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关注精神需要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是思想形成的源动力,关注精神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衡量实效性的基本尺度。精神需要作为大学生需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加以科学引导、调控和提升,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研究大学生精神需要的内容和特点,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培养和锻炼优秀的需要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民族性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特征,其民族性主要源于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和民族历史、民族需要、教育的民族社会关系、民族学生主体等方面的民族理解。基于此,思政教育中的民族表达需要扎根民族历史,服务民族需要,立足民族生活,基于民族学生实际实施教育,以及发展特殊的民族教育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王玮 《就业与保障》2023,(1):166-168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净化其思想,还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强势崛起,为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既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便捷师生交流的机遇,也面临着内容良莠不齐、教育约束难度加大、占用教育时间等挑战。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培养高校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利用新媒体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客观呼唤高校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导引体系。该导引体系应是科学的指导、引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导引青少年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青少年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院校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公安院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价值引领,发挥好课程思政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高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为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7.
杨伟丽 《前沿》2014,(23):41-42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确保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导力;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想感召力;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提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凝聚力和创造力;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行为活动的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规范力。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秉持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理念,根据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才能使高校思政工作顺利发展。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运萍 《传承》2014,(10):66-67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内容改革的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时代的脉搏,用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迫切任务。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研究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困境时,应积极实现"人文转向"。大学语文以其审美教育的情感性,更能深入受教者内心,润物无声;以其语言文字教育的潜意识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外的活动也是一种仪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在教材的选择上强化思政导向,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主题提炼,在课外的延伸中注重体验互动。  相似文献   

11.
民族院校以民族学生为主,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关怀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特征。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差异,以民族心理为出发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心理恰当结合起来,基于民族心理客观事实展开工作,形成与民族心理实际相一致的工作方式方法,以民族心理问题解决为工作目标,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我国民族类高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部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明显不足。制约我国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困生现象"、宗教信仰文化的冲击、教育方法单一落后等。目前,改进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的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与加强民族认同的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以新思想的精神价值意义、理论逻辑体系、科学思想方法为重点,统领学校思政工作,拓宽思政理论教育主渠道,融入新时代思政教育新要求新元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微行为”对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微博”网络生态下的网络思政的“危”与“机”,探索网络思政的新方式、新视角和新理念,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培育、建设大学精神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锋 《理论月刊》2005,(3):147-149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建设大学精神,是加快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应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大学精神的教育,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中渗透大学精神的精华,应在校训、校徽、校歌中放射出大学精神的光芒,应在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中体现大学精神的要求,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大学精神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为了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开展全面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然而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着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民族地区高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知”“共情”“共行”为抓手,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育我国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政府应切实调动企业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创新方式方法,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加强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媒体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媒体融合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突破了资源屏障与时空界限,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网络价值观的多元化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考验和更高要求。回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处理好载体工具与内容实体之间的关系,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大学生精神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找准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通过强化"把关人"的监督引导作用、优化宣传内容和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搭建网络平台、更新信息化宣传方式、打造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队伍等多方位举措,优化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课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必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20.
黄家周 《前沿》2013,(20):30-32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既要把握好其内涵和要求,又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选择恰当的教育路径:经常性地对大学生中进行民族地区区情教育;利用民族地区特色教育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敦学主渠道和其他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在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与非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交流交往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