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及其市民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秀华 《求索》2010,(8):71-73
本文通过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社会认同、主观体验等心态差异。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和诉求,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诸如制度、经济、社会及自身素质和心理等深层次障碍,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发展的新特征、新诉求,采取针对性措施,破除障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李雪蓉 《求索》2013,(2):260-262
在代际差异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认为融入城市、完成向市民化的转变,是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愿望和诉求。分别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层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阻力和困境.提出了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年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年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部分,因而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群体。青年农民工的群体特征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并积极地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诉求。由于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再加上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存在,青年农民工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着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对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诉求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因此,要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管理能力,拓展新生代农民工与社区市民群体的交流平台,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发展诉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余成跃 《中国发展》2013,13(1):64-68
该文提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主要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面临诸多困境,进展并不顺利。探讨、论证、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市民化的对策则成为一项影响城镇化进程全局的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晶 《前沿》2011,(6):117-11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种种客观、主观上的困境,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都需要统筹协作,从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四方面入手,关注帮扶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发展,走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访谈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对18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以探讨其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访谈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状况总体处于中上水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社会支持及工作因素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主要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家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踔 《前沿》2010,(11):116-121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视,特别提出了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而当前,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其市民化的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三点是最重要的:一、充分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二、认真分析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三、努力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谢建社 《青年探索》2012,(2):F0002-F0002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一书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生理、心理、文化、职业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其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生活背景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氛围息息相关。该书从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研究入手,以科学发展、人的社会化为视野,予以关注和探讨,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可市民化群体和逆市民化群体等概念,并在建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熟协调机制和建构农民工融人城市的接纳机制以及接纳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是执政者近期提出的一个群体身份概念。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采用了这一提法,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捉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镇的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大群体,即可市民化群体和逆市民化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都比较高,能较快地适应城镇生活,融入城镇的过程比较顺利,成为可市民化群体。另一部分人由于受到就业歧视和分配不公,在融入城镇过程中极为不顺,且充满艰辛,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成为"漂"的一族;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国乡村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求索》2011,(9):73-75
新生代农民工是现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自身能力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具市民化意愿而并无市民化自觉之群体,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又不能安守农村,普遍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境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农村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将是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潘华 《理论月刊》2013,(3):171-174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在“融不了大城,回不了村”的现实境遇下何去何从?新生代农民工是一群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正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市民化的出路,由大城市回流到户籍所在的中小城市,在打工积累的基础上转向自主创业或正规就业,从而实现市民化的目的,笔者称这一现象为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是外部结构因素与内部主体因素二者互动的结果.本文尝试建构一条由行动主体实践探索的“接替——融入”的市民化路径,其不仅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且有助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他们的市民化倾向尤为明显。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市居民的偏见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因素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建立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市民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将有利于他们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的聚群性,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扩求,并通过其群体的骨干去诉求这些利益。这是社会中一个平等的群体,虽然处于城市的边缘,却需要其他群体的包容和尊重随着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聚群性问题出现,沿海较发达地区城市社会管理中新生代农民工聚群争取利益引发的公共安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2009年在杭新生代农民工的500份有效答卷,从经济架构的视角进行市民化能力的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愿望强烈,但市民化能力薄弱,主要源于贫困的代际传递、低端行业的低收入“粘性”以及中国式市民化的经济断层所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发展诉求。我们应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能力,使其有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19.
董平  张玉玲 《人民论坛》2014,(10):170-172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市民化,研究他们的就业心理承受力困境、就业待遇评价力困境、就业法律诉求力困境、就业路径选择力困境、就业环境适应力困境,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问题不能单靠国家的制度和规范,还必须从身份认同感的培养、利益相关性的和工作适应性的自我调节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更是新问题中的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专指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占中国2.3亿职工人数的近一半,并将成为当代中国工人的主体。因此,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