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贵榕  钟明华 《前沿》2010,(17):90-93
近现代中国在应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形成"走自己路"的文化自觉。在力图摆脱苏联模式弊端的过程中,中国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普世意义就在于进取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学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保持了正统和一元化的地位,以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称。批判地继承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其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有益补充,更可以作为我们应对“西方文明”挑战,参与全球文化竞争,振兴民族文化的强大武器。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同时也开启了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历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而赢得了现代化先发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进程,而且内生了裹挟并同化世界的空间占有冲动。以唯物史观审视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鉴证了生产力发展的历程,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近代以来,中国不同的阶级和政治力量都曾面临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历史考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了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由此在理论、价值、文明维度上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提高了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前,宜州市(原为宜山县)合寨村(原为大队)农民一个创举,震动了全国、震动了世界。这一创举就是农村“村民自治”。这一创举启动了当代中国广大农村新的历史性变革;这一创举让西方人进一步懂得,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之一。在“村民自治”三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今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给合寨村挥笔题词:“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盛公司顾问乔舒亚库珀默雷称之为“北京共识”,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一中国模式首先使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人脱贫,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多了一种选择。2013年美国《外交》双月刊1-2号发表文章:《中共的生命力-后民主时代在中国开启》。文章认为,中国模式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当代中国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越西方现代的文化模式:其一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其二是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概念,二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三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中国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与具体举措,为加快中国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一历史性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文明形态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明发展史观,同时它在解释文明的发展规律及其方向时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因而理应遭到批判。但是它的多样文明共同发展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史观基本一致,因此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本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文明形态是由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主体文明等依据严密的逻辑结构整体生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中国模式”的文明形态是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演进生成的。“中国模式”文明形态的生成遵循一种整体生成论的思维发展逻辑,它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逻辑,因而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涪陵区遵循邓小平关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思想,成功地抓住了“三峡工程上马”、“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机遇,促成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三次跃上新的台阶。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无疑给涪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认清机遇,正视挑战,找准对策,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重工业涪陵区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应对入世,必须进一步树立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发展战略。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  相似文献   

11.
各国在抗疫问题上的不同表现,主要是文明差异所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具有无神论、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观念等特征。与此相比,西方文明则具有有神论、规则至上、强调个人主义和斗争哲学等特性。并且这些特征都在各自国家的抗疫过程中得到体现。总体来看,在危机期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群体更能接受大政府模式,应对更为高效迅速。与此相比,即使是在危机期间,西方人也更愿意接受有限权力的政府模式,应对往往落后于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和平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坚持形而上学的文明观,必然导致“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并在这一文明观下建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破坏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西方形而上学文明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依托,坚持辩证文明观,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坚强地捍卫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发展中大国之中国时下是多种文明相互渗透,我们能否为人类创造出一新的文明形态?通过多年的马克思哲学和发展战略的结合研究,参照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后工业文明创意,受启于韩民青同志的“转移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我提出我国的未来文明形态应是跨越西方发达工业文明,创建新的信息·生态·人道文明,不应再去赶超西方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公开承诺中国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这一承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在此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文明形态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明发展史观,同时它在解释文明的发展规律及其方向时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因而理应遭到批判.但是它的多样文明共同发展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史观基本一致,因此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本文中,“中国文明模式”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形态,中国文明模式是由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主体文明等依据严密的逻辑结构整体生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中国文明模式是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演进生成的.中国文明模式的生成遵循一种整体生成论的思维发展逻辑,它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逻辑,因而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变迁的过程。“西化主义”是指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心理、器物和制度层面都无条件地全盘仿效或移植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从本世纪60年代起,“西化主义”概念曾一度被弃置不用。但在最近几年,这一思想又重新抬头,出  相似文献   

17.
日据时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环 ,它与祖国大陆的文化民族主义 ,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表现形态和话语形式。如对西方人种优良和中国人种低劣的论调加以批驳 ,树立自强保种的思想 ;通过大陆纪游诗文作品表达对祖国山川地理的无比热爱和自豪感 ;探究中国语言文字优于西方语言文字之所在 ;强调历史对于凝聚民气、宏扬民族精神之重要性 ;探寻西方科技、思想、制度等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证据 ,以说明东西方文明各有所长 ,国人不必妄自菲薄 ;揭露殖民者挟“文明”之名 ,以殖民宗主国为模式对其“属地”实行改造等行径的殖民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种模式——略谈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工程黄泽一进入20世纪以来,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日益面临严峻的冲击。于是,文化变迁成为描述中国各民族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摘要: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诉求形成的“多元一统”民族—国家格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惯性,它与传统“早熟”文明衍生而来的文化惰性,成为分析、把握世俗面相的基点。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得之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形”,而失之于民族文化自信之“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