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值明晰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讨论此起彼伏之际,笔者发现了“囚犯的二难选择(Prisoner's dilem-ma)”这一案例:有甲、乙二人同谋犯罪,被警察署拘留。在审讯过程中,警察明确地告诉二人可以在以下方案中作出选择:①两人都招供,各判刑10年;②如果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供,当局规定,招供的人属于“坦白从宽”,判刑5年;不招的人属于“抗拒从严”,判予枪毙。当然,二人都明白,他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即如果两人都不招供,结果造成证据不足,无法定刑,二人都被释放。  相似文献   

2.
侦查成本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侦查成本是指侦查部门为了侦控刑事犯罪案件所需投入的全部费用。影响侦查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侦查体制、侦查投入、侦查主体素质、国民素质、犯罪成本、法治建设、法律和舆论供给。在目前条件下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侦查成本 ,获取最佳的侦查效益的措施是 :(一 )改革侦查体制 ,变“以块为主”为“以条为主” ,完善侦查机制。 (二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大力提高侦查人员素质。 (三 )摆正“侦”与“控”的关系 ,变被动侦查为主动侦控。 (四 )加大犯罪的风险和成本 ,减少潜在犯罪人成为现实犯罪人的可能。 (五 )改善法律、舆论供给的不平衡状态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3.
对地方人大行使监督权几件标志性事件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伦才案件”特调会 :让人大监督“硬”起来  【案例】1996年 11月 ,安徽省肥东县糖业烟酒公司供销经理部主任汪伦才 ,因下属东风商店承包盘点一事 ,与该店主任王某发生纠纷 ,出现吵骂、厮打。王某说汪伦才踢了她腹部一脚 ,县医院检查结论是“脾破裂”。县公安局便立案报捕 ,县检察院以汪伦才构成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此案历时近四年 ,肥东县法院两次判汪伦才无罪 ,一次判汪伦才拘役六个月 ,肥东县检察院三次均提出抗诉。但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最后终审裁定汪伦才无罪。此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2 0 0 0年 4月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成…  相似文献   

4.
在诸多由网络谣言引起的公共事件中,政府在危机处理方面"反应不及时"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而快速反应并不代表越快越好,过分追求速度很可能会带来矫枉过正的危险。在不少谣言事件中,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积极辟谣,但谣言并没有得到澄清,有的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引发集体行动。由此可见,政府辟谣的快与慢并不一定是谣言应对的关键变量,需要对谣言类型、谣言产生情境、辟谣效果等进行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5.
去行政化,就是将审判权还给法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司法改革方案,“去行政化”也是重要目标。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前所长王公义说:“所谓行政化,就是审的人不判,判的人不审。案件审理应该是谁审理谁判决。”只有去行政化,才能让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审理的人不定案。如果说,去地方化是让法院从地方政府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去行政化则是让法官从法院内部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2003年的年终岁末,亿万民众的眼光聚焦在两起大案的审理,即对耗时几年又一波三折的沈阳黑社会头目刘涌案的改判,和“2003年10月16日”的哈尔滨宝马车交通肇事案的判二缓三。国内民众的舆论似潮水汹涌,激越澎湃。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传达着中国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对司法公正的呼唤和期待不断加强的心声。为此,我们特邀中共中央党校赵杰博士和黑龙江大学曲文勇副教授为本刊撰稿,对由此折射出的问题进行解读。——编者  相似文献   

7.
最近,全国法院系统都在集中解决案件的执行问题。的确,案件判了不执行,等于没判。老百姓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对空导弹”。判而不执,决而不行,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狼来了”效应。公民对司法机关失去信任,这还是小事儿,几年换一届,还有挽回的余地。严重的是,由此而造成公民对国家法律、法制和法治的怀疑。如果公民对治国之本失去了信任和信心,那就麻烦了;你总不能三年五年地把法全换一次吧?法院系统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判而未执。决而不行的问题,据说是因为“执行难”。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或者说…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16日,发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起宝马车撞人案,在法院宣判后迅速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苏秀文也成了近来最具知名度的人物。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赘述那段令人心悸的场面,只知道这起案情并不复杂的案件越来越复杂:围绕着“判二缓三”的宣判结果以及所谓苏秀文“背景”的传言广泛传播,以至于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说,撞死了人却“逍遥法外”是因为“苏秀文是省里某领导亲属”,更有人断言这是一起典型的司法不公的审判。虽然“领导亲属”的背景已有人出面澄清,但怀疑、质疑,并未因此而消减。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案件到底…  相似文献   

9.
[时间:2006年12月1日。[地点:乡音茶座。张亚培(以下简称张):不知道二位有没有听说,现在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2007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很多适龄青年都争相孕育“金猪仔”呢。贾懿(以下简称贾):“金猪年”的说法媒体上炒得比较热,没想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属相说竟然还引起  相似文献   

10.
三问一望     
2004年“5·20”迄今一年。笔者对“台独”分子(包括陈水扁、李登辉之流)提出三问一望。第一问:你(们)说“孙中山是外国人”,“中国史是外国史”,“你们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中华民国早已不存在了”。又说“中国不是本国,是敌国”。请问:水必有源,草必有根,人必有本,姓必有(家)谱。你们不论是姓陈,姓李,自家的姓是否都出自中国“百家姓”?你们说的话、写的字、吃的菜、敬的神、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哪一样不是地地道道“中国制造”?你们曾说,“两岸同文同种,何必再敌对”。既是同文同种,何以不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蒋经国如此说…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中国的司法界尤为热闹。大批司法案件成为媒体和舆论的宠儿,有关这些案件的报道占据大小报章、网站、电视台的头版头条。与此同时,司法频频陷入被民意围攻的尴尬境地,"司法是否公正"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被卷入舆论风暴的中心。公众舆论折射的"世道人心"与司法判决结果相左的现象并不少见。网络时代,随着中国民意表达渠道的极大拓宽,公众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法律界或传媒界专业人表达对越来越泛滥的案件不实信息、非理性言论的不满和批评,他们担忧,在汹涌舆情压力之下,难以保证不出现冤假错案,或量刑不当。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  相似文献   

