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台湾新诗十家论》是陶保玺以台湾新诗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十大代表人物为研究对象所作的诗论专集。这是陶保玺回报台湾诗坛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台湾乃至大陆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引人注目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陶保玺对台湾一代实力派诗人的景仰与青睐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写作《新诗大千》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台湾诗人群体,并从中甄选了10余位诗人诗作作为该书新诗诗体结构的阐释对象。书出之后一一奉赠样书以求矫正,不想著名诗人洛夫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学论战”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本文拟对这场论战的发展过程、争议的焦点、论战的特征和意义等,加以概略的描述和论评.  相似文献   

3.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6)
正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都是诗歌创作的形式,都是中国文学的载体。适当运用古典诗词形式,可以写出现代思想情感的佳作。胡乱采用现代诗歌的形式,也会写出封建意识的劣作。诗歌创作,并无载体新旧的问题,只有艺术表现的优劣问题。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新诗成为诗坛主流,古诗退到边缘地带。这个情况,可以说是新诗革了古诗的命,也可以说是古诗自己抱残守缺的结果。近年来,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20年代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在台湾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当时岛外新的社会文化思潮本土化的产物,其实质是民族文化同殖民文化的一场大搏斗。新文学运动通过对旧文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台湾文学的民族主义传统,为台湾新文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批判旧体诗开始,以白话新诗和其他新文学创作的出现为标志。本文拟就追溯白话新诗之源起,对台湾新文学运动做些回顾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台湾思想界爆发了一场以殷海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与以徐复观、牟宗三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之间的激烈论战,新儒家试图以复兴儒学的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开出现代民主的良方,而自由主义的一方则选择了新。这场论战既可以看做是五四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的延续,同借助于对自由民主理念的积极推行以促成中国民主宪政的政治格局的彻底革时也直接影响了此后台湾文化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的创作态势。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却表达了对诗歌价值的另外一种理解,即艺术本位观念。他们以“纯诗”的面貌出现在诗坛,以形式而不是内容作为自身的关注焦点,既提出了完整的诗艺理论,又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8.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民主斗士,而且也是勇于艺术改革的探索者,他所提倡的新诗格律就是探索成果之一。五四运动以后,人们曾经寻找各种途径,企图解决当时盛行诗坛的那种欧化和无政府的状况,创造出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和民族特点的新格律诗的形式。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诗人曾利用民歌进行创作,并且不断在形式上“花样翻新”(刘半农语),以建立一种既摆脱  相似文献   

11.
一、这是台湾的第三次文艺大论战吗? 一九八三年台湾出版的《华盛顿大楼》,收集了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四篇小说:《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和《万商帝君》。前三篇小  相似文献   

12.
台湾资本的大量外流是在1986年以后出现的。60年代起到70年代中期是台湾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时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台湾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与面向出口工业化的并行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是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岛内资本投资活跃,对外的直接资本投资只是极少量、极个别的;80年代上半期是台湾岛内产业技术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其产业技术升级虽然面临了一定的困难,工资水平、材料与中间产品成本也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其资本外流的数量仍然有限。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在1980—1985年的6年间,台湾的年平均资本外流仅在3至4千万美元的规模而已。1986年台湾的海外资本投资额也仅有6千万美元。1987年起台湾资本外流量便开始急剧增大。据台湾“经济部”所公布的资料,1987年台湾当局核准的对外直接资本投资总额为19.38亿美元、1988年为21.9亿  相似文献   

13.
"梨花体"事件和"羊羔体"事件既是网络时代的"诗歌事件",也是"文化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梨花诗"和"羊羔诗"被嘲笑为"口水诗"的一大原因是违背了国人已有的诗歌常识."羊羔体"事件源于公众对太"散文化"的"口语诗"、对新诗的知识谱系及知识霸权和对中国大转型时期涌现的腐败现象的不满,即对"知识权威"、"伦理秩序"和"权力局势"的不满."羊羔体"事件呈现的口语写作、中年写作和官员写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也有较大的缺点.两次事件都有利有弊,都可能误导诗坛,损害新诗和诗人的声誉;也可能通过全民性的大论争,各种诗学观在既对抗又和解的生态中共生,从而有利于新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湾新诗十家论>是陶保玺以台湾新诗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十大代表人物为研究对象所作的诗论专集.……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5,(10)
<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施行白色恐怖苛政,禁绝大陆文学,文坛顿成沙漠。于此时际,当局扶持《现代诗》《蓝星》《创世纪》诗刊逐步发展,三家诗刊的成员,几经分合,汇成泛现代诗派,长期占领了台湾主流诗坛。泛现代诗派,在五十年代的前行者,多为二十岁上下习诗年轻人,他们遵循当局文艺政策,作品编织梦幻,远离社会现实,力求在语言形式方面发展。其中,唯有痖弦和商禽两位,创造了内容形式俱足吟味的诲品。痖弦才赋优异。他的诗,起点高,原创力强。杨牧指出:"痖弦的诗,甚至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传说;抄袭模仿的人蜂拥而  相似文献   

16.
台湾现代诗的发展,是两个球根的开花、王:您是《笠》诗社的主要成员,曾亲身参加了台湾现代诗的运动和创作,是否请您谈谈台湾现代诗运动的历史。有人说,台湾现代诗是大陆新诗的延续和发展,您对这种看法持何种态度? 杜: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环,始于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而以胡适的尝试集为新诗的滥觞。到了1925年,中国新诗发展为新月派(格神诗)、现代派(象  相似文献   

17.
阿荣 《前沿》2005,(3):159-162
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发生的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从联共 (布) 和共产国际内部因中国革命问题的争论而引起的。大革命的失败是这场论战的导火线。这一争论先传到党内, 后扩展到了社会。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批判的是托派。随着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深入, 论战扩大到了史学界, 发生了社会史问题论战, 后又发生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给这场论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台湾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为四个阶段,即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的进口替代时期;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出口扩张时期;70年代中至1983年的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和1984年至今的“自由化、国际化”时期。与不同阶段台湾当局实施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相适应,40年来台湾的贸易立法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就各时期贸易立法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9.
赖和的新诗根植于血迹斑斑的现实土壤,又响亮地应和了时代的需求,代表了台湾新诗的方向。这就决定了,沉郁悲怆与激越豪放是其风格的两面,并且相当和谐地统一起来,取得完美的效果。赖和机智、幽默的性情和社会环境的严峻,也使他的诗尤具讽刺效果。象征、比喻、借代等手法的娴熟运用,意境的鲜活,以及语言凝练、形象、生动,都使得这些诗在台湾新诗发轫初期,就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丰富的思想内容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邰言 《黄埔》2011,(6):62-65
蒋介石对演习情有独钟,在台湾海峡炫耀武力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是蒋介石号召"反攻大陆"巅峰时期,这个阶段也是台湾国民党军队演习最为频繁的时期。台湾独自或与美国联合,在本岛及台湾海峡,举行了数十次针对祖国大陆的军事演习,以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