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日送温情     
<正>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女大学生江雨佳来到了七位孤寡、空巢老人身边,帮助老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江雨佳说:"许多孤寡、空巢老人平时守着老宅,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困难与孤独陪伴着他们。春节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我希望陪老人们欢度春节,把家人般的温暖送到老人的心里,让欢笑围绕在老人们的身边。"从除夕到初六,江雨佳与老人们欢乐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新春书简     
一年一度,人们总要交换些贺年片。我没有这个习惯,而且过去工作忙,总把这件事忘了。我们这一代人印象中的“新年”就是现在的“春节”,我真正过这个新年是在儿时,那时热闹非凡,还能得到一些压岁钱。我直到今天还忘记不了,现在的“新年”,与我小时在农村不同,没有互访拜年,却可以收到许多贺年片。收到时我才知道又要换一年。我因为没有寄贺年片的习惯,事后总要有选择地给一些朋友  相似文献   

3.
过年不回家     
当 人们正高高兴兴地回家过春节时 ,也许不会记住他们———普通的保安员 ,依然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 ,不能与家人团聚 ,正因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年春节驻北京市二七机车厂的丰台区保安公司保安炊事员李海发 ,已经连续6次接到家中来电 ,催促他赶快回家定婚。每当李海发一想起身边的战友 ,想到节日期间让队员们吃好、生活好 ,是自己这个做炊事员的职责 ,就决定不能因为自己的婚事而丢下队员们不管不顾。在艰难的选择面前他毅然狠下心来 ,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希望能得到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并把婚事拖延到春…  相似文献   

4.
可圈可点     
大款买下新年敲钟权送官员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春节临近, 某旅游公司更加忙碌,他们将协助确定这个南方城市中一座大寺的除夕敲钟权归属。“这个对于寺院来说,基本是无本经营,一年内除了元旦和除夕那两天,其他时候敲钟都不要钱。但是你知道能赚多少吗?元旦卖出去的第一响钟,就是8888 元,除夕的价,只会比这个更高。”据透露, 除了用公款买钟声的行为之外,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买下敲钟权送给官员。  相似文献   

5.
年夜饭吃啥?     
“吃过了吗?”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往往先问吃。 这种习惯语言,反映了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吃饭自然成了第一件大事。 除了混饱肚子以外,还想吃点好的,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其中尤以春节也就是旧历的新年,在食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无论怎样穷的人家,一年辛苦,到了过车,也总要改善一下生活,除夕晚上这顿年夜饭,上祭祖宗,下祭自己的五脏庙,总是要吃好的。杨白劳出门躲债,到了大年三十,也要把卖豆腐剩下的几个钱买二斤面回家包饺子过年。  相似文献   

6.
除夕     
《台声》2017,(3)
<正>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台湾人过春节的方式,主要是和福建闽南客家地区差不多。除夕这天晚上要吃团圆饭,也就是"围炉"。在团圆饭前,有的地方还会先祭祖,团圆饭之后就是守岁。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6,(2)
正恐归族是对那些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家过春节的人的概称。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亲人眼里,"恐归族"有那么一点冷血,甚至还容易和不孝牵连在一起,但对"恐归族"来说,却有很多辛酸的原因。春节临近,春运抢票也进入"白热化"。又逢一年春节团聚,一些人苦恼于返乡途中的"一票难求",但也有一些人却因担心节日烦恼,对春节团圆百感交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就意味着团聚,但是近年来,有个新名词几乎每逢春节都会被舆论关注,这就是"恐归族"。近乡情怯,对于漂泊在外的他们,为何"恐惧"回家?  相似文献   

8.
作家王蒙,性情中人,京腔京调,幽默而不失风度。在当代文坛,王蒙的道德文章众人皆知。在家时,王蒙过着一种极其恬淡的生活。早早地起床,上午写作几个小时,下午和晚上则陪陪家人。在他看来,这是一条原则:再忙,家庭生活还是重要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则,几十年来,王蒙的情感历程也如小说般生动……  相似文献   

9.
正眼看春节临近,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但台湾当局却送给台胞一份闹心的"过年礼包"——1月29日,随着台方审批最后期限的来临,东航、厦航被迫在30日宣布取消航班,预计会让为数不少的台胞的回家之旅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广大台胞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和豁达。因为在他们心中,如今在哪过年都可以,在大陆同样能过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一样的"中国红",一样的年,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计划在大陆过新年的台胞中,看一看他  相似文献   

10.
幸福不打折     
凡娘 《今日广西》2008,(19):56-56
在外工作一年,他回家过春节。临回家前,他专门到商场为爸爸、妈妈和妹妹买了礼物。他是刚毕业的学生,收入当然有限,为家人买的礼物着实让他费了不少心思。  相似文献   

11.
知识天地     
亚洲人过新年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12月29日至来年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  相似文献   

