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月 《求索》2011,(12):144-146
《韩非子》和《说苑》两书在内容上都是大量历史故事的集结,叙事视角总体上皆体现为一种全知视角,但两书的叙事者身份存在巨大差异。概括地说,《韩非子》叙事者是“策士”身份,《说苑》叙事者是“朝士”身份。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时代背景的差异、韩非子和刘向创作心态的不同以及所面对的读者对象的不同,是造成《韩非子》和《说苑》两书叙述者身份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国语》为了解先秦工匠文化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料。《国语》中的“工”具有职官统称、工官、手工业者、乐师等丰富意涵,揭示了当时工匠之亦工亦官的身份属性。而“工”之职官展示的工官种类的多样化面向,说明当时可能已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官管理系统。《国语》中亦展现了工匠身份的两种类别、匠技的世传属性、匠作的生态属性等微观的工匠生活。在此基础上,《国语》还呈现了工匠文化与礼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礼文化如同一个隐形指挥棒,驱动或者规约匠作活动,反过来匠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并影响礼文化。  相似文献   

3.
12世纪,中国西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大理国诞生了一幅绘画长卷名作《大理国梵像卷》。500多年后,实现一统的大清皇帝命宫廷画师在藏传佛教僧侣指导下,对《大理国梵像卷》进行分解和临摹,形成《法界源流图》和《蛮王礼佛图》两个摹本。分析《大理国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图》(《蛮王礼佛图》已轶)在整体结构和表现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到,这一从原作到摹本的“仿制”式艺术重构,由于时空差异、国家思想差异和权力关系差异,实际上已经成为统一国家意志下的政治规训和文化再造事件。两件视觉历史文本,显示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在国家思想、图像认知和艺术表现上的微妙差异,透露出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的丰富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4.
民俗展现是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赛珍珠的《大地》和茅盾的《春蚕》都真实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农村多样的风土人情,然而,《大地》中的北方农耕文明充满了勃勃生机,而《春蚕》所展现的南方桑蚕民俗却充斥着愚昧与迷信。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赛珍珠与茅盾不同的写作身份和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5.
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发布的《上海国际城市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在国际人士眼中,"金融中心"的认知程度最高。"文化"是上海作为国际都市被认同的首要特征。在沪外籍居民实现了从"参观"到"参与"的身份转换,外籍新上海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正在兴起。互联网和电视是国际人士了解上海的最主要渠道,人  相似文献   

6.
美国知名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一直以来专注于用普世主义来揭示属民视域,不满于文化与全球化视域下形成的观点。其力作《别样的亚洲》从批判性区域主义的角度来想象亚洲以及亚洲内部各区域和各民族文化身份的断裂,进而再现它们真正的身份并吁求亚洲内部的差异与多样性,从而对全球化带来的危害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7.
唐晓忠 《人民论坛》2011,(12):184-185
美国知名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一直以来专注于用普世主义来揭示属民视域,不满于文化与全球化视域下形成的观点。其力作《别样的亚洲》从批判性区域主义的角度来想象亚洲以及亚洲内部各区域和各民族文化身份的断裂,进而再现它们真正的身份并吁求亚洲内部的差异与多样性,从而对全球化带来的危害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8.
南非著名写实主义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用深动的笔调描写了后种族隔离时期生活在南非的白人殖民者后裔所面临的种种耻辱。而库切的流散作家的阅历引起了人们对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从生民视角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身份问题,对解读作品及认识作品对文化全球化的警示意识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晓媛  孙塔娜 《前沿》2012,(7):178-180
本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无双传》这两部文学作品作为参照,分别从两部作品的情节和写作目的;两部文学作品写作时期所经历的文化和思想运动及对其的影响;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其深远的影响;两部作品描述的现实问题;两部作品的内容;两位作者在当时社会作为文人的地位;作者所处的国家各自所信奉的哲学思想;作者所处的国家对人的约束方式等方面来浅析中西文学乃至文化的异同之处,从而促进双方的了解,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蓉 《思想战线》2011,(Z1):336-337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之后创作的一部最具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宝姨、茹灵和露丝三代母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经历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母亲和女儿之间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双方通过努力沟通,最终真正理解了对方。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融合,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摆脱了身份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