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数(Number)"基本可以分为单数和复数,一般认为语言中的数范畴是属于名词的,但是动词也具有数范畴。具体而言汉语动词搭配动量词、时间副词、事件参与者的数使用时可以表达动作的复数。数和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语言是否具有量词性决定了动词的数表达的不同。一般量词性语言不具有复数标记,但汉语是既具有量词也具有复数标记的语言。我们所谓的动词复数标记为动词重叠,认为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复数,即动作不止一次发生,能表达动词复数,因此将动词重叠视为复数标记。  相似文献   

2.
<正>这段时间,有关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投资6亿美元在美国建厂生产汽车玻璃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曹德旺认为,在美建厂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成本高。一时间,关于"曹德旺跑了"、中国制造成本等话题在社会舆论中形成热议。不得不说,今天的舆论场是复杂的,讨论的问题有真有假,需要认真辨析。首先,"曹德旺跑了"的说法有"标题党"之嫌,且不说曹自己表示"我没有跑,也不会跑",单就中国汽车玻璃的巨大市场来看,没有哪个企业家会轻易  相似文献   

3.
自律与命运     
一人为"大",三人为"众".按照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理解,"三"表示多的意思.因而,后者也可以说是多人为"众".从"大"与"众"的形象来解读,这两个字的自由空间与存在条件有着显著差异."大"字存在的空间是较为广阔而自由的."大"字可以任意舒展拳脚也不会影响其作为"大"的形象.而"众"字存在的条件和自由空间便小得多.三个独立的"人"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每个"人"都不可以越位,不可侵占其他"人"的空间,唯此才能保持原本结构的平衡,否则便是面目全非,"众"字难成.  相似文献   

4.
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的道家学派———黄老之学 ,不但对其时的儒、法等学派影响甚深 ,而且对西汉初年包括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等的统治政策的确立和实施 ,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无为”、“虚静”思想产生了西汉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使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丁兴旺 ,同时对当代中国也有一定的启示。一、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演绎历史进入到战国秦汉时期 ,以政治学说和思想理论而言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当数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家。法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产物 ,到秦朝时已成为一种完备的理…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方言用附加成分来表达复数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要从语法意义、结构功能、普遍性程度等三个方面出发,其基本参项可设定为"构形功能"、"固定形式"、"复数意义"、"普遍性程度"等四个,由此可以得出判定汉语方言的某个语法单位是否为复数标记的三条综合性标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标准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黃老学"产生于齐宣王时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结果。"黄老学"是指各家托名黄帝、老子立言而汇聚成的以道为中心、为"王治"服务的学术思潮。它孕育、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发展、兴盛于秦汉之际,沉暮于西汉中期,开新于西汉末至东汉末。"黄老学"具备以道论(气化论或规律论)为基础、无为而无不为、身国同治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形态,它包括战国中后期的"黄老之术"、秦汉之际的"黄老道家"和西汉末期至东汉末期的"黄老道教"。"黄老学"综合了各家学说,在历史上起过拨乱反正和养生修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丁勇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37-140
方式标记"着"一般出现在"X着V"结构中,X的成分主要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和代词。后接方式标记"着"的动词一般具有[+虚化]、[+静态]的语义特征,一般可以进入"以……方式VP"的框架。唐宋时期的"V1着V2"结构中,"V1着"已经可以表示V2的方式,但只是一种自然的契合。直到元代,"着"被用来对译蒙古语并列式、联合式副动词附加成分,在动态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为方式标记。因而,方式标记"着"的产生既有汉语内部的动因,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古之乱世,清官难得,高汉筠恰是其中之一。据《旧五代史·晋书》记载,他在襄州供职时,曾有恶吏私赠白金500两,高汉筠说,你不是多剥削农民,就是多榨取了商贩,"吾有正俸,此何用焉",遂将白金悉数上缴,并告诫该吏不可再为。官逢乱世,在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在邪恶面前正气凛然,当属难能可贵。以"吾有正俸"正告行贿者,前正气凛然,当属难能可贵。以"吾有正俸"正告行贿者正是清廉为官的一种坚守。生活多姿多彩,诱惑多种多样。人能否抵制诱惑,从  相似文献   

9.
<正>《孙子兵法》作为古代兵家必读之书,在其开首第一篇《计篇》中,就提到了判定战争胜负成败的两个基本要素——"五事"、"七计"。其中"七计"书中是这样说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意思就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军事实力强大?哪一方赏罚公平合理?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胜负了。"从中可以发现,在当今铁  相似文献   

