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工商注[2008]113号各市、州、县工商局:为规范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行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二○○八年六月十日  相似文献   

2.
黄关春 《政策》2010,(7):31-33
省委、省政府确立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以后,孝感市委、市政府从孝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认为必须顺应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牢牢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孝感在武汉城市圈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加快把孝感建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奋力实现孝感科学发展新跨越,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推进“1 8”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从世界范围内城市圈发展的规律和经验表明,城市圈的实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关键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以实现圈内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把武汉城市圈培育成带动湖北更快更好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税收手段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的基本概况及其趋势展望一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工作推进机制不断…  相似文献   

4.
正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要形成"一张图规划、一盘棋思维、一股绳合力"的新格局。一是扎实推进体制机制一体化。健全完善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主持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城市圈协同发展。在省发改委加挂"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牌子,强化对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统筹协调职能,协调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圈两  相似文献   

5.
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武汉在“十一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就要整合基础资源,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武汉作为城市圈建设的核心,在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需要加快解决重点和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体化战略中,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是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内容。湖北省政府提出了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思想,即形成以东湖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的特色产业带,带动周边城市圈城市的发展规划。因此,建设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以上述五市相关产业相互协作的虚拟生态园区,将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区域间城市合作不断涌现。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以本区域、域内城市间政府协议为基础构架起来产生的合作及其合作模式引起人们关注。从行政契约理论的视角对城市合作中的模式进行探索,对湖北省武汉"1+8"城市圈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小燕 《世纪行》2007,(8):59-59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日前在接受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央新闻采访团集中采访时透露,武汉目前正在积极争取武汉城市圈进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他说,武汉正在摸索打造与周边8个城市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同城通讯,城际轨道交通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发展》2009,9(6):F0002-F0002,F000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威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0.
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颖 《长江论坛》2005,(4):21-25
21世纪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基础和前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动机是区域内城市经济一体化,即城市圈经济的发育形成.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建设武汉经济圈,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崛起和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经济圈资源要素的现状分析,初步提出了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互动规律和武汉经济圈良性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湖北省鄂州市居武汉城市圈核心层,要加快实现“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必须把人才工作作为战略牵引.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理念机制、方式载体、服务环境的创新;努力实现与武汉城市圈间人才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较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区域整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城市的现实选择.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据初步测算,加快武汉及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将带动大约1.7亿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而且还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区域整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城市的现实选择.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据初步测算,加快武汉及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将带动大约1.7亿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而且还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鄂政函[2019]120号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湖北省嘉鱼长江公路大桥收取通行费的请示》(鄂交投文[2019]24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同意对通行湖北省嘉鱼长江公路大桥的机动车辆收取通行费。湖北省嘉鱼长江公路大桥起于洪湖市燕窝镇团结村附近,与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洪湖段对接,向南跨越长江后止于嘉鱼县新街镇附近,与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咸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三个步骤达到远期目标:到2020年,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尽早形成以武汉市  相似文献   

16.
鄂工商注[2008]124号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市工商局: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试验区建设的工作部署,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实现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准入程序、准入服务、准入监管的统一,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武汉城市圈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试行办法》,现予印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报告(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建设和发展武汉城市经济圈,是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武汉城市圈和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决策,也是建设和发展长江中游经济圈、应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的五项一体化内容,运用统计指标分别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对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江论坛》2022,(3):F0003-F0003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创文教重镇,武汉城市圈的各项科技指标在中西部城市圈中均居前列。《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要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21,(3)
正3月初,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松作为第一提案人,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联名提案"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大对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江西省政协主席姚增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