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西方民族学各学派的代表作被陆续译成汉文传入我国。1926年,蔡元培先生在《说民族学》(载于《一般》杂志第一卷)一文里首次采用“民族学”这一正式学科名称。1928年,蔡先生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其下设的民族学研究组主任,在他的倡导下,我国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民族学的具体研究。1935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大量的民族学著作和刊物相继问世,许多研究成果为海内外学人所公认。建国后,随着我国少数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民族学理论队伍不断壮大,专业人才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问题何星亮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已经经历了四、五代人的历程。我们的前辈作了大量的民族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出版了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平的民族学著作,建立了专业比较齐全的科研和教学机构,成立了不少民族学学术团体。这些都为进一...  相似文献   

3.
民族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过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一九八○年十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在贵阳举行的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者第一次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发展我国民族学的有关问题的会议。最近由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学研究》第一辑,就是这次会议结出的丰硕成果之一。这一辑的绝大部分文章,从我国各民族千姿百态的社会面貌和丰富多采的民族学资料出发,回顾了我国民族学发展的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国外民族学的有益经验,围绕民族学的定义、对象、范围、任务、方法这个中心,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认真地对学科的科学体系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由于著者具有在民族地区从事调查研究的实际经验或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宋蜀华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发言指出: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国是一个民族学研究的广阔领域。把民族学作为一级学科处理,下面有民族学原理,还有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5.
今年借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东风,我国出版、发表了一批有关女性民族学的著作,打破了女性民族学研究领域长期沉寂的局面。然而,领导的重视、学者的投入、群众的积极参与,能否持久、深入?会不会一阵风过后又烟消云散?笔者认为有必要发出呼吁;希望学界同仁重视女性民族学的研究,以促进21世纪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女性民族学,顾名思义,自然是以各民族女性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本体的科学,既是民族学、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其纵向指从古至今的中外各民族女性,其横向涉及各民族各个时期的女性在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6.
(一) 民族研究工作恢复以来,民族研究工作者对什么是民族学,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乃至于它的学科名称,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象这种情况是不太多的。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一经恢复,立即投入了对理论“禁区”的探索,而在民族研究领域,关于民族学本身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够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这种情况,如实地反映了民族学研究工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山地民族学是近年来国外民族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学术界现在虽然还没有明确建立这一学科,但民族学、经济学和其它学科的学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作者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在文中首次提出中国山地民族学的名称,并讨论了其概念,同时对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地民族学,深入开展此项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1979年5月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的推动下,1980年民族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恢复和新建一批民族学研究机构。除原有民族研究机构逐渐恢复工作以外,今年新建立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室、湖南省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1月1日起改名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  相似文献   

9.
一、西方的民族学及其流派 1.西方民族学资料的积累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得比较晚,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认识以及有关资料的积累,则是很古老的事,可以说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民族学资料即有大量积累。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的“历史之父”,其所著波希《战争史》(59年译本名《历史》,商务版)中就以大量篇幅记载了希  相似文献   

10.
中外学界历来有多种定义和解释。现代意义的民族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在西方创立这个学科时,"民族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由Ethnos(民族、族群)和Logia(科学)组合而成,英文称Ethnology,是以民族、族群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100余年的发展轨迹和开展的部分学术活动。之所以以学界参与国家的社会工作,特别是新中国的民族工作来讨论人类学民族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主要是想说明人类学民族学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是不可也不能缺少的一门学科。本文对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情况,未作阐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民族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形成独立的学科。伴随着民族学学科的发展,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回顾了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并积极反思有利于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在总结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对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同志在深揭狠批“四人帮”的基础上,对民族研究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人们在兴奋之余却又感到茫然了。在会上可以谈笑风生,大有跃跃欲试、猛千一场之势,在会下却暗然神伤,心有余悸而裹足不前。好像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阻挠迈进。问题是:究竞有没有民族学?民族学是什么?是资产阶级民族学还是无产阶级民族学?无产阶级需要不需要有自己  相似文献   

14.
民族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发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1980年在贵阳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民族学的教育与宣传.许多读者也提出需要了解民族学概况的要求.为此,我们征得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同志的同意,将他近来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讲授《民族学概论》的讲稿,略加摘编,以讲座的形式,分期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5.
民族学在贵州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贵州民族学研究状况;第二部分叙述了建国初期,贵州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获得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取得了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从贵州民族调查、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学术活动和交流、研究成果、民族识别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第四部分对21世纪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研究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30年代初老一辈的民族学家杨成志、吴文藻等在云南大学从事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1937年,方国瑜教授在云南大学创办“西南文化研究室”,编辑《西南边疆》杂志,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虽然在民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仅只是少数学者的“个人”事业,是一个“冷门专业”。1950年以后,云南大学文科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民族识别与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工作,他们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党和政府制订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在云南大学的领导与教师中,民族学的地位,如何开展民族学教学与研…  相似文献   

17.
一 自从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虽然几经曲折,但因为得力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市场取向,而逐渐明确并日益变得不可逆转了。尤其是1992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的认定,彻底突破了理论界长期以来为之苦恼的非“社”即“资”的逻辑怪圈。这一突破,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属性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有待重新思考的新问题,还把如何推动、完善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紧迫任务,摆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面前。致力于我国各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事业,以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使命的中国民族学,也面临着更新学科意识和研究范畴,丰富学科内容和研究命题,强化民族学的现代参与,充分发挥其“经世致用”之学科属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民族学发展趋势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民族学又称本土化。它的最高要求是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学。中国化民族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主要是:中国化民族学促进国际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民族学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中国化民族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与民族社会是民族学研究的两个不同侧面 ,偏重作为群体的民族研究的是狭义的民族学研究 ,而偏重民族社会及其不同层次研究的是广义民族学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广义民族研究分为哲学、综合、具体领域三个层次 ,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是民族学家何耀华研究员的一部学术著作。《论集》汇编了作者近十余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在民族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何耀华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史、民族学的研究,近年来更主要致力于我国西南彝、藏两族社会历史和民族学的探讨,为历史民族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建而努力。该书所论问题初看好象纯属书斋里的学问,然而认真读毕全书,给人的一个强烈感觉,却是它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及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