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2.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以来,从古典美学的三面(美学本质、审美心理、艺术)转向了现代美学的三面(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由于否定了美的本质,因此,新三面是一个无中心的三面。西方美学呈现为新三类美学:学院美学,因学院而产生;派流美学,因思想对话而产生;文化美学,由各种边缘性的美学问题而产生。  相似文献   

3.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反思中国古代有关环境美学智慧、环境美学思想,寻找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结合中西方的环境美学理论,以建构今天的既具有中国环境美学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相通,环境美与人格美相通特色,同时更具有全球化色彩的环境美学,丰富当代环境美学智慧,实现中西方环境美学交流,以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礼、阴阳合一、道法自然等为哲学思想,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促进了环境美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是很复杂的问题,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这两个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前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可以相互补充,并行不悖。我们不仅要研究西方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还要深入研究中国自古以来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相似文献   

5.
王叔新 《前沿》2006,(9):175-177
和谐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中有崇高的地位,用美是和谐这个美学原理来描述和概括现代社会政治是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尝试。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对政治进行审美构建和评价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场追求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从美学角度看,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美好的政治体制、政策导向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美学角度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能超越时空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静  郑勇 《长白学刊》2013,(4):155-156
形式主义美学,也被称作"现代形式主义美学(Formalistic Aesthetics)",是一个新的艺术心理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前后产生于英国,30年代前后是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弗莱及克莱夫.贝尔。现代形式主义美学与以克罗齐、科林伍德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被统称为"西方三大美学"。  相似文献   

7.
黄健 《思想战线》2002,28(1):46-49
基于中西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内在差异 ,中国美学的“内省”意识 ,导致中国美学实践中 ,不论是对外部世界的再现与反映 ,还是对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抒发 ,都要求通过内心体验和感悟的方式 ,来传达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理解。而西方美学的“忏悔”意识 ,则注重通过以写实、反映、再现、模拟的方式 ,来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 ;面对主客体的分裂 ,“忏悔”审美意识提倡在灵魂的撞击震荡中寻求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最终获得精神升华与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8.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9.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玉梅 《前沿》2012,(18):158-160
生活美学研究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研究,是认识论的生活美学研究,它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研究人类的生活审美活动,是中国传统生活审美思想的延续.后一时期是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它借鉴西方生活理论和话语力求确立美学的生活本体、建构生活美学体系、解读中国美学与艺术问题等,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美学研究.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生活美学溯源、构建生活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活美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生活美学的合理性与何为生活美学;西方生活理论的应用;生活美学存在问题、对策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美育与当代美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济喜 《思想战线》2001,27(5):67-71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审美教育传统,它从礼乐文化派生而来,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中西方美育传统之一致在于对人的综合素质之培养.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当代美学与传统美学之间的精神纽带就会断裂.当今中国美学出现的低迷状况,主要由人文精神迷失所致,美学未能从工具论的价值观中走出来,当代美学建设应积极借鉴我国传统美育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丁鼎 《思想战线》2001,27(4):120-124
丧服是丧俗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中.丧服作为一种特殊而久远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信仰的特定的文化方式和内心世界.然而,生者为死者穿上特定的丧服从何时兴起?发源于何处?从中外考古发现、大量古代文献分析及采用碳14测定等依据推论,丧服习俗最早起源时期约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与葬俗同期,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和主要原因是先民对鬼魂的恐惧心理和对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他们在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与民族特征的衣饰文化.本文从生态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南方少数民族衣饰文化的发展特点与特征,说明了衣饰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辩证联系中不断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桂芳 《青年论坛》2014,(4):139-1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审美文化研究一直存在两种突出的倾向:一种是关注当下生活,对文化现实进行批判,却疏于理论建构与历史传承;另一种是严格从审美视角出发,探讨具有审美性质的文化层面,却超然于人们的现实境遇。有鉴于此,周来祥的审美文化研究显出特别的意义:他的审美文化研究既讲求理论的自洽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对传统审美文化的梳理与当代文化的描述中亦能显示出内在的关联。这种寻求传统与当下、理论与现实对接的努力,为充满断裂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15.
刘淑颖 《青年论坛》2011,(5):146-148
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它需要快速出击、快速反应、快速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服装高等教育应该针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服装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辞格的修辞效果可以从"表现"和"再创造"两个方面来阐释。"表现"即比拟辞格的使用者对于语言描绘对象的情貌和个人审美感受的表现;"再创造"即比拟辞格通过模糊、生动的形象为言语作品接受者提供一定的艺术空间,使得接受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心理经验,在作者预设的情境内,丰富形象的意蕴。作为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比拟带给接受者一种亲和感与形象感,这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一些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再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苗族历史上的迁徒、苗族古歌、民间传说和苗族妇女服装款式和类型的关系,对照中原服饰等几具方面,推断苗族妇女服装类型形成时间的上限在宋代。并对《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一文中划分的苗族妇女服装类型,作了一些补充和更正。  相似文献   

18.
邱萍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00-104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于原始宇宙观的基础上,并在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蕴含的古远原始意象,孕育了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由之形成的形象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少数民族最初造型观念。以追求情感表现为目的,以感性形象为基础,在经历了重构审美形象的心路历程后,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19.
对美育建设实践语境中的社会管理如何实现既定目标这一过程性问题,展开具有明确对象的、与亲历者广泛深入的访谈和研究。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夯实其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物质基础。用富于时代美感的事物滋养人民群众的心田,摒弃一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违背的丑恶的思想和行为。要把管理视作服务,并以此为业务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不断地扩大、延伸服务群众的范围和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促进管理者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交流,增进其和谐。  相似文献   

20.
蔡仪美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2,28(3):91-96
蔡仪美学在 2 0世纪下半叶表面上享有崇高地位 ,但实际上却有着悲剧性命运。新中国成立后 ,蔡仪美学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美学立场外 ,又引入意识形态理论及毛泽东政治功利主义美学思想 ,前者是客观主义的思路 ,后者是主观主义的思路 ,造成了其理论内部的深刻矛盾。就其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在逻辑发展及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主观主义传统相左而言 ,蔡仪美学均有另类性质 ,这是其美学理论未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根本原因。蔡仪美学当有新的学术前景 :化观念为方法 ,以深入细致的审美对象的实证研究 ,走从哲学认识论美学到科学美学的学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