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之后,关于"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如何塑造一个积极、友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更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梳理国内外关于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介绍国家形象的概念、评价系统、形成机制以及塑造与修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有益于为国内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打开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叶淑兰 《探索与争鸣》2023,(8):96-108+179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之间存在的形象鸿沟是指国家形象主客体对该国形象的认知、评价与情感方面的鸿沟,这在数字化驱动的形象政治时代具有扩大化趋势。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的生成具有权力、文化与心理三个层面的动力。在权力层面,形象鸿沟的生成受到国家间权力博弈、西方霸权主义的驱动,在文化层面受到跨文化差异、文明冲突的影响,在心理层面受到集体自尊、集体情结以及心理认知误区的驱动。理解与超越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家形象设计、管理、沟通与修复,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主体反思意识,建立稳固而富有弹性的国家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如何看待国家形象的多维层次国家形象作为"自塑"与"他塑"的结合体,是国内与国际公众对于该国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评价,其中包含理性评价与感性态度,是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的结合体。国家形象可以分为"客体形象""媒介形象""认知形象"和"认同形象"四个层次。"客体形象"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客观存在,是镜像真实的现实基础。"媒介形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强 《求索》2010,(9):97-99
国家形象传播是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学术热点。从国家认同来说,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机制和意义:一是作为政治宣传机制的意识形态意义;一是作为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意义。第一个方面目前研究较多,但在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上,多以国家功利主义为最高原则,而忽视了其主要意义在于为国家主权生产合法性。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种身份构建的国家认同机制,则具有更广泛的共性。中国做为西方的他者,历史上的国家形象经过反复变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自我认知和他者评价总是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着力促进不同国家的沟通,增进了解,以消除由文化差异和认识局限所带来的形象偏差。  相似文献   

5.
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首先需要测评我国廉政文化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在本研究中,我们从测量主体、测量内容、表现形式等三个维度建立起一套廉政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际测量,希望通过对吉林省廉政文化的实证研究管窥全国的廉政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6.
旅游口号测量是旅游口号评价的基础。旅游口号测量要基于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运用旅游目的地品牌承诺理论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理论,提炼出名实相符度和大众心理接受度为旅游口号测量的两个指标,可构建旅游口号相符度-接受度测量模型。根据两个维度数值的高低组合,将旅游口号分为4种类型:优质口号、劣质口号、夸张口号和保守口号。以云南16个州市的旅游口号为实证研究案例,运用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测量出5个优质口号、3个劣质口号、4个夸张口号和4个保守口号。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交往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经.国家形象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着不同的界定.基于认知的角度诠释国家形象的内涵,有助于把握国家形象的本质,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及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社区自组织能力"是社区研究特别是社区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但不能停留于一般性论说层面,而必须进行具体化和操作化的实证研究,即需要对"社区自组织能力"进行测量和评价.文章将社区自组织能力划分为六个一级指标,即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利用能力,社区自组织网络的结构和发育程度,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活动的状况,社区共同体的自我管理能力,社区共同体的自我服务能力,社区共同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测量和评价社区自组织能力的三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学界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立论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障碍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学术界应加强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并注重学术互动和争鸣,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不断地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形象的概念开始在西方逐渐凸现;二战后西方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日益系统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进入自觉阶段[1]14-18.作为国家形象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国家形象战略也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关注.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分散在对国家形象战略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以及对国家形象战略某个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是国家体现在国外公众心目中综合评价的总体印象,也是大众传媒层面的舆论反映。国家形象是国家向国际社会投射出的软实力。软实力在国际交  相似文献   

13.
构建系统、可行的国家形象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作为大国成长的历史必然。大规模实证研究发现,文化范畴应成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优先范畴。调研显示,海外意见领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期待中,文化范畴获选率最高(77.8%)。以下依次为社会(37.0%)、经济(34.0%)、政治(21.7%)、科教(21%)、外交(9.6%)和军事(6.9%)。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学者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脉络:基于"信息资本"的"国家实力"论;基于"公众感知"的"国家声誉"论;基于"媒介表征"的"媒介镜像"论。中西方学者在界定"国家形象"的内涵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客体关系,但忽视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对话性中国形象"的理念将有助于破除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单一的技术主义路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放置于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的基本印象与总体评价,是一国可观的无形资产或曰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政治性问题,也是语言性问题,国家形象的构建、推广与维护离不开语言。国家领导人作为一种官方形象,其外交演讲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肯尼斯·伯克的话语修辞观,运用戏剧主义修辞分析习近平主席外交演讲的技巧,并借助"同一"理论研究其如何运用策略构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战略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国家形象战略资源、国家形象战略实施以及国家形象战略效果评估.国家形象战略资源是国家形象战略的基础,决定着国家形象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和成败.国家形象战略实施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国家身份定位、国家形象战略目标确定和国家形象战略手段运用.国家形象战略效果评估在国家形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估可以判断国家形象战略政策制定和实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对国家形象战略部署、战略重点调整的重要依据.国家形象战略是属于次一级层面的国家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国家形象战略就是国家与其他行为体之间以及国际体系之间建构身份认同和观念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雷岁江  孙荣 《中国行政管理》2012,(10):106-110,95
目前有关业主委员会制度绩效的文献很少。这一制度从2003年运行至今效果如何?业主委员会制度绩效如何有效衡量?研究以住宅小区及其业主为样本,基于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发展了业主委员会制度绩效测量维度和具体指标,进行了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并实证了各住宅小区的制度绩效。研究发现,相同制度下,各个住宅小区业委会制度绩效有很大差异;治理过程绩效、治理结果绩效和治理能力绩效三个维度测量的业主委员会制度绩效,与业主满意度、专家评价三者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行政服务大厅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客满意度指数是从“顾客”的角度来评价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笔者在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顾客满意度指数的基础上,以沈阳市七个区行政服务大厅为例进行地方政府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实证研究,并提出构建地方政府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进入国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但学术界对其研究力度不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学术界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激烈讨论研究,成果纷呈,态势良好。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现实障碍和实现途径几个方面。但相关研究的内容创新、实证分析及多元视角有待提升和强化,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模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多视角多学科分析,进而不断推动这方面学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林志强  胡日东 《求索》2012,(3):20-22
本文在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上,采用专家打分法,赋予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价指标第一、二目标层、准则层权重,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定性描述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