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中国方案应运而生,它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人类共同难题而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价值理念,从哲学高度阐释中国方案,可以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推动这个世界进步""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是什么"三个逻辑层次揭示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新型的世界观、国家观、制度观、发展观、治理观、文明观、和平观和义利观。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全球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与中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共同价值一脉相承,又是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完美诠释。只有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才能真正领悟习近平生态全球观思想鲜明的内在特质: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文明观、"最普惠人民福祉"的民生观和"遵循规律、携手合作"的发展观。这一思想为维护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安全,突破狭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利益,构建全球生态治理的全新格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进入深度调整时期,急需凝聚价值共识以引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旧世界格局体系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立价值逻辑建立起来的,已经在诸多领域内出现了亟待解决的全球治理难题。西方"普世价值"观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西方标准统摄世界的价值诉求,实质是实现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基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全球治理是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结果造成了全球治理的普遍失效。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将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最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最普遍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协商三者有机统一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实践之中,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世界历史深度发展和全人类和谐共在的重要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4.
<正>本书源于2014年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来自中、德、美、英、澳、荷等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所提交的高质量学术文章中,精选出14篇结集而成。全书主题集中,视野广阔,辑成"中国共产党与意识形态变迁""地方政府与中国发展""社会治理与政治参与"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长寿社会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新形态。参与长寿社会下全球公共治理体系建设,共建长寿社会治理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公共治理体系变革既是推进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全球应对长寿社会风险与挑战的必然趋势。长寿社会下全球公共治理需要遵循公正与平等、权利与尊严、生命周期、代际公平及参与五个基本原则,其核心议题主要集中于公共制度创新与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构建、长寿红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与年龄友好环境建设、家庭照料体系与文化变迁、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公平五个方面。超前应对长寿社会的共同挑战,需要妥善处理"人口预测"与"人口发展""服务均等"与"分配公平""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的关系,并着力探索"理念创新—制度构建—资源整合—战略把握"的全球公共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保守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在一些西方大国沉渣泛起,"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甚嚣尘上。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把亚洲文明、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的抬头极大冲击了全球治理格局,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设置贸易壁垒,无视全球治理责任,使全球治理陷入矛盾和困境之中。逆全球化所导致的全球治理困境植根于资本文明的客观事实中。主要表现为:剩余价值全球竞争塑造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竞争性关系;跨国"资本—生产"体系的不均衡性加深发达国家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悖论性关系;生产社会化的深度发展凸显全球治理"新要素"与发达国家维持旧秩序之间的冲突性关系。当今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需要正视资本文明在当前全球治理格局塑造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致力于提升全球治理驾驭资本的能力,倡导机会平等、互利共赢和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以期推动全球治理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时,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发展宏伟蓝图。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谋划、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社会和谐、稳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环境财富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理念、生态文化观、生态文明教育观、生态环境全球治理观等主要观点、理念和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生态世界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国领袖的文明观,拥有的共通的底线共识是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学习与共同存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一整套"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理一分殊"以及"以大事小"的思想,这是对于其他文明的真正平等心与谦虚态度,如此才能"欣赏所有文明之美",进而"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大胸襟、大心量,也应该是大国领袖在底线共识之上更为高明而博厚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的文明观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社会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上,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起的社会变化的深入认识。社会实践是恩格斯文明观的阐释基础,日常生活是恩格斯文明观的叙事空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恩格斯文明观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文明观揭示了文明发生的历史性及时代表征、文明内容的导向性和道德表征、文明进程的主体性和现实表征、文明表现的层构性及多样化表征。在新时代,认识恩格斯文明观,对于推进"五位一体"文明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从而提出了全球治理思想要更好为全球化服务的课题。冷战后至今,全球治理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看是新自由主义范式的,缺乏正确的价值核心,死守西方利益本位;缺乏正确义利标准,深陷"零和博弈"的低效模式;缺乏正确的国际主体身份观,加剧了全球治理脱序。全球治理亟待新思想方案指引,而"一带一路"可以实现全球治理思想转轨。价值核心上,从西方中心主义向"共商、共享、共建"转轨;义利标准上,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共赢"转轨;身份定位上,从"文明冲突"向"开放包容"转轨。对于"一带一路"实现全球治理思想更新的路径,首先要立足"世界岛",推动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为"共商、共享、共建"价值原则夯实基础;其次要打造全球治理新框架,树立"互利共赢"的利益思维;最后要重视文明交流,实现文明互鉴,走向"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从关乎民族永续发展、民生福祉和党的使命宗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自然观、发展观、价值观、方法论、治理观、全球观等方面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任务,从实现空间格局、发展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方面指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这篇文献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是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下行、全球治理缺位和全球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由此引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利益分配和政治主张上的矛盾更呼唤全球治理领域进行深刻的变革。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其原则、主张和途径等内容是逐渐清晰的,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和担当。中国主张的全球治理基本准则应建立在各国共识基础上,对本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安全关系给予准确界定,增信释疑、共谋发展。坚持发展中大国身份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前提;"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权利与义务相平衡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加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是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核心要素,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具有一般传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公共关系和传播的关系表明,它们二者的融合会对文化传播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促使公共关系与文化传播有机地融合应注意追求"真""善""美""信""雅""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协同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将公共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引入文化传播领域,建构起公共关系视阈下的文化传播范式,必将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受俄乌冲突、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负担加重,全球粮食体系转型挑战增加。中国是全球粮食体系中的受益者,也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世界粮食安全与中国粮食安全紧密相连,使得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引发国内粮食市场的变动。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负外部性随全球粮食体系韧性的弱化而日益严峻,影响了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稳定。在全球粮食危机加重、南北发展鸿沟持续扩大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忽视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客观需求,打造基于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小圈子,强化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此,中国既要增强自身粮食安全韧性,也要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体系去地缘化,以实际作为打破美西方国家的污名化。同时,中国还要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粮食-气候-能源”安全的系统治理,防止关联危机的发生对粮食体系的破坏,助力全球发展倡议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甚至是一个世界的改变。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生态文明就是纯粹的生态,它的背后是文化的底蕴与价值的皈依。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广度贯通起来,期望投射出人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大生态思维是整体思维、整体谋划和整体战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向度投射着大生态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正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全球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疫情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治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是正如"挑战与机遇并存""于危机中育新机"所言,每一次挑战背后均蕴藏着重大发展机遇。本文立足于城市"生命体"和"有机体"的复杂巨系统特征,通过对历史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回顾,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在治理理念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体现了可贵的天下主义和世界情怀;在治理方式上倡导民主,扩大民意,反映了"美人之美""民本""重民"等思想;在治理目的上力求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彰显了"和合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新东方》2012,(5):22-26
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的转型,是近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转变,其中时间观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时间观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从自然时间到商品时间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时钟和劳资契约。时钟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是工商文明的时间观的技术象征,资本—劳动契约是时间商品化的制度保证,时钟时间与资本—劳动契约共同造就了时间商品化,而时间商品化,可以说正是现代工商文明时间观的显著特征。在当代中国,"超稳定结构"造成的"文化迟滞"使得两种异质的文明和时间观仍将在当代中国长期共在,因此,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共在,仍将是今后文明、文化研究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