12.
(一) 曾钊新同志在《在岐义中醒悟真理》(《湖湘论坛》1993第3期)一文中。严厉地批评我说:“不尊重事实,怎能讨论问题”,“违反实事求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说我使他“惊心动魄”。这个批评引发我一个感想,就是认为确实应当尊重事实。 (二) 曾文说:我的《对<人性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一文中,不同意曾著《人性论》“把人性理解为是社会意识或精神要素”之说,而认为“社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对此,钊新批驳说,这是只允许谈人的身躯、大脑等物质,而不许谈它们  相似文献   

13.
时值年关,正当人们兴高采烈地辞旧迎新之际,一辆宝马车闯进了人们的视线,使得本就意义非凡的2003年,又增添了一笔回音!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已经过去了将近四个月,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该事件经历了私下和解、调查取证、司法审判、网上质疑、媒体监督、政府干预、当事人“辟谣”等几个阶段,最终又走到了重新调查这一步。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上如此广泛的关注,除了肇事者苏秀文的律师所说:“因为肇事的是一辆宝马车!”,也许……或是像许多社会上所传言的,“谁谁谁是某某人的儿媳!”即使这些都是真的,但能够让社会持续地保持如此高涨的热情,来关…  相似文献   

14.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7):56-57
这本书叫《名公书判清明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是中国古代判词中最好的。这是一本由当时的名人写就的优秀公文和判决书的合集,写成于南宋晚期。“名公”指的是有名的人,“书”是指文书,“判”是指判词,“清明”指案件处理得清正明白。它与唐代的判词不同,唐代是拟判,清明集则是实判,也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判词。所以这本判词集的选择标准不是辞藻华丽,而是“清明”,即案件处理得公正。  相似文献   

15.
案件的审理报批制度,是法院内部通行的、在合议庭对个案拿出审判意见后,报主管庭长、院长签发,或报上一级法院批准的制度。长期以来,该制度对提高法官的办案水平、保证案件裁判质量,防止关系案、人情案和司法活动中的钱权交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严重问题:一是判审分离的问题。案件由合议庭审理,却要报院长、庭长审批,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本来,在案件审理中,法官应当亲自审查控辩双方提交的证据,并出庭直接听取控辩双方进行的举证、质证和辩论,等等,在此基础上对争议形成独立的专业判断。但案件审批制度撇开这种“裁判者的亲历性”,要求裁判意见层层上报审批,把司法裁判搞成了行政决策—谁官大谁说了算,实际上是法院内部“权大于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同一条街,搭乘同一辆三轮车,三名花季少女同遭车祸丧生,三个家庭体味着同样的悲痛。然而,给其中是农村户口的一名少女的赔偿,却不及她的有城市户口同学的一半。“不是说人人平等吗?法律为什么不一视同仁对待死亡?”失去爱女的何青志夫妇在悲伤之余,发出这样质问和呐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的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自此…  相似文献   

17.
百姓怕打官司,早有耳闻。在近日京、沪、苏三地法官与学者共同参加的人民法庭建设论坛上,专家提供的一份权威调查再次告诉我们,目前老百姓打官司主要有三怕:一怕费时又费力。一场官司一审得半年,有的又要上诉,还要二审,甚至申诉后还要再审,官司了结得一两年,且还要应付开庭,弄得心力交瘁;二怕白判。官司赢了,但如果判决内容得不到执行,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三怕诉讼成本高。“赢了官司输了钱”目前法院诉讼费是按争议金额收取,案件受理费、诉讼保全、反诉、上诉、鉴定、执行等均需要预交费用,当事人还要支付一定的交通费、调查取证费、文…  相似文献   

18.
2008年3月12日.植树节。这天起.家住江西省萍乡市的文道刚便每日带上全家老小来到村里的山上栽树,因烧自家责任田边的茅草垛,文老汉不小心引发山火,过火有林面积101,9亩。本该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法院却判处他有期徒刑1年零6个月,缓刑1年零6个月,责令他在过火面积内栽树并包成活。 除判处刑罚外,还判”植树”,这一结果引起司法界的关注。有人议论判得太轻,会放纵他人犯罪;但更多人却认为这样更有价值,纷纷叫好。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二年半时间的电大学习过程,我有不少体会,概括起来有如下四方面: 一、目的明确不怕羞。我在报名时,总希望给予保密。担心考不上电大,别人会笑话。后来,接到电大录取通知书后,我外出面授,曾引起了一场小风波:有人说我,“快到50岁的人了,还那么积极去读书深造,精神可贵。”也有人说:“年纪这么大还去读书,三年后拿到文凭有什么意义,真是自讨苦吃”。在有些人看来,读书是为了拿文凭,拿文凭  相似文献   

20.
为“灌输”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都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强调“生活逻辑”,二是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于是,有的人据此欢呼“,灌输”终于成了历史,而且认为没有“灌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果真如此吗?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离开“灌输”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吗?“灌输”究竟如何认识?它真的过时了吗?本文就此谈点个人认识。(一)《现代汉语词典》对“灌”的释义有三个:一是“浇或灌溉”;二是“倒进去或装进去”;三是指“录音”。在“灌输”一词中,人们多取“倒进去或装进去”之意,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