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品住宅社区是指以契约为基础通过产权交易来满足居住的社区。商品住宅社区的公共物品按照"排他性"和"竞争性"指标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两大类。纯公共物品兼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社区污染治理、社会治安、学校教育、人口管理等;准公共物品则只满足于其中一个指标,比如社区园林建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是处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公共话语领域,它是形成公众舆论、凝聚公共理性并从政治之外规制政治的社会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成长与公众自由对话的交往媒介息息相关。以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克服了面对面交流的局限,但由于其内含的"赋权"力量,使公共领域在权力和商业因素的裹挟下发生了"再封建化"和"殖民化"的变异而走向衰落。网络媒介的兴起再度引起了交往方式的变革,并以其非控制性和强交互性的特征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媒体,政治和商业因素操控公共领域的局面被打破,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去"再封建化"和"殖民化",从而迎来了复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王友良 《求索》2012,(1):95-97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忠孝相通和整体主义的特征,造成了公共生活伦理的"家庭化"、"专制化"、"工具化"。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实质上是一个批判与继承的问题。要实现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必须历史主义地对待、科学地扬弃、与现实生活对接。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现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空间集生产、供给、分配和消费为一体,具有多重属性和多种功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一个"空间转向"的过程,即由"管治空间"向"服务空间"、"由权威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由单向式空间向互动式空间转变的发展趋势。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着传统形态的功能弱化与现代形态的机制缺失两大困境,处于一种"两边夹生、中间空心"的过渡形态。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进行"空间重塑",打造一种"内嵌型"公共文化空间,以调动民间文化力量的主动性、积极性,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公共决策事关民生社稷。行政"一把手"基于职位特点对公共决策影响巨大,这也导致当前公共决策中某些腐败问题频发。行政"一把手"公共决策腐败成因复杂,运用"三元交互决定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成因有领导干部首长负责制的悖序运行、政府决策制约机制先天漏洞的存在、公共决策中利益冲突有效规制的失位等。"一把手"公共决策腐败的治理需要在复杂的多系统环境下进行,系统协同控制理论为之提供了思维的向度,通过建立公共决策复合协同控制模型并重设决策做出体制、利益表达机制、议事民主技术和决策责任终身追责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对行政"一把手"公共决策行为形成法律规制,从而有效遏制行政"一把手"公共决策腐败。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7,(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这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公民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必须紧扣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心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突出"主心骨"。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和重  相似文献   

7.
夏书章教授对中国公共管理学有着深远影响。在他的学术思想中,"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是贯穿其思考的核心问题,而"应用型公共管理"则是其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成就。本文围绕夏书章教授的经历、观点、研究,对"应用型公共管理"的思想内涵、形成原因和知识形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夏书章教授终生探索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中所凸显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特征,是公共管理学人应当传承的学术精神和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仍面临着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缺乏等问题。为此,我们应摒弃"大水漫灌"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以"精准滴灌"思维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兴起,今天,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而作为公共管理诞生之时的时代理论地平,"价值"与"价值中立"之争也自那时起就一直是其研究领域中激烈争论的焦点。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对公共管理发展之历史银河中"价值"与"价值中立"之间错综复杂的漫长争论历程进行回眸与反思,尝试将"价值"与"价值中立"共同融合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之中。而在公共管理价值回归的继往开来道路上,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其将价值与价值中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等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其不断追求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海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海南公共外交研讨会在海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和省教育厅、省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人及海南大学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和研讨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作了题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专题报告,专注于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非官方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NGO)发来贺信。会议紧紧围绕"海南与公共外交"这一主题,进  相似文献   

11.
公共精神的"公共性"本质在于其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公共性问题,生态关怀是公共精神的应有之义。然而,观照现代人类文明历程,人类以群己之私架空公共利益,造成生态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割裂与分离、全球环境危机和"公地悲剧"一再重演。究其原因在于社会公共价值的生态缺位和生态性公共精神的阙如。培育生态性公共精神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从理念教育、组织建设和制度垒砌三个方面予以关照。  相似文献   

12.
公共职位纳新应秉承公平的竞争机制向所有社会适格人员开放,这是社会阶层之间正常流动、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存在的上代"公共职位"占据者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的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的行为和现象,却实实在在的埋下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凝固和"社会阶层分裂"的隐患。分析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实现路径,探索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当下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影响公共舆情的发生与扩展方式,公共舆情的聚合成倍加速,公共舆论的非理性程度有所放大。假若基层治理跟着舆情跑,忽视了"恶行效应"与"善行效应"的区分,可能会导致"海蛇效应"和"公共地悲剧"。基层化解"舆情劫",须有自己的逻辑和节奏。  相似文献   

14.
<正>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月14日,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正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进一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服务宗旨,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公共性、公民性、公平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基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以普遍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要打破地域差别、年龄界限和身份差  相似文献   

15.
故宫"四重门"事件反映的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文化失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化失灵现象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背离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服务宗旨,强化市场所遵循的资本和效益的逻辑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化",或者因政府过多干预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行政化",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在资源配置和共享方式上的公共性丧失,以及公共服务中的文化"空洞化"。  相似文献   

16.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满意。公共需求可以分为显性公共需求和隐性公共需求,政府既要通过满足显性公共需求减少"不满意",也要注重发现隐性公共需求增加"满意度"。践行群众路线是发现群众真实公共需求的现实基础,也是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策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公共权威和领导者群体形象的建立,不可能再建立在那种内向的、威严的基础上,而只能以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大众品味"来塑造,因为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公共形象的"公共期待"大体有三条:崇高期待、才资期待和平民期待。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是以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目标。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运行机制可以解释为为实现"以评价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目标而设计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具体可以分为"谁组织、谁评价、评价过程主体间如何互动、评价结果怎么用"四个方面。当前,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运行机制失调表现为公共服务部门不服评价结果、公众不信评价结果的"效度、信度双低"困境。为了有效解决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以武汉电视问政节目的运行机制为参照,提出了"公民在场、媒体监督和行政问责"作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这一运行机制促成"公民、媒体、政府"三方的联动,使得"评价、传播、问责"之间得以贯通,有利于形成"以评促改"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领域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极大关注。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转型的研究为我们探讨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蓝本。抛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从而为我们研究中国公共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