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清 《求索》2010,(8):192-194
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相似文献   

2.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认为,"诗的创造是创造‘人’",一种"完满"的"全人格"的"人"。基于这种既非纯物性,又非纯理性的"人"的观念,对于他的艺术的自我表现、自然流露的观点(包括所谓的灵感爆发状态),不能将它理解为对感情和情绪的简单复写与自然发泄,而应理解为一种对自我情感形态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现和构型过程。他的以浪漫主义为主导,同时又交融着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他的浪漫诗学所呈现出的艺术无目的与功利价值并存的矛盾结构,他的以"情绪自然消涨"为内容的无形式的形式的观点,他的主张文学批评是"发现"的主我特征等,都强化了他的人学观念,使他的以诗歌为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点,具有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文风的重大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艺术想象作为艺术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历来是美学和艺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从宏观的视角 ,科林伍德分析了在人类活动的大框架下想象活动的特殊性 ,主张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想象性的创造活动 ,是一种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的情感表现 ,指出想象与真理、虚拟既有联系也具有明显区别。在微观方面 ,他将想象置于感觉、思维、意识、印象、观念及注意等诸多心理因素中进行考察 ,说明了想象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体问题的提出和获得重视,反映了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意识的进步。艺术创造必须是主客体的辩证结合,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参予艺术创造过程,那就是“形式”。统一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完整地认识艺术创造活动,就必须把主体连同客体和作为中介的“形式”一起来考察。 一、由客体的重新确认论到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宋人的词曲生产过程中,汴京不仅是以都城的形象进入生产活动,而且更是以一种别致的词学意象进入生产活动。这种词学意象包括京阙意象、长安古道意象、玉京仙子意象等三种主要生存形态。汴京意象的兴盛与宋人的都城文化意识、地域文化意识、精神家园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曾经说过:“……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起假借给树。他的荡漾摇曳,也就变成了你的荡漾摇曳。你自己就变成了一颗树。同理,看到在蔚蓝天空回旋的飞鸟.你觉得它表现‘超凡脱俗’一个终古不磨的希望,你自己就变成了一个飞鸟。”(《朱光潜美学文集》)这时的大树,这时的飞鸟,已不是现实中的飞鸟。它们被作者赋予一定的主观情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被称为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优秀的文学家总是善于创造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思.先秦文学家庄子堪称善于创造意象的大师。在他二百来首寓言中,真可谓意象纷呈,蔚为奇观.,一棵大树,一阵海风,一根小草,一条小虫,一只蝴蝶。一具骷髅…….无论是灰暗的,还是亮丽的,无论是有生命。  相似文献   

8.
“意象性抽象”是我编出来的一个词,是想说自赵无极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中,一直存在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抽象艺术,这种抽象艺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尤其山水画的营养,强调从直觉现实中获得的意象,强调笔触的表现力。如旅居法国的艺术家吴昊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林海燕  刘波 《求索》2012,(9):157-158
本文倡导一种设计语言取向,以消解当代图像中的过分机械化理论。以水意象为切入点,追寻其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文化属性,进而以一种历史观,探讨水意象的视觉构成与生命体验形式的关系,指出水意象的视觉构成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积极意义。"水意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取向,旨在形成"高情感"的感性补偿机制,让生命的尊严和关爱被重新解读和释放。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一切活动方式和产品全部丰富性的文化,是一个由诸多文化质构成的复合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质相互干涉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于艺术。艺术是一个特殊的质,与文化并非完全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同形关系,艺术总是借助情感表现的形式昭示文化的魂灵,充当文化的“意识”。同时,艺术又以自身的能量反弹作用于文化,因而任何艺术的文化效应都是双向的。 文化与动力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沉思     
符号学美学不无根据地将艺术视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但在这种美学观看来,艺术中所“形式化”了的情感并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那种情感,而是一是“人类情感”,或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情感”。符号学美学无疑很精辟地论述了艺术情感与一般自然情感的重要区别,但对二者的联系却疏于探究。因此,符号学美学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品所表现的情感在艺术家进入创作活动之前就先在地存在着了,而这却是不符合事实的。英国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谈及  相似文献   

12.
莫小红 《前沿》2008,(8):194-196
阿多诺以“否定辩证法”为哲学基础,提出了“艺术是对社会的否定认识”这一命题。艺术一方面保持自主性,与社会离间,另一方面又将自身变成了一种“反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批判现实,求赎人性。但是,艺术同时具有自律性和社会性,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所以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只可能停留在意识的层面上,他的求赎也只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朱叶莉 《求索》2011,(12):54-56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生活、文化、习俗的统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风俗习惯,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大农业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和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本文以我国西南“盐工号子”为考据.阐述了民俗文化艺术的艺术特色与生命意识,论证了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民俗文化艺术产生、发展及变异的深层根源于社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海红  汤晓霞 《前沿》2012,(4):164-165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主要强调视觉符号或意象是人类经验最自然的交流形式。沙盘游戏治疗、绘画治疗以及音乐治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三种表达性艺术形式,了解和掌握每种治疗形式的功能和操作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把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源于山西省左权县的左权小花戏,是一种独特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结晶,它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历史悠久、风格别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早在明末清初,辽州(今左权县)一带的人们,自发组织了以“社”为单位的一种娱乐活动,即“辽州社火”(又称“文社火”)。以后人们逐渐把它搬上舞台,用以反映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追求爱情、向往自由的情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司令部等中央机关和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辽县驻扎、战斗、…  相似文献   

16.
一一般说来,人对其自身生命的意识构成了它与其它有生命存在物的主要区别。生命意识意味着(1)知道自身是有生命的;(2)追问或径直设定这一生命的意义。就西方文化而言,生命意识的两重意味在哲学和宗教中获得其纯粹反映;而作为生命活动的最高境界、象征和产物的艺术,则往往直接体现了生命意识。由于它的这种直接性,艺术对生命意识的思潮转向极其敏感,在某些时代,它甚至越哲学、宗教而上,主宰着当时的探索。人的生命活动渗透着自身的生命意识。如果“文化”可被视为对人的生命活动的一般称谓,那么  相似文献   

17.
试析《红楼梦》中“花”的意象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 ,“花”作为最初的审美需求出现在诗歌中 ,到最终成为正式的“意象”这一过程中 ,其情感内涵得到不断的拓展 ,并被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吸收。《红楼梦》中 ,“花”的意象内涵主要有三点 :它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它是尘世人生无常的意象 ;它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意象。“花”作为意象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思想工作》2009,(10):20-20
曾建平在《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1期(创刊号)撰文指出,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文明。表现在物质层次上,它要求摒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能源形式,保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表现在精神层次上,它要求摒弃对抗自然的文化,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传播交通安全常识,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和文明意识,大力倡导“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安全、有序、文明、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和田市自2011年5月开始以五项活动推动全市开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活动,组织干部群众认真践行文明礼让,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在全市形成遵章守纪、相互礼让的和谐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0.
诉讼证明理论认为诉讼中的认识过程是三段论式的推理过程 ,这与诉讼认识的实际过程不符。诉讼认识的实际过程是从直觉开始的。诉讼中的直觉具有“为了———作为”结构 ,实质上是一种赋意行为 ,它为诉讼认识活动提供了前提。所有这些均迥异于诉讼证明理论所作的描述 ,就此而言 ,诉讼证明理论能否成立是应当重新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