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外滩老式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摩天大厦交相辉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众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红房子的法国大菜,上海老街的茶馆,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各有各的精彩。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海派  相似文献   

2.
海派文化作为参与力量的种种流变,其海派经验的独特性在于,它始终是在碰撞中完成文化选择,将城市的自我反思和调整纳入构成肌理,强调探索精神、强调自我经验。对当代都市上海而言,如何善于从海派文化实践中学习其关注日常生活的优势,挑战着每一个都市文化建设参与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迅速崛起的中国青年中,"海派"青年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群.这些生活在昔日大上海——"冒险家乐园"中的年轻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使他们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表现出与内地青年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海派"青年文化.本文试图概括"海派"青年文化的特点,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作一剖析.开放性的"海派"青年文化与内地青年的正统、保守和相对封闭相对照,"海派"青年文化则表现出新潮、现代和开放的总体特征.本来,上海就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曾接受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和较强的吸收能力是"海派"文化的固有特征."海派"青年无疑承袭了  相似文献   

4.
现代都市,是从人类社会的村落、集镇一路走来的,它是人类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晶.纵观上海的历史发展,它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是一个由小渔村迅速崛起的城市,其悠久的崧泽古文化、福泉山文化、青龙港文化等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根基.古上海的文化高地与世博会的主题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崧泽文化的弘扬、海派文化的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上海由水而生,因水而兴。人们通常认为上海是在近代由上海滩突然发展起来的,其实它却有着悠远而多彩的历史源流。位于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的古文化和水文化,是上海海派文化发生、发展、繁荣的源头,为近现代上海形成国际性经贸中心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北京作为首都所担当的是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之角色,那么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大都市,所担当的则是另外两个角色:经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尽管如此,上海也并非"文化沙漠",它在文化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蜚声世界的"海派文化"和"海派文学"就是上海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此,国外汉学家已有研究,而我们自己则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上海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中至少充当了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的角色。上述诸种因素,再加之上海本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使得上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海派文化的升温,海派小说渐受重视。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海派小说的取材和立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具有鲜明的特点。但现已出版的一些权威性文学史专著,几乎都未对海派小说进行阐述。本文谨从三方面对早期海派小说作探讨。海派小说的孕育背景海派小说,在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汇中孕育,完全是一个现代都市成型的产物。上海开埠后,许多高楼拔地而起。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已称:英租界南京路“房屋高敞,为沪上冠”,美租界“高屋连云,轩窗洞辟”。在南京路上,最早的高楼是1906年由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兴建的汇中饭店(…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海派文化”气质。接纳新生事物,敢为天下先,是上海独有的人文胸怀。而浦东,既是上海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标杆,也是探索社会转型之路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堂SHOW     
刘艳清  刘晓 《台声》2004,(9):80-81
上海有许多各种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少数东正教堂、犹太教堂。作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堂不仅体现了原汁原味的异域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还是了解上海国际大都市海派文化的一个窗口。她神秘、独特,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犹如一部经典大作。 最早将天主教传入上海的是明代科学家、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徐家汇就是因徐光启家族而得名。至今,徐家汇天主教堂旁边的光启公园内还有徐光启的墓地。1562年,徐光启出生  相似文献   

10.
正3月7日晚,正在北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曹可凡、廖昌永两位上海代表团的代表,参加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的演出。这是该项上海重点文艺创作作品首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晋京演出,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一次重要展示。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文明单位"的称号是荣誉,更是力量。它让文明之花在宋庆龄的故土盛开得更加艳丽芬芳宋庆龄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摆脱封建落后走向现代文明不懈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宋庆龄陵园,是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于一体的上海文化地标,是城市文脉中的一卷史书,是教育基地中的一座富矿,是纪念圣地中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2.
《上海支部生活》2014,(11):62-62
红蔓堂诞生于上海文化建设红飞蔓茂的春天。她以弘扬海派书画传统、开拓海上书画新貌为宗旨,以收藏经营精品为原则,立足当代、宣传当代、服务当代,力推一批代表性的当代海派艺术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显示,濒临东海的上海历史悠久,尤其是近代以降,其经济、文化的崛起令人瞩目。当下,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之际,海派文化又一次浮出水面,学术界关于它的起源、发展颇多争议,我们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11日本博发表了《思考海派文化:上海为什么迷人?》,我的核心观点是:“上海之所以迷人不在于它有五光十色的繁华,也不在于它有夺目光彩的地位,更不在于它有万国风情的建筑,而是在于上海中西交融的‘上海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15.
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广东这边有岭南文化,湖南有楚文化,黑龙江有黑土文化什么的,海南文化也应该有个名称上的定位,这样也方便大家做海南文化品牌。对此,想到“海味文化”一词,它实实在在,不亢不卑。“海味文化”是伸缩度很大的词,它可以指海洋味和海岛味,可以指海南味,还可以说是海口味道。事实上,海南这些年许多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都有浓浓的“海味”,比如,舞剧《达达瑟》有海南味,椰子节和冼夫人纪念活动几味兼有,元宵换花节等都富有海南和海口味。用“海味文化”定位海南文化@叶海声  相似文献   

16.
<正> 人们常把那种吐故纳新,“西体中用”、灵活善变的行为特征和生活风尚称之为“海派”。而后,把它们熔之于文化上的实践和认识上的延伸,“海派”遂成为一种新的风格,谓曰“海派”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第一是开新、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延纳新事物,变革那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海派文化的历史流变,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崧泽文化和租界文化的文脉变迁上,其实它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和多样的组成形式.在海派文化的萌芽和发展过程中,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浦东学派",身体力行推动了海派文化的进展,丰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肖淇 《今日上海》2013,(7):16-18
不久前,随着白玉兰奖、金爵奖奖项的一一揭晓,为期两周的第十九届上海电视节和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短短14天,是光影的派对、影迷的饕餮,更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也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缩影。  相似文献   

19.
正南浔作为一个小镇,数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南宋时"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代号称"江南雄镇"。被赞誉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南浔,一定有其深层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南浔的与众不同,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南浔受惠于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福荫千年、恩泽至今。南浔是运河小镇,流淌的运河,为其带来了连绵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流、财富流。南浔得益于海派文化。进入近代社会,特别是上海开埠之后,南浔近水楼台先得月,较早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了不起的,在西学东渐、社会变革的大时代里,不仅引领了中国文化的走向,而且入典入史的文化大师无一不受过这一时期海上文化的滋养。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樊少云,乘辛亥千年帝制倾覆之风,张扬个性,成长于斯,培育出樊氏一门,用超绝浓郁的海派丹青与琵琶、昆曲艺术,成为百年上海名动江南的名片。他的笔墨人生在被时代不断推动的睿变中,展现了一部现代中国画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