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敬东 《湖湘论坛》2008,21(2):68-69
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三个最重要的国家,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三国自由贸易区是必然趋势,根据三国实际情况构建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的最优理论路径是先在中日韩一东盟"10 3"合作机制基础上,先建立两国自由贸易区,再向三国过渡。  相似文献   

2.
TTIP谈判是美国"两洋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调整的重点。TTIP的谈判虽然有助于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但也严重地冲击了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系,抑制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维护了欧美对全球贸易格局的主导地位。面对TTIP这种新挑战,中国应强化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建立新型的对外经济开放;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多边与双边的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并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东盟10国与6个自由贸易区伙伴国,即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式启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此举意味着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在成形。本文从解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分析了该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在加入RCEP后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内陆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工具,对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需要相邻两国在高度互信的基础上对其功能定位和建设规划取得高度共识,实现国际协同。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两国协同过程中,中国与东盟三国(越南、老挝、缅甸)在多个层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从而使得这一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得到较好推进。但是,相比中国与这三个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共同点,相比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前景,现阶段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我国首先要在内部明确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而实现内部层级间、部门间高度协同,以此作为争取邻国配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基础;同时,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让邻国在跨境经济合作中获得更大利益,分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其参与、配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期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应用由两种要素、两种产品构成的贸易模型分析在没有外国投资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建区国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大陆深化改革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以其良好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强的辐射带动功能,承担了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径、新模式的任务。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将促进转变政府职能、探索管理新模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也为打造两岸经济合作升级版提供了新契机。提供两岸经济合作新机遇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及推进,为两  相似文献   

7.
2014年11月8日,中国和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远景规划纲要以及经济、技术、能源、金融、工业园、信息通信等合作文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中巴经济走廊是李克强总理于2013年5月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的,初衷是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国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今日广西》2010,(3):6-6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六国九成产品零关税。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贸区将对中国今后对外开展贸易交流合作产生重要的示范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趋势并行,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东盟  相似文献   

10.
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与合作的现状及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合作与开发,不仅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与合作的趋势是建立图们江自由贸易区,虽然它是东北亚范围内较小地区的合作开发,但它却是建立东北亚经济圈构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