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螺洲     
初春时节,春意盎然,我有幸来到福建著名的文化古镇螺洲,叩访心仪已久的清末太师太傅陈宝琛、清道光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故居等名胜古迹,深深被灿烂的文化和荟萃的名人所感染,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2.
目前,33号院东路花园——也即陈宝琛生前吟诗、身后停灵处,包括原有保存完好的后门均已被拆除,大门门牌已丢失,屋顶被捅漏,东路南侧院落完全消失,彩绘游廊仅剩半壁,在风雨中飘摇。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庵、陶庵,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陈在福建有才子之名,他是同治朝的进士,二十岁点翰林,入阁后以敢于上谏太后出名,与张之洞等有清流党之称。他后来不像张之洞那样会随风转舵,光绪十七年被借  相似文献   

3.
沈钧儒与他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然而,透过尘封的历史,我们仍然能够感受他对旧国新邦的无限热爱。沈钧儒自幼聪颖,7岁能诗,29岁得赐"进士出身",成为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正统科举取士制度的最后一科进士,可谓科场得意,刻有他名宇的进士碑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孔庙中。之后,而立之年的沈钧儒被签分到刑部(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刑部改称法部)任贵州司主事一职,官价为正六品。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9,(10)
<正>在山西沁县,有一句流传了300多年的民谣:"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位吴阁老,就是吴琠。吴琠(1637—1705年),字伯美,号铜川,山西沁县徐村人,清康雍年间的一代良相。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历任河南汝宁府确山知县、吏部主事、通政司右参议、右通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湖广巡抚、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补授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拜  相似文献   

5.
《明史·陈寿传》中记载,陈寿,字本仁,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为官四十年,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以至于家贫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6.
《前进》2019,(8)
<正>王崇古(1515—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别号清川,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按察使,总督宣府(今宣化)、大同、山西军务以及兵部尚书等职。王崇古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守边大臣之一,长期担任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7.
文夫 《政协天地》2015,(Z1):90-91
南宋诗人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福建浦城人,绍熙五年(1194年)生,卒年不详。绍翁本姓李,其祖父李颖士,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曾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年),抗金有功,擢升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因赵鼎【山西闻喜人,哲宗三年(1085)年生,崇宁元年进士,绍兴四年(1134年)升参知政事,绍兴五年拜左相,因反对朝廷与金人议和,与高宗、秦桧不合,被贬广东潮州吉阳,不食而死。】事案牵连被贬。  相似文献   

8.
说情者何以不惩古意明朝人都穆所撰的《都公谭纂》一书,记叙了一则有关明代大哲学家、大教育家王阳明先生为官执法的故事。王阳明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进士,时年28岁,正是气壮如虎。不久,他被任命为刑部主事,手中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自然极想为澄清...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亦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中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林则徐来济宁,须追溯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年林则徐第三次赴京会试中第74名。同年四月二十七日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  相似文献   

10.
闽东北的政和县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地灵人杰、民风淳朴。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出产贡茶"白毫银针"获皇帝赐县名为政和县,沿用至今。在中国2700多座县城里,皇帝赐县名的屈指可数,可见当时政和声名之显赫。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朱熹之父朱松进士及第,授迪功郎,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首度来闽任政和县尉,  相似文献   

11.
闽东北的政和县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地灵人杰、民风淳朴。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出产贡茶白毫银针获皇帝赐县名为政和县,沿用至今。在中国2700多座县城里,皇帝赐县名的屈指可数,可见当时政和声名之显赫。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朱熹之父朱松进士及第,授迪功郎,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首度来闽任政和县尉,并携  相似文献   

12.
年过六旬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中医吴熙,是福州私人集资创办慈善图书馆第一人、首届“八闽慈善奖”获得者、福州吴熙妇科中医院院长。他私创的吴熙树德慈善图书馆首期已于10月27日开放,地点设在医院的二楼、四楼,总面积200平方米;二期2007年10月开放,建于五楼近300平方米的大礼堂;吴熙说,他从小就喜欢看书。“记得在‘文革’时,就经常一趟一趟地跑废品收购站,在那把书按斤称完,再一趟趟地往家里搬,然后躲在家里静静地看……书,是我最大的享受。”据介绍,这图书馆里的7万多册图书,有2万多册就是从废品站里搬回来的。从1957年算起,他已收集了7万余…  相似文献   

