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形态多元的网络社会,这对政府治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快速传播的数据信息、突发的网络舆情、网络新兴事物等,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适时更新治理观念,优化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采用互动式的电子政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科学、便利、高效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方付建 《电子政务》2013,(11):23-28
利用文献解析和现象归纳法,在指出既有研究对网络伪舆情概念界定局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网络伪舆情的概念;利用分类阐释法进一步分析指出,网络伪舆情表现为伪数据、伪帖文、伪新闻、伪评价和伪标签等,网络伪舆情不断增加是网民寻求改变的社会性动因和网络提供改变可能的技术性动因的结合,网络伪舆情的出现和增加对网络言论生态、网民社会认知和网络社会治理形成了消极影响;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治理路径,即应通过政府表率性行为、惩治性举措以及网民自律性活动推动网络伪舆情消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作为信息资本和数据资源对社会治理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把大数据理念和手段实施到社会治理之中,科学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的走向,对于提高全民社会认同、提升政府公信力、依法推进网络舆情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视角下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虚拟空间的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当前涉警网络舆情分布空间广泛,舆情传播偏态化增强,舆情的内蕴风险性因素复杂。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面临多重困境,网络话语环境进入了浮躁、失序的新状态,警察队伍执法规范化问题继续存在,现有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有限。为促进有效治理,警方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治理意识和网络风险意识;需要注重发挥法治功能,构建动态化的涉警网络舆情治理机制;需要积极主动,合作协商,努力形成涉警舆情治理的多重合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提升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网络以无可比拟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广泛性,成为新的社会监督形式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由于网络传播的无限性和网络舆情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往往容易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引导,是新形势下创  相似文献   

9.
微博具有操作简单、互动性强、传播迅捷的特点,目前微博正逐步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影响公共舆论甚至左右公共舆论。微博中存在的大量虚假失真言论和信息,使微博无序化、暴力化倾向明显,影响网民对现实世界的理性判断,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冲击。微博中"无直接利益冲突"渐成泛化趋势,无限制的微博网络言论导致"网络暴民"和"网络群氓",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应建立网上舆情实时监控机制、负面舆情风险评估机制、负面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和网络舆情长效管理机制,理性处置微博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10.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松 《电子政务》2011,(6):76-79
归纳分析了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网络舆情研判缺乏标准体系;针对性地从治理思路、实施手段、研判标准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构建标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和研判标准,从而为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传播具有主体多、速度快、范围广、隐蔽性等新特点,给政府治理网络谣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预警,健全新媒体领域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和民众增强沟通等方式正确引导舆论、消除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微信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当前网络舆情传播格局,也带来了舆情传播法律规范方面的挑战。要在把握舆情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治理微信舆情传播,通过强化网络立法、严格网络执法、推进全民守法进行网络社会治安防控,使微信信息实现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控制、治理。当前相关网络法律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控评估,导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难以根治和管控。为破解困境,政府需尽快推动网络专项立法进程,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彻底整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复杂、多元特点,造成的社会影响屡屡令当事者和大众关注者措手不及,一旦处理不当将演化成深层次社会危机,给政府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带来新挑战。政府治理次生舆情要从根源出发,加强网络监管、及时辟谣、掌控政府话语权,以降低次生舆情带给社会的影响和压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既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提升的机遇和动力,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唯有采取科学的策略、措施,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监管、完善网络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对网民进行科学引导,才能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利用网络舆情推动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微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特征、问题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微时代,涉警网络舆情在匿名机制下得以迅速传播,给公安机关的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涉警网络舆情微传播具有快速性、互动性、持久性、难控性等特征。尽管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举措,但公安机关的应对实践并不能有效引导舆情的理性发展,仍旧存在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资源上基本保障缺失、能力上研判引导不足、治理上理念方法滞后等问题。公安机关应转变管理思维,树立治理思维,在涉警网络舆情治理上,积极探索与新闻媒体、公司机构、社团组织、公民个人的合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海量信息高效传播使政府被置于"共景监狱"中心,受众结构重组使得自我表达情感化,传统媒体话语权式微使得把关缺失。这些都推动了舆情生态复杂多元的变化以及近年来衍生舆情的常态化。衍生舆情大量出现的深层要素是社会基模与集体记忆,现实要素主要是利益诉求、事件延展性及信息不对称。衍生舆情的治理对策包括:强化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弘扬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辟谣和正向应对机制;以日常形象构建为基点,培育信任文化;加强衍生舆情监测,形成针对性治理方案;积极主动回应,把握政府话语表达方式;引导议程设置,实现两个舆情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是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基础职能,政府部门应当基于网络舆情危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开发网络舆情危机技术体系,不断提升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毅 《前沿》2006,(10):140-143
互联网为民众舆情表达提供了崭新的空间。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成为中央高层领导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网络舆情以及治理概念和内涵的探讨,引出从舆情视角来审视政府治理,并指出电子治理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以微博微信为标志的自媒体,颠覆了社会舆论单向度传播的传统模式。网络推手传播负能量的谣言在微博微信上滋生蔓延,引导着网络舆情走势并左右和误导网民对事件的认知、判断与解读,产生了网络舆情负效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化解网络社会戾气来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达到标本兼治,需要通过自律、他律及技术保障"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创新自媒体平台上舆情治理实效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