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四年一度的教科书审定4月5日告一段落,文部科学省宣布审定通过了8个版本的初中用历史教科书。令人愤慨的是,那本由右翼势力支持、“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简称编撰会)编写送审、歪曲史实的《新历史教科书》居然也在通过之列。如果说这本右翼教科书有什么存在价值,就在于它可以被当作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4月5日公布了2006年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结果,8家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全部通过“审定”,其中右翼政治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炮制的扶桑社版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新历史教科书》再次被审定“合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 ,“世界历史眼光”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 ,是其时代风貌和理论品质的突出表现。“世界历史眼光”要求突破狭隘的区域性 ,放眼宽广的世界 ;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 ,放眼人类未来 ;利用世界历史平台 ,推进无产阶级“世界历史性”事业。这些思想 ,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燕霞 《前沿》2013,(3):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2001年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8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全部获得通过,其中包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主导编写的美化侵略战争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审判     
悲情英雄阿拉法特在全球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刻,一些国家的右翼分子却跳出来为二战战犯“翻案”,叫嚣“甲级战犯在本国内不是罪犯”,“国际军事法庭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审判而已”。右翼分子的这些话只能促使人们更多地去了解那段正义审判邪恶的历史。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通过了《关于希特勒分子对其所犯罪行责任问题的宣言》,宣言确立对战犯进行审判的原则。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更进一步重申对所有战争罪犯要进行严厉的法律惩处;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政府在伦敦正式缔结战犯审判协定,决定正式设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性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范畴来理解会看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先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导向,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更高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便不是“后天”加给它的;相反,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先行”进驻中国式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8.
论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 ,从地区到世界的进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背景 ,以满足人各方面的需要为目的的交往史150多年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表述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 ,又是交往的历史 ,首先是生产的历史。而生产的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与生产放在一起来考察 ,既明确了生产的决定性质 ,又突出了交往的地位和作用 ,并指出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5,(3):42-42
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由民间各出版社分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日本有4次审定放行的教科书明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科书的目的是培养“世界公民” 最近这些年,我比较关心教科书的情况,包括世界上各种有关教科书的讨论。比如2006年初,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加州历史教科书有关印度问题的讨论,认为雅利安人和印欧语系起源于印度,这反映了美国人对印度文化的推崇,但又引起了另一批人的反击。从1990年代起,欧盟各会员国就准备在其境内的中小学发布新教材,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倡导“欧洲一家”的理念,为欧盟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同时花了大量经费支持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07,(3):19-20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岛内今年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使用的新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史》,在许多细节上进行了大幅修改。翻开最新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许多名词和旧版本中的都不一样了,整个课本多了浓浓的“台独”意识。  相似文献   

12.
《同舟共进》2013,(11):83-84
陕西汉中慕棒(陕西省汉中市委党校教授)随手拿起贵刊2013年第5期,读了专题策划“教科书之思”的一组文章,感觉很好。葛剑雄先生在访谈中,以对中国历史有深人研究的学者身份,对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透彻剖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王晓渔的《历史教科书的两个怪圈和两种叙事》一文,对长久以来教科书中传达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狭隘历史观作了揭示,十分有益。美国大学教授程映虹的文章,则具体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历史教材,对照解读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开人眼目。  相似文献   

13.
2001年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8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全部获得通过,其中包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主导编写的美化侵略战争的教科书。 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我国学者指出,日本右翼教科书中的主要错误表述如下: 一、关于中国抗日运动 中国在走向国内统一的过程中,要求排斥通过不平等条约拥有在华权益的外国势力的动向趋于高涨。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但因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  相似文献   

14.
近来,非典型肺炎流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流行病伴随人类的历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各种疾病抗争的历史,历经各种病毒的磨难,人类从没有屈服,也从没有停止过战斗。由来已久的流行病翻开人类传染病流行史,在公元前369年,中国的《史记》已用“疫”、“大疫”表示疾病的流行,从《史记》起到明朝末年(1647年),仅正史就记载了95次疾病大流行,期间238年有流行或大流行。西方也有多次影响重大的大流行,如公元前4世纪的瘟疫、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鼠疫、14世纪的黑死病等。1658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行性…  相似文献   

15.
<正>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通行“人民创造历史”的说法。黎鸣在《历史是创造者创造的》(《光明日报》1986.12.17)一文中对此提出了质疑。黎文认为,人类的历史是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历史,是“信息量不断增殖”的历史。因此,历史不是多数人创造的。因为多数人是历史的“模仿者、学习者,重复者、因循者”,而不是创造者。黎文认为,“单纯模仿、重复、循环的操作不仅不增加社会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科书问题由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直接影响了日本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即使在中日关系较好的八十年代,中日间两大外交摩擦之一就是修改历史教科书引起的。即日本文部省1982年在审定中  相似文献   

17.
《友声》2001,(3)
4月4日,中日友协负责人就日本历史教科书审定结果发表书面谈话: 我们对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了歪曲史实、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感到震惊,表示强烈的愤慨。日本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属于哲学范畴,阐明了关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维柯和黑格尔等人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世界性视野,并推动唯物史观发展为世界性哲学,从而实现了其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资本批判为现实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理论旨归,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历史逻辑出发,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的建构和矛盾,阐述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代化的主要表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批判和建构不仅是我们当前认识“时代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现实路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及其特点李海滨“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在许多著作中都提到并用于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  相似文献   

20.
乍读黎鸣同志《历史是创造者创造的》(1986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第三版)一文,确有清风拂面之感。他力图打破历史科学中的“大锅饭”,突出强调了创造者(即创新者)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黎鸣同志竟由此轻易得出了“创造者”“创造”历史的结论(本文所有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公开提出了一种“新的英雄历史观。”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黎鸣同志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