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自然灾害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作为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山东省潍坊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以市民政局为代表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发力,有力推动了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4,(23):33-34
正四川省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四川省始终把全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着力构建防灾减灾文化氛围当作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把防灾减灾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把其融入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3.
陈自力 《中国减灾》2010,(10):29-29
湖南省是一个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中部省份,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湖南省加强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力度,努力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4,(12):33-34
四川省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四川省始终把全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着力构建防灾减灾文化氛围当作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把防灾减灾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把其融入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减灾能力建设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2020年,河南省重视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单位等,不断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加强工程防御、监测预警、科技支撑、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和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水平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加大对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风防潮、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设施的投入,增强各地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开工建设85项重大水利工  相似文献   

7.
王东明 《中国减灾》2012,(23):22-23
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防灾减灾人才是指专职或兼职从事自然灾害科研和教学、防灾工程与技术以及灾害行政管理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人员。防灾减灾人才大致可以分为科研与教学、工程与技术、行政管理、专业抢险救援(灾)等四类,虽然这四类人才之间有所交叉,但每一类人才所从事的内  相似文献   

8.
方印 《中国减灾》2012,(10):40-4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我国已经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正式制度。但随着我国灾害防治实践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灾害法制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我国防灾减灾基本法的缺失弊端表现得十分明显,制定我国防灾减灾基本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伞社会要求相关单位抓紧时间制定与出台作为我圜防灾减灾基本法的《防灾减灾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3,(9):50-51
2013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定位是对去年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抓住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关键,即弘扬防灾减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减灾技能,这也是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南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灾情复杂、损失重、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省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全省上下全力投入,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各级减灾委统一指挥职能地位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不强,各部门单打独斗、条块分割,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不足,重灾后救助、轻灾前防范等问题仍然存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调研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将我国自然灾害严重视为基本国情,对中国综合防灾减灾具有标志性意义。既然自然灾害严重是基本国情之一,那么笔者认为综合防灾减灾应当是基本国策之一。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向全体人民提供最大的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之一,需要运用各种公共财政、公共资源、公共力量全力完成和保障。实际上,国家"十一五"期间制定的相关规划中确定的十一个主要公共服务领域就包括了"防灾减灾",公共财政预先安排的十七个领域也包括了"防灾减灾",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十三个重点领域还包括了"防灾减灾"。国家减灾委员会还制定了国家层面的综合防灾  相似文献   

12.
<正>云南省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气候立体多变,地震、滑坡、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二五"以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全省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实践(一)高度重视,成功应对多次  相似文献   

13.
周萍 《中国减灾》2013,(1):22-23
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山西省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防灾减灾工作在各层次、各领域实现有效推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近日,本刊记者就山西省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等方面的问题专访了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许富昌。记者:山西省自然灾害有什么样的特点?许富昌: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形地貌复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特殊气候条件、复杂地形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且种类多、地域广、灾情重。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以旱灾最为严重,风雹、洪涝次之,间有病虫害、地震、滑坡、低温冷冻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重视。今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省唐山市调研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国民政救灾战线的同志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回溯既往,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鲁甸地震、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全国人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通过出台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制度,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基层灾情管理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进程等,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向纵深发展,有力提升了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山东济宁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等各类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因灾损失严重。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2008年,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有备才能无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仅2008年就遭遇了雪灾、地震、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江苏省南京市依据民政部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标准,立足自身特点,以社区为基本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突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和社区单位,在应对灾害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十二五"期间,我国成功应对了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海南"威马逊"超强台风和"7·21"北京特大暴雨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在应对复杂灾害的同时,我们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法制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御能力建设、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震、云雨等重制机制灾害的合作交  相似文献   

18.
<正>湖南省是一个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中部省份,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湖南省加强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力度,努力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和水平。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密部署。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减灾宣传高度重视,坚持长抓不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一是成立综合减灾协调机构。2007年上半年,湖南省政府组织召开了省减灾委员会成立大会,进  相似文献   

19.
论山区防灾减灾中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强度大,防灾减灾难度大。开展环境教育可提高山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正广西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的省区,每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改革意见》)出台后,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发挥减灾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救灾主体责任、统筹综合减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关口前移努力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我们紧紧围绕"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