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视角是女性文学形式分析的一个重要向度,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不再拘泥于聚焦者的生理性别,而是着重探讨写作者采用了哪种类型的叙述视角、缘何采用,及这种视角如何帮助作者建构女性声音的,这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话语增长点。通过对《奔跑的火光》《轻重》《拐弯的夏天》《好儿女花》《流年物语》《婚姻》等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文本细读,探讨主人公叙述视角、主人公兼叙述者视角、叙述者视角等不同叙述视角所隐含的女性声音,以详实的文本分析实践丰富、充实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女性写作已成为一种话语机制,然而其内涵至今仍含混不清。我们有必要从作家性别、艺术风格和女性经验等方面对女性写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探讨其本质所在:女性写作应以女性性别为前提,以女性独立的人格为基础,以鲜明的女性意识为旗帜,对几千年来的人类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在一种新的女性观上重新改写女性形象、女性命运,展现女性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叙述型的民族志表述表明研究者田野工作中主观、感性的经历可作为一种权威性并以一种复调的方式补充我们对对象全面的认识。理解女性经验,就需要对叙述中的性别进行解码,性别对阅读及解释赋予一定色彩,对性别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分析女性在社会及历史中的地位及认同。  相似文献   

4.
叙述型的民族志表述表明研究者田野工作中主观、感性的经历可作为一种权威性并以一种复调的方式补充我们对对象全面的认识。理解女性经验,就需要对叙述中的性别进行解码,性别对阅读及解释赋予一定色彩,对性别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分析女性在社会及历史中的地位及认同。  相似文献   

5.
提及女性主义,学界往往以18世纪末作为起点。但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次女性地位和形象有所改观、女性作家身份得以建构的一个历史时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时期。当时女性用来对抗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武器——女性写作——依然是当今女性主义者们挥舞的旗帜。通过追根溯源,我们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转变。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写作充分揭示了处于萌芽状态中的女性主义的特征——一种抗争与屈服的矛盾结合。  相似文献   

6.
李仕华 《求索》2013,(12):150-1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以女性诗歌创作的转向为重点,此时,“女性”与“都市”两元素在女性作家笔下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与恣肆的书写.构筑成一道另类的文学创作景观。此后的女性诗歌创作逐渐由女性主义的性别书写转移到对都市文化语境中女性命运的思考,这使得女性主义文学突破了原有审美价值的桎梏,而获得了新的人文意境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我们常说的“性别”或“性”(sex)而言的。虽然社会性别与性别都是关于性别的概念,但是二者含义却大为不同。性别一词主要是从生理方面来界定一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它意味着与生俱来,很难变化;它所界定的男性与女性是分离的,往往只是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跨国女性主义理论视点,进一步揭示和挖掘颜海平书稿中有关“中国革命”和“女性写作”论述在世界历史、政治和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将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和她们的文学想象置放于资本殖民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背景下,置放于现代生物种性观念通过战争和经济殖民在中国政治、商业、知识和社会各领域构建强者/弱者二元差异并将其自然化、实体化的现实里,颜海平的专著突破了现存关于中国女作家和女性主义的研究模式和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革命”女性及其作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生生不息的抵御、变革和创建的伦理底蕴,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运动所具有的另类的历史政治源泉、异质的文化想象及其特定的“革命”潜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得益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于"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女性写作的如火如荼之势,女性文学研究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叙事"、"自传体书写""、女性新历史小说"、"亲历性表达"等女性写作,成了当时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语汇。尽管其间也有"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惹来众多非议性话题,但正因为争议多多,才使得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引领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中。  相似文献   

