.深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基础性条件,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2(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后,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应随之变化。根据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树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晓宁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24-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关系的矛盾逐渐显露,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和谐、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工会要以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工会与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2(1):33-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劳动主体明晰、利益分化显现,劳动者较之资本与管理者处于弱势地位,更易受到伤害.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应发挥沟通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协商作用,维护职工利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作为量化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测量工具,是当前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新时代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特征,结合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情况为依据,构建了以“合法”为深层根据的基础性和以“合情”“合理”为核心所指的提升性两个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并区分了预警型、良好型、和谐型劳动关系治理指数概念化结果。研究建议,可以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自评自测、不同企业劳动关系治理的分类和比较、企业劳动关系治理的长期追踪与未来预测等方面运用该指数,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惠斌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22(3):9-12
和谐的劳动关系应该满足两个条件:双方权益大体均衡,双方收益都可获得发展。非公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的斗争和冲突,双方利益的共性决定了双方有可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劳动关系和谐是博弈的结果。虽然在一次性博弈中劳资双方都倾向于采取进攻型行为,但在重复博弈中,进攻型行为只能导致两败俱伤。谈判与合作是重复博弈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的必然选择。执政者可以通过制度性安排,促使劳动关系双方接受谈判解决冲突的行为模式。工会在博弈中扮演了代表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7.
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爱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3(1)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理论上讲,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是相互依存,各尽所能,平等协商,共同成长的良性互动关系;从实践上讲,双方是各司其职,共决利益,共保健康,共同成长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并推进"一各三共"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詹婧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21(1):43-45
劳动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关系到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变革时期,身处其中的劳动关系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目前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特征的转型期劳动关系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转变,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讲就是向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9.
郑东亮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1,26(2)
由于劳动关系影响的广泛性,劳动关系协调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我国在面临突出的劳动关系矛盾同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都存在不足,当前改善劳动关系协调当在坚持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协调机制,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协调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同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2,16(4):8-11
加入WTO将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关系问题在范围上会延伸为贸易关系问题、国家关系问题 ;在性质上会演化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在协调机制上更需要与国际惯例衔接。所有这些 ,有助于打破原来的“边界稳定” ,实现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与执行国际劳工标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劳资关系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孟令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2,16(1):39-42
作为社会关系之一的劳资关系 ,既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 ,也是一种市场文化关系。这种文化关系的客观存在 ,既因其与经济关系内在有机联系的不可分性所决定 ,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正确认识把握劳资间的文化关系 ,将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新兴的劳资关系铺垫一个自觉合理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氛围 ,同时 ,也为劳资双方调节彼此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更好地实现劳资合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晓虹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4,18(2):14-17
市场经济即协商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协商机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集体合同、三方协商等制度。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0(3):14-16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比较复杂,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组建工会等。对这些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影响改革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曹绪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19(6):28-31
我国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多样性的特征,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不断增多。解决转型时期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加快劳动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劳资矛盾处理机制,强化劳动力市场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铁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2,16(3):53-56
澳大利亚调整劳动关系的第一部法律是 190 4年出台的《联邦调解仲裁法》 ,其后随社会的变化 ,该法几经修改 ,甚至二易其名 ,对劳动关系的确立、调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澳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政府职能部门是联邦和州的工作场所关系、就业及小企业部、“就业代言”及准政府机构———产业关系委员会。另外 ,由劳、资、政三方代表组成的国家劳资调解委员会从高层面上促进了劳资和谐。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是澳大利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中的两大主体组织 ,法律要求劳资双方要通过集体谈判及签定协议 ,协商解决劳动纠纷 ,而劳动争议则由产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处理。近年来 ,澳大利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臻完善 ,劳动争议明显下降 ,劳动关系基本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工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琴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3,17(6):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由行政化的利益一体型通过利益分化向市场化的利益协调型转变。劳动关系的重大变革,要求工会就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障等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会维权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胜如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0(2):1-8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及时找准自身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对劳动关系实行政府干预,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总结、借鉴中外政府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理论和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支持组建强有力的工会,将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并对政府工作实施群众监督,这是今后政府在劳动关系领域应该着力履行的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这些变革对劳动立法及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俄罗斯的劳动关系与劳动立法现状进行了概括性描述 ,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劳动关系运行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洪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1,15(1):42-46
劳动关系运行需要成本 :社会成本 ,企业成本。劳动关系运行状况的改善 ,一方面是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和提高 ;另一方面是劳动关系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社会的发展是劳动关系改善的经济条件 ;改善劳动关系运行的支出 ,即劳动关系运行成本的增加 ,又是提高企业效率、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 ,我们应该在两者间进行最优选择 ,即坚持实行“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