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的城市形象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又复杂的研究课题。一个城市的物质形象就像是一部机器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其中,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近期历史发展状态。而一个城市的非物质内容就像是电脑的软件,它用精神的和文化的方式,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到  相似文献   

2.
A.从文化的视角认识青年、理解青年、教化青年乃至研究青年,是近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一个热点.有人说,这与中国前几年兴起的"文化热"有关.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即"文化热"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青年,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更主要的是青年本身确属一种文化的存在,各种青年现象既有它得以产生的文化缘由,也有它寻求发展的文化旨归.B.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伴生现象,它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起源与生俱来并协调发展.而"只要作为一段生命历程的'青年'一出现,就可能出现一种青年文化"(〔美〕理查德·弗拉克斯:《青年与社会变迁》中译本第53页).青年文化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文化主体结构中的一个次生层面,因而它的产生和后来的发展,也将遵从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青年文化发  相似文献   

3.
文化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就要涉及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它要在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宏观的角度,概括、抽象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文化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各门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的节日文化,总是会伴着复杂的社会流向而改变其内容的。我们中国人的儿童节时令不长,是由于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几乎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在真正意义上有了儿童节的一席之地。开始我们的儿童节只是给儿童们做一下表示性的过节,给儿童们放一天假,让他们尽情地玩一天,给他们买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可是随着我们经济实体的逐渐强大,人们的逐渐富裕,儿童节就慢慢地由"物质节日"渐向"精神节日"方面转型。譬如,现在的大人们都开始为孩子们着想怎么才能让儿童们过上一个物质以外的"更有意义的节日",甚至,已将儿童们专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能够提供我们形成个人和集体身份的基础,并强化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文化包括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不同层面,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其价值理念部分,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4)
正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有了新的需求,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分化,文化和生物演化也都加速了,"人类世"不仅仅是一种地质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时移世易,岁月如梭。还能回味起整整20年前,刚刚进入新世纪之初,我们心头涌现出的那种激奋和期盼吗?近些年里,人类社会"大加速"发展所带来的裹挟着迷惘困惑、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巨变,又催生了一个特别诡异的新词——"人类世"  相似文献   

7.
和红卫 《创造》2015,(11):49-51
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 文化概论.关于"文化"一词的诠释,可谓众说纷纭.美国2位学者仅收集了从1871年到1951年的定义,就达6大类164种.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存在的根基、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和优秀品格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技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渗透到社会肌肤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它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这是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孙明哲先生对"科学技术"的深刻理解。的确,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下就"十三五"时期现代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一、生态文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胡锦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6,(12)
正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来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发展。文化自信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内源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实践,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积极支持、大力配合,也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家庭文化是保证家庭成员健康、文明、科学、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家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家庭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意识文化、家庭行为文化和家庭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形式,表现家庭文化的特色;意识文化占主导地位,集…  相似文献   

12.
江仕敏 《创造》2015,(5):29-32
<正>"神奇的红土高原"、"多样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是云南农耕文化诞生的客观环境。云南是古人类发祥地和水稻起源地之一,拥有悠长久远的农耕文明史,是全国农耕文化资源最富集、多样性特征最鲜明的地区之一。作为云南各族人民传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基础和母体,云南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哺育和养育了云南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与多彩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云南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会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时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本文从国际法、民族习惯法、党和国家民族正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先秦哲学家列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后来就出现了一句俗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中国人对人类认知规律的一种理解,不过它可能更适合于同一个文化圈内的人们,而不太适合不同的民族。当今世界民族众多,林林总总,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  相似文献   

15.
正"审慎原则"是上世纪后期人类进入环境时代后出现的重要的环境思想之一,它最早产生于人们与污染环境的斗争。在欧洲各国为保护北海而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中,人们达成一个共识(宣言)"应当在源头就采用目前最好的技术阻止污染物的排放",并指出这个共识"也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即当我们有理由假设某些对海洋生命资源毁坏或有害的影响很可能是由某些物质引起的,即使我们此时还没有科学的证据来证明该物质之排放与那些  相似文献   

16.
周洪宇 《政策》2013,(7):8-12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相对于物质而言,精神文化有着穿越千古的强大生命力,历经岁月洗礼而能愈发沉淀和积蓄,散发出智慧气息的芬芳,承载起民族繁衍生息的脊梁,更能让人从中汲取奋然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精神文化是魂魄、是根基,一切物质终将消逝,而精神文化的生命力亘古常青。纵览人类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无论面对多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只注重保护物质的遗产而任由那些与之相伴生的非物质文化成分走向消亡,那么,这些物质的遗产也就只能成为一个历史"标本"而失去了它的文化的鲜活色彩。  相似文献   

18.
<正>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是文化长期塑造影响的结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人类生活中一种影响制约我们思想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自信和强大软实力的表现。文化自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与思考》2006,(6):12-13
以前,一座城市的动物园拥有熊猫,就像是这个城市拥有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冠军一样令人羡慕,而现在我们真的不想要熊猫了。  相似文献   

20.
沐泽 《台声》2006,(7):86-87
如果你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该到它的博物馆去。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记忆。以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地域代表性文化的汇聚,在传承文明、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曾是社会精英展示和传播知识的殿堂,曾是历史学家记录和展示城市发展历程的场所,曾被视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首都博物馆对身居北京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从1981年成立以来就“寄居”在国子监孔庙里的老首博其实更像是一个古老的建筑博物馆,在人们的印象里,孔庙恢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