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2.
当代台湾的“母语立国”论述主要表现为一套后殖民主义话语:强调中国文化内部的族群差异与语言差异,并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同化”理解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不断“殖民化”,并试图在此历史虚构上设计一套“台语立国”的政治-文化“革命”方案。而通过对中国现代性发生史的扼要回顾:从早期同盟会的血缘革命、种姓革命到成熟时期的共和理想,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政治民族主义;追求民主、自由的共和理想,区别于德国式文化民族主义;追求血统与文化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4.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汉语批评”是伴随“失语症”而诞生的一种理论策略 ,是继“失语症”之争文学理论思考的进一步深入和当代话语重建的初步行动。本文从“汉语批评”与“失语症”、“当代话语重建”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等三个层面 ,试图对“汉语批评”策略进行理论观照和宏观阐释 ,对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6.
孙重秀 《人民论坛》2010,(12):74-75
宪法的分类是宪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从宪法规范层面、规范宪法需要的环境基础和外在保障、宪法实践层面等角度,依据宪法规范与实际权力运作过程的契合程度,可以将规范宪法划分为强势宪法与弱势宪法。据此,我国仍属于弱势宪法,明确这一属性,对我国未来的宪政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年,“被”字在中国大陆流行。它所透露的信息是:个人失却了言说和表达的权利,弱势权利受强势权力的任意玩弄。  相似文献   

8.
宪法的分类是宪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从宪法规范层面、规范宪法需要的环境基础和外在保障、宪法实践层面等角度,依据宪法规范与实际权力运作过程的契合程度,可以将规范宪法划分为强势宪法与弱势宪法。据此,我国仍属于弱势宪法,明确这一属性,对我国未来的宪政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身体—文化象征身份—民族国家"的框架下论述了微观权力机制下礼仪小姐的公共性别身份的建构。一方面,礼仪小姐在与民族国家的互动中实现了身体资本的理性运作,这体现在对身体的自我评估和对男性他者评定的认同上,但在公共父权制下,身体的主体性淹没在力图使之客体化的微观权力的技术策略中;另一方面,公共父权的凝视和民族国家的责任话语借助礼仪小姐的自我规训而建构起她们作为民族国家文化象征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0.
大家对司法腐败的讨论大都在政治体制、政府行为、个人自律上,也许我们的“沙龙”圆桌需要换一个视角。当“告别人治”成为一句时髦而又前卫的话语时,我们批评的焦点无疑聚集在了对拥有权力的职能部门。的确,将权力当成自己捞取个人实惠的资本真让人忍无可忍。 如所周知,中国这个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辽宁 《新东方》2009,(8):25-28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soft power概念以来,“软实力(或软权力)”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学界的研究如火如荼。经过近20年的理论流变和传播,“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城市整体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已经从“学者话语”扩展到国家的“政治话语”和“政策话语”,并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话语”。  相似文献   

12.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论中,种族和后殖民理论颇受关注,并呈现多元化的理论批评态势。种族是一种区分人类群体的标识,生物学范畴下的种族,是根据人类基因的遗传差异及其生态环境、身体形态等因素,对人类群体进行的科学分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种族更倾向于被看作是一种附加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对特定人群的某种偏见及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对现代性全面反思所形成的对传统文化权力和话语霸权的质疑不断涌现。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白人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此语境下反传统话语霸权的最强音,他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与特色,书写了后殖民语境下族群社会生存所遭受的诸多危机与困境,并据此希冀寻求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和解之法器与民族国家民族共生共荣自我救赎之路径。  相似文献   

14.
路杰 《新东方》2004,(8):18-23
领导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权力和极力运作。但是,在能够进行权力运作之前,先需要把权力“制造”出来、争取到手和维持下去。权力运作,不是就权力运作权力.而是就权力的渊源和基础来运作。在此之后.才是从较小的权力到较大的权力、从较低职位到较高职位的权力本身的运作。  相似文献   

15.
"第三性"是当今社会对女博士的代称。它是对追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学历女性的一种排斥和异化现象在语言上的反映。女人往往被称作"第二性"或"他者,"女博士从女人这个群体中被排挤了出来,成为"他者中的他者"。这个二度他者化的过程体现了社会心理和文化通过大众话语来掌控社会的事实。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的关系理论表明话语(语言)是众多的大众维护、重组社会秩序的有效机制,权力通过话语发挥作用,话语的流通又进一步加强了权力。"第三性"一词的出现和流传是男性强权统治受到挑战时的话语应对机制运作的结果。此外,语言本体论的观点表明语言不但反映世界,而且语言就是社会现实。所以,"第三性"这一语言形式直指女博士困窘的现状,它表明我们有赖于语言维护、打破、重建社会秩序,人类和语言共存。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 ,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 ,在消解中心性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 ,并以其权力话语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拓展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面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全球播撒 ,中国学者回应第一世界后殖民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 :注重后殖民场域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对话性 ,反思现代性与后殖民性的内在关系及其在中国的表征 ,关注后殖民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强调后殖民性与民族性问题的辩证关系。第三世界通过对后殖民理论的反思 ,可以与第一世界开展文化“对话” ,并使边缘文化得以被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力。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表现,包含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背后则是物质利益和力量的竞争。面对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认同、解释权垄断和新闻压制等运作形式推行的话语霸权,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批评要让战士服气。首先要给战士解释的权力。有些基层干部把自己当成“土皇帝”。搞“一言堂”。认为自己是领导,领导主要是管人的。是有身份的,应当自己说了算。无论自己批评的对与错。战士都没有辩解的权利。只要战士一开口说话。就给其戴上“顶撞领导”的高帽,变本加厉地训斥。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干部与战士之间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无论批评的对与错。都要给战士解释的权力。即使批评错了。让战士纠正自己批评的错误。也是给自己一个改正的机会.更是再次给自己赢得战士尊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据21世纪三次“中国人的性”的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21世纪中国人的性骚扰情况突出表现为:实际发生的性骚扰在减少,但是人们对它的担心在增加;利用职权的性骚扰其实很少;相同性别之间的性骚扰也存在.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反对性骚扰的话语”已经强势介入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国民的主体建构与这种话语大相径庭.而双方的冲突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社会中的权力、社会性别与性三者之间出现了新的相互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冲突协调和互惠对接一直是区域府际合作中的难题。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实践经验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已经从空间、权力和话语尺度探索出了一种“尺度调适”的新理路:即通过空间尺度缩小与适度扩容并举,形成一个适度规模的区域府际合作新空间;通过权力尺度上推、下推、共享与内嵌,使权力配置与区域府际合作新空间相匹配;通过地方话语区域化和区域话语国家化,使话语体系与区域府际合作新空间匹配。与“纵向干预”“横向对接”和“纵横结合”等理论进路相较,“尺度调适”理论进路更具弹性、灵活性和回应性,有利于降低冲突协调的成本和风险、增强互惠对接的意愿和降低互惠对接成本,从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