10.
公元260年,即曹魏甘露五年,魏少帝曹髦不堪自身傀儡地位,对司马氏忍无可忍,决意讨伐权倾朝野的司马昭。他对身边的臣子王经、王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以待毙,尔等能从吾决一死战乎?这时雷电交加。风雨如磐。少帝曹髦亲率一支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宫中禁卫,口喊讨伐司马昭的口号,冒雨前进。  相似文献   

11.
胡琳  张显成 《求索》2015,(2):164-168
上古汉语具有"家畜猪"概念的词主要有三个,即"豕"、"彘"、"猪"。这三个词分别来源于上古方言和共同语,它们的共存体现了古汉语的层次性,它们的历史演变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局面。根据出土简帛材料,这三个词的竞争始于战国末期。到了秦代,由于语言政策的变化,"彘"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用词,而"猪"则被禁止使用。这一变化使得"猪"在秦统一后突然在文献中消失,直至东汉才恢复使用。但由于"猪"一直作为通语活跃在口语中,因此最后取代"豕"、"彘",成为表示"家畜猪"的唯一形式。  相似文献   

12.
谶,多图谶,大多为封建迷信的成分,其起源较早,而纬书则是与经书相比附,起源较迟,二者于西汉末年合流。除了上古即存的巫文化残留、战国的阴阳五行说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思想之外,谶纬之说还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天人感应思想。谶纬的兴起应当归结为其服务于政权的特性;西汉前期各种短小的谶语或预言活动的盛行,为假托神的名义者造作谶纬提供了可以借用的形式,成为谶纬兴起的社会根源。谶纬于两汉时期兴起并迅速泛滥后,对两汉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统治阶级政权上的争夺,思想上促使当时的儒家思想更加神秘化等。  相似文献   

13.
中水银子坛墓葬主要包括贵州黔西北地区战国中期-西汉中期前后的当地民族墓葬和少量西汉晚期以后的汉式墓.本文就当地民族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族属以及文化渊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银子坛民族墓葬应源于滇东黔西地区本地青铜文化,同时受到了来自临近地区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4)
俞吾金《哲学研究三议题》一文探讨了三个问题:哲学是单数,还是复数;哲学归属于政治国家,还是归属于地域或区域;哲学的终结究竟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这三个问题归结于一个总命题,即"什么是哲学"。结合相关论者关于单复数哲学观的论述,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齐梅录 《乡音》2013,(11):45-45
储瑞耕是河北乃至全国杂文、新闻界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国第一家《杂文报》的创始人,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20年的主笔。最近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社会良心——储瑞耕评传》,这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的研究项目成果。我读了之后,突出地想到了"气"的问题,尤其是"文人之气的问题,"文以养气"——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是用来培养民族的"气脉""气场"的。孟子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几近于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16.
《政策》2003,(2)
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这个词语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产生。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就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实行法治。他说,"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是:一切政体都应订立法制……使执政和属官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取得特殊的权力。"我国古代有过一场延续了400多年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法治思想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公元前645年)开其先河,经过战国初期的李悝(?—公元前359年)、中期的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等人的阐发和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实践,至战国末期的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集大成。管仲认为,"以法治国,举措而已。"有法  相似文献   

18.
祝华杰 《传承》2009,(18):138-139
中国地广人众,各地方言差异悬殊。吴方言中的上虞话与普通话在语法上有几种明显的不同现象,上虞话中的宾语前置现象,"把"字句的特殊表达方式,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代词的用法。希望大家对于上虞话的了解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韩诗"虽然早在文帝时便被立为博士,成为两汉官学;但跟鲁、齐两家相比,它在西汉最为弱势。到了东汉,"韩诗"突然转盛:"齐诗"固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就是极盛于西汉的"鲁诗",也不能出其右。本文认为,"韩诗"转盛的原因大致有二:旗帜鲜明地反对王莽篡权,赢得东汉朝廷的政治支持,并在士子中获得良好口碑;东汉时期,许多"韩诗"学者兼治图谶,则是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两汉三家《诗》,"韩诗"最后亡,早在东汉已现征兆。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5)
正台湾少数民族卑南族群主要分布在花东纵谷尾端的台东平原附近,人口以台东市分布最多,其次是在卑南乡一带。就行政区来说,属台东县卑南乡,共分为8个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等,昔称"八社番",总人口数大约9000多人。卑南族群可以分为"南王群"和"知本群"两大系统,依据卑南人祖先起源的神话传说,"南王群"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