13.
《春秋》1998,(6)
清朝末年,在泉城济南趵突泉畔大明湖边,现山东省人民政府西邻的鞭指巷11号内,曾出过陈氏三代名人——状元陈冕、“善人”陈恩寿和“资政公”陈显彝。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二十一日“癸未科”进士殿试在北京保和殿举行。参加角逐的贡士共308人,济南人陈冕一举夺魁,成为清代自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陈冕,出身官宦之家。先世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祖父陈显彝时,寄籍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不久即举家迁居济南。陈显彝,因经营制盐业  相似文献   

14.
翁同和(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别号井眉居士,晚年又号瓶庐、瓶生、松禅。清咸丰六年(1856年),他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修撰,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曾两度入军机处,并先后任同治、光绪两帝的师傅,世称"状元帝师"。戊戌变法,翁同和是个重要人物,拥戴光绪"帝党"集团,康有为称颂他是"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既赞成变法,主张改革弊政,又尊重君权,维护王朝,引荐康有为等,推行新政。西太后对此大表不满,变法刚开始就将他革职,逐回常熟,百日维新失败后,还叫地方官严加管束。翁自订规约,揭示门首:不赴宴会,不管闲事,不应笔墨,不作荐书,不见生客、僧道,时人称"五不居士"。后为两全计,他由城中迁往县城西门外鹁鸽峰祖茔旁祠堂内的瓶隐庐。他在鹁鸽峰又亲书自己死后墓碑:"清故削籍大臣翁同和墓",并自作集四书句子的挽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  相似文献   

15.
被法国财经部列为全法大企业之一 在海外华人中,潮州人素以刻苦拼搏,敢于冒险,精于工商业而闻名。这里要介绍的陈克威克弟,祖籍就是广东潮州。 陈克威主持下的“陈氏兄弟公司”,在法国巴黎拥有五家大型超级百货商场和两座堂皇富丽的美食餐厅(专门经营东方风味),以其经营规模之大,成为从香港、泰国到法国的商业进出口公司集团,被法国财经部列为全法5000家大企业之一。年营业额早在1987年达到2亿7000万法郎,在173家进口和经销大企业中排名第152位,89年跃进到143  相似文献   

16.
<正> 查嗣庭(1664—1727),字润木,号横浦,出身于清初浙江海宁声名显赫的书香门第查家。查氏兄弟四人,老大原名查嗣琏,后改名慎行,二十岁补诸生,四十四岁才中举人,后经举荐,诏随入都,康熙三十二年(1693)入直南书房,后“钦赐”进士出身,但他的儿子查克建此时已考中进士。老二查嗣(王粟),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入翰林,官至侍讲,诗名与其长兄查慎行并行于世。这个查嗣庭排行老三,康熙四十七年(1708)进士,选入翰林,经吏部尚书加太保的隆科多  相似文献   

17.
正《全唐诗》中收有莒县人庄若讷一首诗,名曰《湘灵鼓瑟》,作者身份是"天宝进士"。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记载天宝十年(751)进士科录取了20人,其状元是李巨卿,庄若讷在其列,与钱起是同年。所以,蘅塘居士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在钱起名下说"钱起……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就有问题了。因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引《困学纪闻》说:"钱起名在第六"而不是第一。天宝十年登第的这位莒县籍进士庄若  相似文献   

18.
孙冬雪 《两岸关系》2014,(12):35-36
<正>继台北、福州、厦门展览后,由厦门云扬天际文化艺术机构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于11月8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启巡展最后一站,展示来自两岸及港澳的300余幅儿童精选画作。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由厦门云扬天际文化艺术机构2009年发起,联合两岸多家机构共同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成为两岸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少儿美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00,(8):48-48
旅居美国的知名台胞陈逸松先生 ,2000年7月5日于休斯顿因病逝世 ,享年93岁。陈逸松先生生于1907年 ,台湾宜兰人。1973年由美国回祖国大陆定居后 ,历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诉讼法》 ,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陈逸松先生于1983年旅居美国后 ,多年来始终关心祖国的建设发展和统一大业。老台胞陈逸松先生逝世  相似文献   

20.
赵征 《今日浙江》2004,(17):42-43
以创作传奇名剧《长生殿》闻名于世的清代浙籍大戏剧家洪升,今年是他逝世300周年,省市戏剧界将把这一传统名剧重新搬上舞台,已于近期重新排练演出,同时,举行洪升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洪升(1645-1704),字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戏剧家。当时与创作传奇名剧《桃花扇》闻名的山东曲阜大戏剧家孔尚任有齐名,有“南洪北孔”之称。洪氏是钱塘望族。南宋时,洪升祖先因有民族气节被朝廷赐第钱塘葛岭。到了明代,洪升的六世祖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洪升的父亲洪起鲛是一位“才绝时人、文倾流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