12.
佚名 《中国减灾》2012,(1X):11-11
<正>辛苦一年,人人都盼着春节来临,希望在紧张劳作之余,能放松调整、消除疲劳、舒缓压力,让身心舒适喻悦。但有些人却恰恰相反,长假过得比平日还累,甚至闹出病来,患上所谓的"节日病"。春节正是"节日病"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急诊室里都会"人潮汹涌"。在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该如何吃喝玩乐,才能远离"节日病"?  相似文献   

13.
话题     
《民主与法制》2021,(3):56-57
【今年你在哪里过年?】春节临近,为了疫情防控,全国多地陆续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有人响应号召留在工作地过年,有人视疫情发展情况还在观望。您在哪里过年?疫情之下,引导大家“减少流动”,需要哪些配套措施?不管怎样,希望大家都能过个平安年!@有钱的冰美式:当然不愿意不回家,但为了省去之后不必要的麻烦,还是服从安排。家是过年的地方,但健康才是家人愿意看到的。  相似文献   

14.
每逢年底,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都要开展慰问活动,确保困难残疾人、孤儿、留守儿童、城乡低保户等困难群体过上温暖祥和的春节。临近春节,合肥的天空飘起了雪花,我们民政局一行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包河区大圩镇圩西村八组,看望这里的留守儿童。村里人多路窄,我们下车步行进入村里。"过新年,过新年,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平平安安,岁岁年年,有你有我团团圆圆……"刚走进村里,就听到村里的广播传来欢快的过新年的歌曲,今年村里圆满完成两委换届工作,新人新气象,喜庆的年味、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5.
回家过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它不仅是亲情团聚与人际沟通,更是父母的期盼。然而,与回家过年不同的是,在春节来临之际,当前都市里却也有大量的“恐归族”,不愿意甚至不敢回家过年。这样的春节“恐归族”让中国传统民俗多了些别样意味。对很多“不回家的人”来说,不是他们不想回家,但是太多客观因素让他们成了“不回家”的人:车票难买、社会的压力、快节奏的工作、亲友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等。其实春节团聚的主要目的是探访家人、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质性的内涵。如果条件不允许团聚,也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留言等方式来实…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4,(2)
<正>过年长假,是最让忙碌了一年的男男女女们兴奋的事情了。可以赶庙会、逛商场、K歌到天亮;可以看书、上网、通宵看电影;可以旅游、拍照、看遍大千世界,还可以……小时候总盼着过新年,因为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有好吃的糖果、漂亮的衣服、"好多的"压岁钱。那时候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样样都能逗的家人哈哈大笑。如今,除了那些传统的年味以外,还赶上了好时候,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是搭过年之车有了春节长假。长假,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象征,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正协篇大年:初务二的实夜晚助,横力县校发椅镇展青桐村村委活动中心前的篮球场已经密密麻麻坐满了等待观看"青桐春晚"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舞台包得水泄不通。在村民李汉的心里,"青桐春晚"地位堪比"央视春晚",只有看了村里演出的"春晚"才觉得真是过了年。李汉说:"新年里,除夕有央视春晚,初一初二我们青桐有自己的春晚,春节的活动真是热闹连篇,预示着我们来年的日子也会过得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18.
钱国宏 《中国减灾》2012,(1X):46-47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工作关系,我曾在国外过了三个春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的不同,在国外过"春节"较之国内也就有了千差万别的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国内,放爆竹是过春节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在英国却听不到爆竹的声响——不要说伦敦的商家店铺里买不到爆竹,即使买到了,也不能燃放。这边爆竹刚刚响起,那边警察就跑过来了。英国人把新年作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年     
<正>春节虽然已过去,但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有调查称,37%的受访者今年过年不回老家,"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占到其中的47%。回家过年,在一些地方异化成了相互攀比,似乎只有衣锦还乡才有面子。春节本是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人既盼望春节的到来,又害怕回家,既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这究竟是怎么了呢?其实,过年累、怕过年的心态背后,是"过年"越来越功利化、传统节日越来越异化的表现。年轻人要么拿起时髦的奢侈品炫耀,要  相似文献   

20.
除夕夜已不再陌生,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过,这是传统的佳节,老祖宗留下的风俗,不能改变。然而时代在变,思想在变,人们已不再固守于除夕夜与家人聚在一起,抑或是吃一顿年夜饭,包一次饺子,或走朋串亲道一声“拜年了”。从小就一直跟在父母身边,半步未曾离过,年年除夕在一起,守着丰盛的饭菜,看着年年如此没有突破的春晚,似乎这些已经成了程式,度过了也便如此。那一年家人终于打破常规,跟随时代潮流,参加了春节旅行团。因为一些原因,我留在了家中。家人不在,我没有半点孤独感;相反,觉得惬意,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这一年的除夕夜了。很凑巧,好友燕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跟家人一起过年,于是我邀她来家,一起过这个属于我们年轻人自己的除夕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