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协同性地体现于犯罪行为无意识动机的各个方面。青少年犯罪动机包括意识的犯罪动机与无意识的犯罪动机两大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典型地体现在犯罪的行为动力中,它们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深度心理力量,并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在多层面无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具体体现为本能冲动力、罪恶情结动力、好奇心动机、逞强动机、逆反动机等多个动机成分。它们对于犯罪侦查、罪犯矫正与犯罪预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何突破我国狱政部门原有的对青少年犯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狱政管理的传统模式,而建立一种针对青少年犯不同的罪错心理,采用符合时代脉搏要求的心理矫治模式,是法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之一。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心理矫治模式的角度,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机制及其矫治进行了探讨。一 青少年犯的微观心理矫治(一)直接故意违法犯罪心理及其矫治。在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行为是围绕犯罪目的展开的,因此,整个犯罪行为的生成和进行过程,是行为人有意识地藐视法律的规定,在犯罪动机的驱使下,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  相似文献   

3.
对网络犯罪罪因系统进行系统机制分析,有助于探明网络犯罪产生的原理,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对网络犯罪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及犯罪场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涉及机制性的问题。事实上,犯罪心理尤其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为方式和心理过程就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网络犯罪的犯罪场分析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分析也是机制论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机制论是通过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来进行犯罪本体范畴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犯罪资源是指能够使犯罪行为主体对犯罪客体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犯罪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按照犯罪行为获取犯罪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将犯罪现象分为不同的阶层。各个阶层共同构成立体的犯罪现象结构。  相似文献   

5.
消极内向型性格者自我封闭,不仅给自己心理发展和生活带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而且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消极内向型性格影响心理发展,容易形成偏执型犯罪人、容易为犯罪妄想的产生提供条件以及影响外界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产生这种性格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缺陷、儿童期不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以及遭遇挫折。  相似文献   

6.
孙召路 《理论月刊》2004,(1):122-124
通过对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变的。其中,大多数的犯罪青少年在心理上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产生了严重偏差,从而导致心态失衡,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产生青少年心态失衡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对于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代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种种因素之间通常都存在着复杂的有机联系。按照"犯罪原因结构"理论,从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两方面来对当代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这种机制,需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心理的产生,阻止腐败行为的实施。因此,需要以心理学为切入点,从精神分析理论、需要理论以及行为理论三个角度研究腐败心理的作用机制,对腐败犯罪动机形成和行为实施两个环节进行分析,利用心理评估遏制犯罪动机形成,加强教育化解犯罪动机,优化职业环境,防止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莫然 《前沿》2013,(16):72-74
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心理成因一直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领域探讨的重点。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未成年人因为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与日俱增。此类犯罪行为与未成年人的不良心态有直接因果关系,呈现出与一般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截然不同之特征,因此对此类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措施也应当有别于传统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方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无论是从学理上来看,还是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都颇具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流动青少年的犯罪状况,同时对其流动前后的家庭环境、空间环境、人际交往、亚文化及社会融入程度等进行了比较。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论:流动前后这些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选择。据此,优化流动青少年流动前后的生存环境对预防其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界研究视域中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包括将青少年作为犯罪主体和客体的两类犯罪行为,并从法律和行为两个角度界定青少年犯罪行为,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和生理特征影响因素两方面探讨可能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及方式。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方法和成果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应做到客观了解其研究数据和案例,全面理解和科学借鉴其研究方法和成果,最后勇于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和思路,最终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作为共存于家庭和社会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多维的视角,揭示了家庭暴力受害经历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在干预家庭暴力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3.
犯罪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病态的社会现象。因此,要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犯罪的原因,必须研究这个阶段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诸种矛盾。一、初级阶段个体需要的冲突和异化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犯罪现象是由许多个体犯罪行为构成的。研究犯罪原因其实质就是研究造成人们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动机所支配的,而人们的动机是由其需要所激发的。需要驱使人们趋向某个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著作中指出,满足需要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因。“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西藏地区犯罪群体的性格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特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范畴,是表现在个体或群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或群体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个体或群体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任何犯罪行为都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对不同的刺激客体实施的侵害行为。本文作者通过初步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特征的个体或群体犯罪行为过程、犯罪结果、犯罪性质的存在都有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的性格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探究少数民族犯罪群体性格缺陷特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犯罪行为的表象特征,深入了解犯罪个体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为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100名犯罪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分别发放"MMPI人格测试量表",进行分析对照,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与守法青少年人格特质存在着显著差异。三组差异分析表显示犯罪青少年存在着冲动、攻击性较强、情绪不稳定、肤浅多变等人格特质。结论: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矫治机构的高度重视,社会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心理治疗帮助等积极措施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6.
报复型犯罪是犯罪人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刑事被害人在遭遇犯罪侵害后,由于种种因素可能实施报复犯罪,从被害人转化成新的犯罪人。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的预防对策:建立被害人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提高其对自身主体地位和诉讼结果的认同度;充分运用诉讼保全与先予执行措施,提高刑事被害人的受偿度;建立国家救助与社会援助制度,缓解被害人生活上的物质窘况。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预防的实现路径:制定专门的被害人基本法,明确被害人权利和保障程序;成立被害人事务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被害人的救助和犯罪预防;发展、完善社工制度,加强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确保被害人工作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预防犯罪的道德教育体系,削弱、清除报复犯罪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不良书刊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是造成青少年犯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意志力薄弱,不良书刊不仅对青少年犯罪起诱发、教唆作甲,而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最后形成起强化作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制止和根除不良书刊对青少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迁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恶性化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妥帖的解决办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运用帕森斯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原理来解释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加快教育发展以使社会维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协调发展等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状况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形成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道德水准的多层次化,使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形成犯罪心理,进而可能实施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决定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和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是愈演愈烈,给国家、社会都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加剧了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研究,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治对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