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深沉、睿智、宽厚、博大。而领导这个国家的共产党,是一个极其智慧、成熟的党。所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文化,注定是“天不能死,地不能埋”(这是2000年前苟子的话)。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时代。我们由于身在其中而往往看不清这一点。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伟大的变革、伟大的建设,具有突破洪荒光照亘古的永久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个重要论断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我们国家面临着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深沉、睿智、宽厚、博大。而领导这个国家的共产党 ,是一个极其智慧、成熟的党。所以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 ,这个文化 ,注定是“天不能死 ,地不能埋”(这是 2 0 0 0年前荀子的话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 ,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时代。我们由于身在其中而往往看不清这一点。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伟大的变革、伟大的建设 ,具有突破洪荒光照亘古的永久性意义。三峡水电与航天工程 ,互联网与信息时代的降临 ,青藏铁路以及贯通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星罗棋布…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及国家的命运,历来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根据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着如何彻底清除“左”的影响和破坏,迅速走上健康轨道的繁重任务。197…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权的内在联系,有力地驳斥了国际敌对势力攻击“共产党执政是集权、专制、压制人权”的谬论,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最革命的人权理论“人权”是历史的产物。“人权”一词是欧洲中世纪后期意大利诗人但丁第一个提出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科学”作为一个口号,曾经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响彻云霄,在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深入人心。它是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简明地概括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在法国,这个口号意味着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理想,思想上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批判封建神学和宗教迷误;在中国,这个口号曾被尊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同样意味着反  相似文献   

8.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道 《新东方》2006,(9):21-23
面对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的日本强加给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生死战争,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1]的论断,以现代的思维对其加以诠释,这一论断包含了以下三层内涵:一、一个民族的尊严,只能由这个民族的全体儿女去捍卫一个民族是所有儿女的民族,一个民族的尊严应该是这个民族所有儿女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尊严,理应是所有儿女的责任。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却被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解释为民族尊严的捍卫只能维系于少数“英雄”人物身上,即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改天换地,也被称为埋没的“英雄”,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是,近几年来却接连发生“百龙问题”、“巨人倒台”、“三株现象”、“南德事件”、“爱多风波”,给快速发展的我国民营经济蒙上了阴影。因此,探讨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因,研究其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轨过来的,这个转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几十年历史的计划经济不仅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在中东欧地区存在了近千年的政治实体,对德国、意大利、中东欧地区,乃至于整个欧洲的历史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在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前,人们对这个帝国褒贬不一。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至上的政治背景下,尽管人们对这个帝国也有过不同的争论,但大都以一种否定,甚至是鄙视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失败的民族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至上的理论遭到批判和放弃,欧洲也逐步开展和加深了其一体化,国际学术界重新兴起研究神圣罗马帝国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逐渐放弃了对这个帝国的负面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优越性和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一些学者甚至将其“过誉”为古代版的“欧盟”。  相似文献   

11.
美国“民族史学”的发生发展,受到国家行为介入的深刻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20世纪美国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分合“关系,而文化和“他”成为不断发展演变的美国“民族史学”始终关注的主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前景光明、期待新的发展的美国“民族史学”表现出“多样化与集中化并存”的发展态势。对美国“民族史学”的发展演变进行总体回顾、反思和展望,对于推进美国“民族史学”的认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民族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建设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命     
鲁迅是从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生命力看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的。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心声、心画.是这个民族成员内在精神的表现。当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民族成员的精神生命力趋于枯槁的时候。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生命力趋于枯槁,也就说明这个民族已没有自己的前途和希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扫中华古国的沉闷,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生,也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生。中国的新文艺诞生了。但是,中国的新文艺不是在和风细雨中怒放的鲜花,不是在宽广的道路上奔驰的骏马,而是在古国传统重负压迫…  相似文献   

13.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青年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完全抗拒“现代化”的诱惑和冲击。同众多文明古国一样,中国自70年代末也慢慢从封闭的藩篱中走了出来,开始了现代化那激动人心而举步维艰的新的“长征”。这中间,青年作为一个相当大的社会群体,无论是从人口统计学还是社会学方面来看,不断生长的青年一代,无疑是现代化进程中变革和前进的重要因素。全面考察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中国青年文化价值的演变,我们与时下国内一些青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悠悠长河中,新中国成立的5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是,这个在民族历史上仅占百分之一的岁月,却使作为这个民族载体的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铸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盛世辉煌。在迎接新中国50年大庆之际,不能不回顾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展望共和国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前景。一、新中国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一方面,使我们这个国家成为创造过灿烂古代文明的泱泱大国;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这个国家到近代走向了贫弱。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  相似文献   

1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依据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新态势、新经验、新“需要”,在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上,对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作了新的研究和实践──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全面地、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一)这一原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我国民族宗教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我国又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白酒新机会与新挑战并存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为中国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信息交流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很多优势产业都开始放眼于“世界”这个更庞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19.
“五四”、五四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一提起“五四”,人们就会想到“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反传统主义”等各种名词。的确,它们构成了“五四”的基本形象。因为“五四”是一个思想活跃、主义丛生的时代,围绕人的解放和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启蒙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相继涌入国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纪元之前就占世界人口的1/4,后来曾降到1/6,但到清朝初期再次超过1/4。1800年前后甚至达到世界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的程度。马克思当时就预见了这一状况的严重后果,他说:“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可见,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4,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沉重的遗产,早在18~19世纪,它就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延缓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潜在因素。最早提出只生一个孩子的人我国最早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