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于是,有人便给他送鱼。但宰相拒不接受。有人问他:“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如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会因此而失掉俸禄,就没有鱼吃了。我不接受馈赠而保住俸禄,就终身有鱼吃了。”  相似文献   

2.
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记载:战国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很爱吃鱼,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不接受。他的学生劝他说:"老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鱼,就必然会迁就别人而徇私枉法,宰相就会被罢免。而宰相罢免了,虽然我喜欢吃鱼,别人肯  相似文献   

3.
汪金友 《前进》2014,(4):64-6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有一个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接着,他解释了自己拒鱼的理由。那些人为什么会给我送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如果我  相似文献   

4.
子产嗜鱼     
子产任郑国相,权力极大。他喜欢吃鱼,是人所皆知的嗜好。有一天,有人给子产送了鱼米,子产不肯收。别人就问:“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肯收别人送的鱼呢?”子产说:“正由于我嗜鱼,所以不收别人送的鱼。我收鱼,就是受贿,就要失去国相这个职位和厚禄,那么,我就吃不上鱼。到那时,我失职无权,也没有人再给我送鱼。我不收鱼,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保住相位,获得厚禄,我还怕买不起鱼吗?我不收别人送的鱼,才可以终生有鱼吃。”(《新序》卷七)古人爱吃鱼,孟子有“鱼,我所欲也”的话,冯罐怨言“食无鱼”。鱼也成为馈赠的…  相似文献   

5.
史载: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但均被拒于门外,下人问他:您喜欢吃鱼,为何不受呢?公仪休深刻地分析道: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难免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要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有可能被罢官。如果我的相国职务没有了,这些人也  相似文献   

6.
公义休“拒鱼”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它说的是鲁国有个叫公义休的人,位居相国,很爱吃鱼。有一次,有个人送鱼给他,他却坚辞不受。人们不解其故,他说:“受了鱼就要免去相位,不受鱼能继续为相,就能长期自己买鱼吃了。”现在想来公义休的话仍颇富哲理。由此,我们也想到当今一些“罪犯”锒铛入狱之后“算帐”的故事。江苏省某乡原党委书记冯某因贪污受贿被判刑7年,由此,他算了一笔  相似文献   

7.
周洁 《人民公安》2011,(9):61-61
公孙休在鲁国任相国时.由于公孙休喜欢吃鱼.所以有许多人争先恐后把鱼往他家里送.全被他拒绝了。他弟弟就劝说他既然喜欢吃就收下吧。公孙休说:如果我因喜欢吃就收下的话,就难免徇于私情.徇私就会枉法,枉法了我就可能会下岗,当不成这个相国了。真到那种光景,虽然我喜欢吃,可是没了工资,怎么买得起呢?而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至于因此被罢免相国而下岗.  相似文献   

8.
一是小意思。小意思就是小恩小惠,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往往先用小意思来表情达意,然后由小到大,不断升级,腐蚀拉拢,使被表示对象变成了受其驱使摆布的俘虏。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面对小意思要做到心正眼明,见微知著。史载: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但均被拒于门外。手下人问他:您喜欢吃鱼,为何不受呢? 公孙仪道: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难免要迁就别人徇私枉法,就有可能被罢官。如果我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5,(12)
<正>宋璟是唐朝的一名宰相,因为鼎力协助唐玄宗创造了"开元盛世"而彪炳青史。在担任宰相之前,宋璟是广州都督,由于他为官公正,政绩辉煌,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升任宰相后,广州官民为他竖立了一块"遗爱碑"以示纪念。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宋璟却保持着一份清醒的头脑,他对唐玄宗说:"我在广州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现在我职位显达,他们便来谄谀,请从我开始革  相似文献   

10.
执法不营私     
楚国宰相子文的亲戚中,有人犯了国法,刑狱官把他拘捕了,后来听说犯法人是宰相子文的亲戚,刑狱官就把他释放了。子文知道这件事后把刑狱官找来并责备他说:"设立刑狱官的目的,一是侦伺有没有违犯君王命令的,二是查察有没有触犯国法的。那些刚直不阿的人执法,灵活不丧失原则,坚持原则又不会不近情理,不会使法律徒具形式而不能实行。现在,你放弃国法、违背律令,擅自释放了犯人,对身为刑狱官来说,这是为官不端正,私心太重了。难道我有徇私枉法的意图吗?为什么刑狱官要违背法律呢?我身居高位当宰  相似文献   

11.
朱新宁 《群众》2014,(6):74-74
<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讲过一个流传至今的"一口井"的比喻,对大臣们进行警示教育:一个人老老实实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鲁国宰相公仪休"守井"的故事,有个人了解到公仪休最爱吃鱼,便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可公仪休  相似文献   

12.
<正>很早就想对李力强做个采访了,因为有人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李力强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说这句话的理由是:有一次,农工党广东省委会的领导下去视察,当地相关部门领导热情接待,李力强亦在列,宾主相谈正欢之际,李力强遽然而起,抱拳环礼:"对不起领导,失陪了,我的门诊时间到了。"言毕转身离去。把病人和门诊看得比领导的面子还大,也确实够有个性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底线     
看到别人乱丢垃圾,我虽然无法阻止,但自己不乱丢也是一种道德。 有人被诬陷,我不能为他澄清事实,自己不跟着别人起哄也是一种道德。 别人吃喝嫖赌,我无权制止,自己不干就是一种道德。 有人说脏话,我不能改变他,自己不说就是一种道德。 公交车上别人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自己不抢座位就是一种道德。  相似文献   

14.
西方有一位哲人叫苏格拉底,身为哲人的他却经常遭人破口大骂,骂人者的目的就是想激怒苏格拉底.但是无论对方怎么骂,苏格拉底从不还口.那个人觉得很奇怪,便问苏格拉底,难道你真的喜欢我骂你吗?苏格拉底一笑说:"我问你,如果你要送给别人一件东西,别人不要,那么这东西在什么地方?"那个人说:"你不要,当然在我的手中."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你骂我,我不接受,你想想,你骂我的那些话在什么地方呢?"那个出言不逊的人听后羞红了脸.这是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想不到,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使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  相似文献   

15.
显示自己有一个年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总在上衣兜里插上一支钢笔。别人见到他,都以为他有点学问。他听了别人的议论很高兴,就在衣兜里又插上一支钢笔。别人更是用羡慕的眼光看他,有人议论:“他不是个大学生,也是个编辑!”他更高兴了,在衣兜里一下插了五支钢笔。这回别人都  相似文献   

16.
以俭素为美     
宋朝的司马光写过一篇《训俭示康》的名篇,教育自己的儿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太宗时的宰相李沅。他在家乡建的住宅,院子很小,只有牵马与掉头的地方。别人说院子太窄了,他说,如果是宰相官府,是显得窄了点。但是给家人住已经很宽敞了。另一个是真宗时的副宰相鲁宗道。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18.
马祖云 《楚天主人》2010,(11):43-43
最近翻阅史书,重读一则故事,引发一些思考。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就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下了一首诗,巧妙地加以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集中体现了这位巡抚的人生操守,对我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乏借鉴意义。"畏人知"与"畏己知",一个是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晴热心帮助每一位肿瘤病人——7号患者在相处中,我发现郑教授对于身边的人很重感情,哪怕是一面之交,有什么困难,总是鼎力相助。有人说他心太软,他却认为这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一个对别人有爱心,对弱者有同情,对生命有怜悯的人,我相信,他便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是今天一  相似文献   

20.
“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得意洋洋地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小吏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