10.
西蒙·波娃在其享誉世界的“女性主义圣经”——《第二性》中说,女性的性别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赋予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不是生理性别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的差异。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表现和描绘,极大地影响着女性的社会性别在受众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印象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曾壤  彭在钦 《求索》2008,(9):193-195
铁凝是当代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大浴女》作为其代表作不仅完成了对女性自身弱点乃至丑恶的审视,也完成了对灵魂的拷问和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究。铁凝的女性意识,突破了女权主义的束缚,超越了狭隘的两性之间的对抗和剥离,是一种“超女性主义”。这种女性意识,体现了“性别诗学”的审美内涵:即男女平等和谐、彼此需要、相互支撑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美国黑人妇女缝制“拼贴被”的文化传统,女性主义者提出把女性主义内部的种族、阶级、国别和性取向的差异缝合为文化“拼贴被”的隐喻构想。本文从性别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探讨“拼贴被”的隐喻构想与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互动与影响,以求打开女性主义批评文本的外延,在性别研究、妇女文学史、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寻找一条“共同的丝线”。  相似文献   

13.
面向未来把中国妇女运动推向新世纪陈慕华每当纪念“三八”这个属于妇女、也属于全社会的节日时,我们总要谈谈男女平等问题。男女平等是一个带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属于历史范畴。欧洲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女性是成长得很快的杂草,她们是不完全的人类”印...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和口述史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口述史的特质可以凸显女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女性主义者借助口述史方法,可以更深入探究女性的生活和经验。女性口述史实践构成口述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可以丰富口述史的内容和层次,甚至可以推动口述史事业的发展,但很难说存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女性口述史。不能否认女性主义强调的性别视角之重要意义,但在分析女性的生存处境时,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女性生存处境还受到除了性别观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例如嫁给当地农民的女知青口述中的婚姻解组,与其说是受机械的平等观和传统性别观的影响,不如说是农民和女知青在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在性别实践中,重视女性口述史背后的“整全性”社会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田颖  韦琴红 《求索》2012,(3):208-210
女性主义批评涵盖了女性主义阅读、女性主义书写和女性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其中女性主义书写是女性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父权社会的有效途径,进而重写了历史。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女性主义书写的演变历程。从双性同体到女性主义批评,再到身体写作,女性主义书写的实质是解构与重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赵秀娥 《传承》2010,(36):36-37
马克思主义中的女性主义通过深入分析劳动的性别分工等,发现在传统性别结构及性别文化框架下,科技价值发生异化,严重抑制了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妇女无法与男性平等创造、分享科技利益及成果。借鉴马克思主义中的女性主义劳动性别分工视角,重新界定和评价科技价值,尊重妇女对科技的特殊贡献,深刻认识科学技术与性别平等的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集体叙述”这个概念来自女性主义学者兰瑟。她在《虚构的权威 :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的观点 ,即“作者声音”、“个人声音”和“集体声音”。她解释说 :“我说的集体叙述声音指这样一种叙述行为 ,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 :这种叙事权威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 ,也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的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1 ]她的这个概念针对的就是女性和女性的特殊意识形态地位 ,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小说来说 ,这个理论也很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本文就是试图借用这个“集体叙述声音”的概念探讨中国近年来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几个典型 ,分析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女性声音"意在连接、链接、糅合传统叙事学与传统女性主义理念,从性别权力角度理解叙事形式中的声音属性,其通过叙述形式、言说方式、聆听方式等"声音"层面的叙事学考察来表达女性群体的权力诉求,是对传统形式研究与性别研究的双重突破。"女性声音"视域还延伸到语境层面,将提升公众的社会性别认知纳入自身研究视野,能够有效规避传统研究在界定"女性文学"时纠结于写作者生理性别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尽管在中国学界尚相对边缘,但并非"以西律中"的产物,而是有着鲜明的"中国化"建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吴桐 《前沿》2014,(5):184-186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后,其代表作《钢琴教师》吸引了各界的关注。该小说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叙述深入隐秘的女性心理,是耶利内克有意识地进行叙事试验的成功尝试,是新女性文本的代表。女性主义叙事学是由女性主义与叙事学交汇衍生而来。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各种学科交叉并用为认识身体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便利,女性主义叙事学便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工具,着重分析了《钢琴教师》的叙事话语,旨在揭示该小说的性别话语特质。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个中心概念,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分析范畴。本文在回顾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的同时回溯了它在性别与传媒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在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传媒对女性歧视的同时,也应重视传媒对男性性别角色的一些不合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