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行政成本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2000-2009)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2000~2009年中国行政成本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行政成本与其19个驱动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行政成本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外部驱动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对于中国行政成本增长几乎同等重要。外部驱动因素中,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中国行政成本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强,人口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弱。内部驱动因素中,财政收入增长对中国行政成本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强,其次是政府职能扩张和人员费用增长,公用费用增长对中国行政成本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行政成本合理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阶段。外国资本,尤其是大量外国商品输入到中国来,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压力。正确认识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创造条件发挥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世锦 《政策》2006,(12):21-24
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已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国内外的评价总体上说相当高,但说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看法就大不相同,经常听到的说法是“粗放”与“低效”,如此等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和“模式”评价如此不一,颇令人困惑。对中国增长模式的评价,当然可以列出许多数据加以论证,这里不妨作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近些年来,中国吸引外资数量在全球位居前列,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中国的增长模式仅仅是“粗放”、“低效”,那么外资为什么不留在其他国家“集约”、“高效”的模式内,而要到中国来呢?逐利是资…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增长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命题,也是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科学发展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包容性增长的产生,包容性增长可以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蕴秀 《政策》2004,(1):35-35
展望 2004 年,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对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态度乐观,并上调了 2004 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但摩根士丹利却认为 2004 年中国经济发展将减速缓行。 高盛:“9.5%”。高盛对 2004 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最为看好。在高盛 发布 的中国 经济 的预 期报 告中,将 2004 年中国 GDP 增长预期调高至 9.5%。这已经是高盛近期第二次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所有投资银行中最高的 GDP 增长预期。 德意志银行:“8.4%”。德意志银行将 2004 年中国 GDP 增长预期由 8%上调至 8.4%。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  相似文献   

6.
汪玉凯在《浙江经济》总第433期载文指出:未来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经过30年的高增长,特别是经过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形态有可能会发生重大改变。这种转变集中地体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经济增长战略层面上一直推行以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平崛起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填补美国经济的漏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保持低利率,中国向美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支持。所谓的中国威胁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听起来完全是空话。中国并没有从美国窃取就业机会。中国是其他国家应该仿效的重要榜样变化不定的世界再次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一年前,中国奇迹般的增长被普遍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今中国又被认为是一种威胁——实际上它已成为这个有机能障碍的世界无法解决的许多棘手问题的替罪羊。这种角色转换既令人不安又没有根据。攻击中国的原因主要源于世界上富有的工业国对就业机会无增长感到的忧虑。需…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经济增长是真实可信的 近两年来,国外报刊发表了一些文章,提出中国的统计数据有很大的虚假成分,并据此对中国过去的增长实绩和未来持续高速增长的前景持怀疑态度。这些文章提出质疑的论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能源统计数据的质疑,即在1998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GDP增长与能源增长数据的不一致性,这是最有影响、被广泛引用的观点。第二,对统计  相似文献   

9.
中国GDP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来的红利因素减弱,因此,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速理性回归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再造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新红利和动力系统,有效保障新常态下GDP的中高速增长。通过GDP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松州》2016,(3)
正一、匀速增长:增长的转换与再平衡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的状况,经济增长6.7%。尽管仍然延续了近些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但在下降当中也有很多积极的变化。这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所谓增长阶段转换说的是过去我们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但这个阶段已经结束了,正在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我们希望中国经济能够在新的增长平台上保持稳定,但必须要实现再平衡。过去在高速增长阶段,供给和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论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28个春夏秋冬,经济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中国经济经历了两轮增长周期的交叠更替,其背后的增长动力也是风云几多变幻。第一轮增长周期是对外开放及基本消费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投资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第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追赶成为中国经济追赶先进国家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从先进国家获取知识溢出成为中国实现知识追赶的主要捷径,但是这条捷径日益难以为继。中国未来必须靠自主知识创新继续对发达国家进行知识追赶,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的经济增长。自主知识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基本上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从中央政府推动型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地方政府推动力增强的模式演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也逐步由政府推动型转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企业推动型。使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甄新武  邵洪波 《前沿》2009,(4):53-55
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数量上增加了劳动投入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是一种短期效应;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则有长期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人力资本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按照广义贫困标准,通过构建"近似人类贫困指数"对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实现程度进行估算,并将结果与按照收入贫困标准得到的包容性增长指数进行比较,文章发现,如果以多维贫困标准测量,1979~2008年的大多数时间中国是低度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改善人类福利方面的作用要比在缓解收入贫困方面更加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在缓解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方面的作用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空前繁荣,而伴随这一繁荣的特殊现象是,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要解释这一现象,中国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不容忽视,而支撑中国企业发展的大量的农民工正是中国宏观经济繁荣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世界银行驻北京代表处经济部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博士日前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讲演时对推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关注中国“增长的质量”迪帕克是中国问题专家。他提出的经济增长更需要质量的观点,是一种更长远的发展观。“我所强调增长的质量,并不是中国的热门议题,但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密切相关。”迪帕克承认,经济高增长对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增长创造就业机会,这样才能有收入,才会有消费。“经济增长不仅整体提高了中国人的福利,而且从总体上讲,增长甚至改善了中国社会中大量最穷困群体的生活质量,使绝对贫困趋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直被世界称之为"增长的速度奇迹".但是只有速度的增长奇迹,并不等于公平型共享型的增长.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实质上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的缩影.当前的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威胁到了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制度创新,消除分配不公,改善分配关系,推动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实现真正的中国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9.
在出口受挤压、消费难有较大改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仍然要依靠投资,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仍是重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长达20年来的高储蓄,为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利基础。中国经济2009年将呈现介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07,(3):49-49
在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条件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要想保持持续增长,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增长源泉。人均自然资源缺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能源、矿产等供给对于高速增长的支撑能力日益减弱。与此同时,中国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