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各类民政报刊杂志上就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宁吃低保、不愿就业"问题发表评论,指出现行低保政策和再就业工作之间存在冲突,城市困难居民为了得到低保待遇,不愿再就业,也就是说,现行低保差额补助办法不利于鼓励低保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这无形中加重了国家经济负担,同等条件下,对实现就业再就业者有失公平.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讯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3]60号),对低保对象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及生活等方面予以进一步救助和扶持。一是鼓励低保对象就业和再就业。凡城镇低保对象均纳入再就业扶持政策范围,并为其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优先安排就业岗位:组织农村低保对象劳务输出并免收劳务培训费:劳动和人事部门优先推荐大学毕业的低保对象子女就业;从事个体经营和联合经营的低保对象.3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城市低保家庭中,青年就业不足或失业现象较为普遍.过低的低保金、不正确的生活态度、巨大的就业成本与就业风险以及附带福利的低保,这些因素都对青年就业的积极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如何促使低保制度从生存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变、如何促进低保家庭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城市低保家庭中,青年就业不足或失业现象较为普遍。过低的低保金、不正确的生活态度、巨大的就业成本与就业风险以及附带福利的低保,这些因素都对青年就业的积极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如何促使低保制度从生存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变、如何促进低保家庭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低保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应退尽退"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且需迫切解决的难题:低保资格难确认,动态管理难到位,低保对象不愿低收入就业,"关系保"难杜绝.如果说"应保尽保"是一道较为复杂的数理"加法"运算,那么,"应退尽退"则是一道难解的"多元方程".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通过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就业关联动态管理机制、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社会再融入机制,全方位提升低保对象生活、就学、就医、就业水平。一、建立低保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为补齐补牢"应救未救"的社会救助工作短板,金堂县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低保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一是建立了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包组、村(居)民小组长及网格管理员、党员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层层压紧压实困难群  相似文献   

7.
目前,虽然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解决了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仍存在一些不应回避的问题:一是"低保"养了一些"懒人",二是隐性就业增多,三是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较大.对此,笔者提出几点促进低保人员再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工作动态     
淮北市低保人员由救助走向自立安徽省淮北市制定就业年龄段低保对象渐退管理服务的具体办法,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者,申请低保时要进行求职登记,各乡镇、街道就业服务机构或民政部门组织其参加职业培训,并由职介和培训机构为其提供就业推荐。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低保就业服务对象就业后,家庭月人均  相似文献   

9.
慈勤英 《学习与实践》2006,(11):104-108
本文基于2003年对武汉、荆州和洪湖三个城市失业者的调查数据,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失业者再就业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初步估算,估算出失业者再就业的经济理性工资。研究发现,失业者再就业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我们的估算值,调查不支持因低保提高再就业成本、降低再就业收益,从而导致失业者放弃再就业(不接受低工资的工作)的推论。低水平和不规范的社会救助也削弱了其对失业者再就业的负面影响。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并不纯粹是基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考量,社会救助的社会成本和心理成本会对失业者的再就业带来压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郑州市完善低保配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郑州市为了切实解决低保对象就医、住房、上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不断完善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市政府出台《郑州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解决低保对象住房困难。据调查,全市城区内住房人均低于4平方米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低保中心狠抓就业与保障联动机制建设,贯彻落实低保和就业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促进低保人员实现再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低保对象的存在一方面来自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就业不足,社会体制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期间产生大批失业下岗职工;另一方面的因素在于低保对象本身:据统计,三分之二以上的对象本身具有劳动能力,但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在竞争激烈的改革社会中处于劣势.因此,社会救助要立足于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的高度,注重标本兼治,寻求根本意义的扶贫救助.  相似文献   

13.
工作动态     
襄樊市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服务模式湖北省襄樊市城区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实施,分门诊医疗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两种。门诊医疗救助标准为人150元/年,大病医疗救助标准为人4000元/年以内。截止目前,已对2500名低保对象实施门诊医疗救助,对35名低保对象实施大病救助,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4.5万元。在定点医院设立医疗救助工作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及时受理需要救助者的申请,全程跟踪了解救助对象自入院至出院期间的诊疗过程,所用药类,费用支出情况以及其他医疗教助资金来源情况,掌握救助对象疾病类型和个人实际负担的数量,为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强化宣传公示,确保医疗救助工作阳光作业。  相似文献   

14.
陈秋明 《中国民政》2006,(10):41-41
最近,各类民政报刊杂志上就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宁吃低保、不愿就业”问题发表评论,指出现行低保政策和再就业工作之间存在冲突,城市困难居民为了得到低保待遇,不愿再就业,也就是说,现行低保差额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市南区把实施低保"阳光救助工程"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和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一,把实施低保的过程,作为帮助困难群众自强自立、就业脱贫的过程,在更高的标准和条件上维护和实现了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石家庄市积极拓宽救助领域,切实加大救助投入,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对城市低保对象的救助水平。2009年,全市月均保障城市低保对象70000人,月人均补助254元。 一、坚持把基本救助与专项救助结合起来,突出救助的系统性石家庄市自1996年建立城镇低保制度以来,先后6次提高保障标准,由最初的月人均100元提高到现在的265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17.
专项社会救助对象应当如何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即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的对象应该如何确定。现行的政策是这些专项救助标准基本参照低保标准,即其他各种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从低保对象中选择那些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家庭,实施专项救助。这样做,虽然简化了操作程序,但也容易造成部分低保对象享受到的综台救助指数远远高于低保线,而生活在低保标准边缘的困难群体可能享受不到任何待遇,从而降低了救助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对于这种现象,曾有人提出过质疑: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辉南县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并不断加以完善,为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新模式。 一是做好基本救助。资助农村低保对象、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城镇低保对象全部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此基础上,对还存在困难的救助对象,再实施医疗二次救助。将《救助办法》中的病种范围扩大为无病种限制,  相似文献   

19.
基地专页     
《中国民政》2006,(6):58-58
大同市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山西省《大同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出台,突出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市需要建立和完善的12项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积极开展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扎实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互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积极实施城乡教育救助;积极实施再就业援助;积极实施法律援助;积极实施廉租住房等方面的救助。市政府还成立了救助体系工作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大同市民政局孙亚格)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民政要着力三大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民生,落实好民权,维护好民利. 一要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民生.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着力构建以城乡低保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助学救助为主体,以就业援助、科技援助、司法援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各类优惠政策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基层落实"的保障城乡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要推行自然灾害救助工程,妥善安置好灾民;二是要实施城乡低保工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要落实五保供养工程,实现应保尽保;四是要实行临时救助工程;五是要推行医疗救助工程;六是要实施教育助学工程;七是要实施住房救助工程;八是要实施司法援助工程;九是要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十是要实施科技扶贫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