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三大地带和省区为单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和水平的格局与差距。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继续缓慢地走向协调:增长速度继续呈“西东部快、中部慢”格局,速度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人均水平继续呈“东西部高、中部低”格局,差距继续呈“绝对差扩大、相对差缩小”态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继续加速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与过去基本相同。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赵普  金小波 《求索》2010,(8):27-30
本文在对"资源诅咒"现象及其成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上探讨破除"资源诅咒"的可能性。论文从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入,认为资源富集地区可以在区域经济战略合作中采取博弈行为,充分运用自然资源这一杠杆来获得所需的资本、技术等要素,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增长。文章以澳大利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为例,说明资源富集地区通过强化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博弈行为,完全可以变"资源的诅咒"为"资源话语权",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基于教育外部性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我国2003-2013年31个省(市)地区经验数据,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思想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程度,三级教育投入、不同区域间投入作用效果的差异及具体成因。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贡献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递减趋势;各区域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东部到西部递增;财政教育投入贡献率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开放度正相关,与失业率负相关。最后提出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苏浙皖毗邻区域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但由于基础、制度、政策等因素制约,对照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仍有着较大差距。为此,建议:一、明确苏浙皖邻界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主要功能定位应体现在"四个示范"上:一是区域合作与均衡发展示范。强化贸易往来与产业分工协作,推进区际经济合作与区域均衡发展,为不同经济层级的区间经济融合提供多方面的示范。二是创新发展示范。通过加快合作区区域产业融合,促进创新要素与企业人才集聚,成为国内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三是新型城镇化示范。大力推进合作区要素自由流动,促进邻界地区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为区域城市化提供示范。四是绿色发展先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样板。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内容非常广泛,它是指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平衡充分发展,其他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就有了物质财富的保障。劳动力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区域劳动力和资本能够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有了基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改革,在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实现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一带一路"是中央根据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我国深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经济体加强经济合作、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称,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主要合作内容,旨在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经济体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一战略  相似文献   

7.
王爽 《创造》2010,(8):76-77
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2009年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3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首次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区域增长速度继续呈“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的排序格局,速度差距继续有所缩小;区域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格局。2010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启稳回升,各地区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针对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出现的基本趋势,本文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特提出了3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9,(20)
<正>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本质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基本内涵是连接周边、链接全球,主要任务是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先进制造集群和自由贸易集群、构建社会协同治理格局,目标是实现共同的美好生活。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进入密集施工的新阶段。上海正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攻坚突破的作用,全力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通过紧抓三大重点区域建设,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虹桥商务区,为区域内各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
实施东北振兴战略,需要把"东北"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经济地理区域,而不是分立的三个省.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下,推动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王琴梅 《思想战线》2008,34(2):42-46
导致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机制包括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技术在区域间的传播和扩散、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加政府科学的调控机制.由于制度创新是转型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第一内生要素,所以推进体制转型在东中西部的均衡化正是转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地理位置差异所导致的空间资源分布不均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初始差距,这种自然差异将通过对市场规模的影响转变为市场差异。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中,市场差异将实现对利润率的高低划分引发资本的区域流动,而金融资源禀赋的非对称状态将导致区域间产业发展的更大差距,并通过市场与产业间的互动机制使经济差距变化速度逐渐加快。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所伴生的消极效应,对于金融差异的缩减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我国"用工荒"现象的特点及产生的深层原因,说明了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走向和逼近"刘易斯拐点"。进而分析了"用工荒"给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可通过倒逼机制,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意义。提出了在"用工荒"冲击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切实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江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要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做好"城乡空间""人""地""钱"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统计计量方法,将金融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四川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贡献度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金融对四川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金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是促进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第二是促进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第三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或促进本地区经济总量增长。通过分析金融在这三个方面的贡献,可以直观地认识到金融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u向。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影响监测中心发布《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和走向》报告称,企业将逐步代替地方政府,成为我国区域合作的主体。该报告认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力过强,制约了区域合作,形成了区域内要素流动的壁垒,但内生动力将推动企业成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报告列举了三点理由:企业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获得;企业合作从服务业的合作开始逐步推向全产业;合作将更多地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在新一轮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要为企业跨区域的活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是区域之间实现经济合作和产业融合的重要形式。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为了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和缓解市场竞争压力,有必要通过产业二次转移来推进圈内产业融合。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建立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攻坚时期,也是重庆探索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时期。奉节县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国家限制开发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立足县情,突出重点,提速经济发展,努力做大"蛋糕",着力分好"蛋糕",大力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一、以提速发展为重点,努力缩小区域差距近年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均衡力和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可流动要素不断向聚集力较大区域聚集,这就形成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不断吸引可流动要素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以及具有区位劣势地区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而要打破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差距的机制,则需要中央政府有序地组织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提高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需要中央政府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提高居民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收入型转移支付;需要在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实行东西部梯度的、有差异的政策,切不可过度宣扬经济一体化,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各地区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人口流动与就业率作了回归分析,论证了不受节制的人口流动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日益加剧了城乡经济不平衡,恶化了城市严重失业问题。提出了要想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