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5):63-63
美国现在的战略重心东移与过去相比,已有新的变化。美国继续视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同时认为中国在经济方面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政治方面是最主要的威胁,在安全方面是潜在的敌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冲中国来的。推行这一新战略,美国依然采取了惯用的两手策略;一手是继续与中国接触。甚至不排除某种“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一年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部署全面启动.这是在亚洲崛起、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美国为维护独超霸权地位和确立对亚太地区独家主导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其主旨之一在于强化对华遏制,对中国构成新的严重威胁与挑战.由于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美国欲以此阻挠中国的复兴进程和独主亚太沉浮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  相似文献   

3.
变革外交是美国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外交战略,其宗旨是推进民主战略,中国已成为美国变革外交的重中之重,因此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要充满自信地看待变革外交,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底奥巴马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来,美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军事、外交、经济与意识形态等手段于一体的“重返”亚洲战略,尤其是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部署和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强化对华战略制衡和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到双边全面加强对华竞争姿态。美国的“重返”给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带来新元素,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大首先,美国着力打造同盟及伙伴关系网络,对华实施离岸制衡的后果是:亚洲国家在安全上进一步陷入选边站队的处境。尽管无需夸大由此可能给中国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但它却是美国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5.
自安倍晋三重新执政以来,政治态度急速右转,不仅高调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问题上表现更加强硬,而且千方百计掩饰或否认侵略亚洲的罪行。安倍政权之所以右倾化,既有经济长期低迷、右翼势力迅速发展等国内因素,也有中国快速崛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等外部原因。安倍政权的右倾化,不仅导致中日关系"政冷经凉",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统一进程等带来严峻挑战。为防止安倍政权的继续右倾化,中国在致力于中日友好的同时,应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发展同美国、俄罗斯、韩国和东南亚等国的友好关系,结成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战略十年,美国都有一场,甚至多场战争,下一个十年由美国发动的战争,很有可能在亚太地区未来若干年,中国面对的头号地缘战略挑战仍然是美国。目前的美国,在广义的精英层面,许多人逐渐地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了"美国衰落"的现实。这一  相似文献   

7.
和平崛起屡被误读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进 《人民论坛》2012,(27):26-27
以西方国家的争霸史、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殖民体系和古代封建皇权来看待中国和平崛起,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近来,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实行战略重心转移,遏制中国的态势十分明显。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试图乘机挑战中国的海洋权益,在中国维护海洋主权的坚定决心面  相似文献   

8.
张金虎 《人民论坛》2012,(23):252-253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受到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东南亚国家对美国持有复杂心态,西亚北非局势不稳定以及中国因素的制约。我国应通过与美国的博弈与磨合,逐渐建构两国在亚太的相容合作框架,建立起双方控制摩擦冲突的机制、双方行事的规则,以及力争形成更多的利益交集点来应对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  相似文献   

9.
何良 《理论月刊》2015,(2):177-182
美国借助地区不稳定因素高频介入东亚地区,通过强化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和主动参与东亚区域内多边组织彰显其主导地位,以达到钳制未来的对手的战略再平衡目标。东亚历来就是大国利益博弈的集合点,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使得该区域的安全环境恶化。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对立化,中美关系的变化也对亚太秩序造成了重大冲击。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亚洲经济崛起导致世界地缘重心“东移”,中国加速崛起在周边国家引发不同反响,美国着力推进“重返亚太”,全球与地区因素相互叠加,致使中国的周边环境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演变。中国亟需客观冷静与全面地研判周边环境新变化,主动谋划“周边战略”,为“十二五规划”与“重要战略机遇期”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为自身和平发展构筑更加坚实的地缘战略依托,为周边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