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在最初建构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时,主要是以英、法、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通过研究,马克思认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作为古代思想家所推崇和向往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以及人们对殷实、宽裕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但这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从未实现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小康”社会不仅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且被确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阶段。一 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  现代化作为近代以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潮流 ,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和…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与“中西文化冲突”——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而作方衡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一个半世纪的民族耻辱,为之一扫。这就令人们想起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据悉:谢晋导演一部《鸦片战争》历史片,斥资亿元多,已经开拍很久了。《光明日报》于1996年7月3日披露了...  相似文献   

4.
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爱国主义之所以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是因为二者的统一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决不是哪个人或哪个社会集团作出的主观选择。众所周知,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寻求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历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历史屈辱的一页,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贫穷挨打的境地,曾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苦心探索,以…  相似文献   

5.
一 马克思的古代和近代东方社会理论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众说不一,未能取得基本的共识。而对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完整含义,人们在论述时,也几乎都仅限于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古代东方社会理论,而以近代民族解放运动为基本内容的近代东方社会理论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甚至将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方位的、崭新的理论,其哲学渊源是特别突出的。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哲学论述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还有它的生命力吗?这是近期有的文章和著作提出的问题。有的人公开提出要超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已经无法指导史学的发眨。也有的人径直以西方社会学方法来考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实际上超越了唯物史观的阶级观,而现实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取消阶级的界限。结果引发出一些令社会公众感到一时难以接受的理论结论,比如说,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与运用西方社会学阶层分析方法所得出的较后排序,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这是否可以看作对唯物史观的一种事实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钟晓宏 《前沿》2011,(15):49-53
关于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界有诸多争论和分歧。其根本缘由在于未能厘清马克思和当代实证主义关于“实证科学”的理解和定位的差异性。在马克思这里,实证科学是建立在以批判思辨哲学为前提的实践基础上,以历史的感性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当代实证主义则仍然以抽象的思辨为基础,将“实证科学”定位为理论命题和经验事实的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关系确立过程。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深受实证主义将“科学”实证化的影响。甚至成为困扰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文章指出必须扬弃当代科学实证化思潮造成的遮蔽,才能澄清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科学的本质。唯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科学地指导中国现实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敏 《公民导刊》2008,(12):47-47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社会的发展总会顺应历史的潮流。三十年前,国家拨乱反正,将全国人民引向改革开放的大道,我以自己的亲身亲历,见证了这段历史,并无意识的参与了这段历史进程中的民主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特征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发展阶段飞跃的理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东方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生产形态的世界历史,为东方社会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摆脱资本主义的痛苦,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历史车轮进入16世纪时,中国正是明代(1368-1644年)中叶,西欧则是文艺复兴(1-16世纪)后期,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为止,近两个半世纪期间,为什么原来领先的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了呢?本文试从多角度探讨其原因。一、科技停滞的过程中国古代科技停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果说明代前期还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1405-1433年),那么到明代后期,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不占很大优势了。据研究,可以称为世界第一的发明创造有:()1584年由明代王子朱载境(153-161)提出的“十二平均律”,解决了乐曲演奏中曲调的转换问题。()喻…  相似文献   

12.
郭大俊 《理论月刊》2000,(12):21-22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观点。马克思认为,俄国社会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历史发展只有一条道路可供选择,由于事物发展的多向性和主体价值观的差异性,在历史走向上往往存在着诸种可能性。主体能动性是影响历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合理地解释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技术的剖析是马克思哲学视野的一项主题。以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在对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内在一致的观点。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技术异化的根源与克服,都要从社会历史的生产关系中去寻找答案。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技术本质的论述入手,着力挖掘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与批判,探讨其对于技术的历史确证与伦理反思,进而论证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前社会发展研究的关系——兼谈当前社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视角问题范燕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理论界对中国各种社会发展的问题的探讨异常活跃。那么,在对当前中国的“后发式”发展的探讨过程中,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①邓小平理论就是以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以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以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为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前,在探索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时,多以现实为根据。笔者认为,着眼现实固然重要,但历史根据也应是题中之义,不可忽略,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财富观考察与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性质,以及财富生产的本质、制度、逻辑与结果,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剥削与贫困的二重积累进行了实然阐述。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构想了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应然图景,并确立了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即共同富裕。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标,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共享社会财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中更为突出的现实主题。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践行之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根本性地超越了当今西方世界福利国家政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乔翔 《学习与实践》2008,(9):100-105
在对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科学界定了国家与社会的本质,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历史运动规律,指明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作为整体系统发展规律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中国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推进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从西欧传入中国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概经历了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到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再到主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