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学科都有自身特有的处理或判定的"事情"(对象),哲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判定方式就在于其对"事情"处理方式的特质性.概括地说,哲学要面时或判定"事情"的类型和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从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维度透视其面对的"事情"判定方式可以界分为3个判定"事情"的阶段(方式),即古典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本体论建构、近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知识论抽象与现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整体性还原.对"事情"本身的本体论建构以概念和逻辑的抽象为预设前提,所追求的是一个与现象世界根本有别的完整的"神"(本体)世界,因而造成世界的二重化;对"事情"本身的知识论分析虽然使哲学的指向发生平移,但由于其蕴含主客分离的内在逻辑,并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解关于"事情"的知识,使得"事情"本身失去了原初蕴涵的完整性特征;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的整体性还原,其立足点在于超越世界的二重化和自我与对象的二元对立,试图在返回"事情"本身的过程之中呈现出本真的"生活世界".正是在这样现实历史的背景下,才能从历史的根基和现实的条件方面深刻理解马克恩哲学的实质.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基础上出发,恢复了哲学应有的判定"事情"本身的原初方式,使哲学在真正意义上回到了"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2.
就现当代哲学"有限性"研究视域而言,认识论形态的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揭示了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海德格尔高度评价了康德在为形而上学的"有限性"规定中"第一次奠基"的价值,并建构了"此在形而上学",阐述了生存论哲学形态中"生存"的"有限性"特质,但没有触及到现实生活世界的"有限性";与此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真实地呈现出了现实"有限性"的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哲学思维逻辑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于哲学思考问题的前提、思路、结论以及旨趣等思维过程中。在传统哲学思维逻辑下,哲学所认识的世界是一种抽象的本体世界;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思维逻辑,则把关注的目光从抽象王国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完整体现了主体性、客体性、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因此,马克思新世界观与唯物史观是内在统一并相互规定的。  相似文献   

4.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郑敏希  赵玲 《求索》2011,(3):126-127,11
现代哲学出现了重视身体经验哲学之趋势。二十世纪初,为了批判传统哲学抽象的实体观,怀特海将"事件"作为宇宙基本单位,把传统哲学中精神实体对物质实体研究转变为对世界即事件综合体的关系研究,为解释认识和世界之构成提供了更为具体直观的"实在"。二十世纪中期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以批判认识过程中抽象、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为目的,从身心交融、主体与客体相互转换的身体主体出发,突出身体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实现了更为彻底的主体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将自己的哲学革命以隐喻的方式归结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因此,为了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要义,便不能不理解"颠倒"的真实意蕴。在传统理解中,"颠倒"被理解为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内部所实现的"倒置",即从精神至上或唯心主义翻转为物质至上或唯物主义。此种简单化的理解由于疏离了"颠倒"的真实意蕴,以致无可避免地使得马克思如费尔巴哈般地最终归属于黑格尔哲学。实际上,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哲学的实质表现为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颠倒"为有限的现实的个人,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才得以真正从传统形而上学的"上下"对峙结构中"转变出来",确立了"感性世界—个人—精神世界"的全新阐释路径,进而实现了一条既肯定感性世界又肯定精神世界的新道路,并由此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真正改造为唯物辩证法,最终达于"改造世界"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7.
李兵 《思想战线》2008,34(3):41-46
马克思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在他那里,抽象的、超历史的一般世界观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从"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是理解世界和人类历史活动的真正进路.这一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不仅完成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性颠覆,开启了现代哲学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视野,而且使现实的个人真正得以出场,并成为理论思维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意义上,正是马克思哲学为"以人为本"奠定了坚实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郭庆波 《传承》2011,(2):24-25
通过阐述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本质、特征及其缺陷,论证了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传统哲学困境的解救的不彻底性。重点阐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革命,此种解读消除了哲学的任何神秘性,使其回归到现实的根基,即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问题,是随着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近代实践向现代实践的转化而提出来的一个哲学问题,也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普遍关注的重要哲学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们开始了对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但对"生活世界"这个概念的使用不仅高频率而且意义含混.为此,对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现实生活世界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这也是阐发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哲学长期以主客式思维为主导,在此思维方式之下,人们纵然竭力寻求人的自由,但终因无法摆脱物质世界的限制而难以真正落实;而中国哲学长期以主客不对立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主导,在此思维方式之下,人通过求诸心灵而实现了有限人生的无限即自由。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和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正是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11.
儒家哲学中"天"有多种意义,其中就有道德义理之天。本体具有道德创生的大用,它是一道德的本体,契悟此本体的主要进路是由充满道德情感的道德实践而达于心性本体的逆觉体证的方法。具体就是通过道德实践,达到人的道德性的本源,而透至宇宙的本源。义理之天的创生是主动的,而不是气依照理的规定而被动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7,42(9):26-28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使哲学从"天国"返回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从"本体论"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既表现了人与政治共同体的对立,同时也表现了人与人的利己本质的对立。因此,市民社会是一切秘密的发源地,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无非就是对市民社会中家庭与政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本质上,政治经济学是为市民社会学——市民社会学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中出现决非偶然。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宣告了思辨哲学的逻辑学的研究前提是错误的——思辨哲学是从思辨的观念的无限性而非从现存事物的感性的有限性出发。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还宣告了唯心哲学的逻辑学的思维路径是错误的——感性的经验世界、经验世界的感性决不是思辨的抽象的现实化,决不是观念的容器。  相似文献   

14.
哲学理论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体现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功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物本主义"的思维方式理解此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抽象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因而实际上并不具备这一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理论体系立足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对其"指导社会生活"的功能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从而能够真正发挥"为社会生活提供科学世界观指引、方法论导向以及价值观引导"的功能,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哲学在本源的意义上就是爱智慧。这表明哲学首先是一种智慧,即对世界与人生的博大与圆融的理解,关涉着个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的整体命运;更重要的是,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倾慕和追求。由于对智慧的追求和持守本身是困难的,所以才需要爱来支撑和激励,此乃爱智慧之真义。爱智慧不仅是理解哲学及其事业的关键,而且也决定了哲学家所具有的品格以及一般人学习研究哲学所应具备的素养。  相似文献   

16.
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哲学随笔”这个栏目。它的宗旨是使哲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使现实生活中的哲理进一步升华,以启迪思维,指导生活。短而精,轻松而活泼,将是它追求的风格。竭诚希望读者同我们一道努力,办好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表现为两种理论形态,即作为文化学元理论的文化哲学和作为以"文化本身"的追问为本体的文化哲学.前者作为各种"在场"文化理论的哲学反思,能够给出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和理论,但对"文化本身"的追问却无能为力.对"文化本身"的追问表现了对文化反思的现象学理论态度,实现了文化哲学研究的"现象学转身"和范式转换.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要求我们摆脱各种在场文化理论和概念的束缚,让"文化本身"这一"现象学原点"通过"现象学还原"凸显出来,让文化本身作为存在本身的发生之域、存在真理的发生之域、存在历史的发生之域、存在的现身之域.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通过"现象学还原"实现了面向文化本身的范式转换,通过"文化本身"的追问来理解存在的现象学发生.  相似文献   

18.
"马哲"①面向现实、回归现实生活的问题,其实是哲学家如何自觉地感悟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有效阐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进而是以实践为中介和契机,推动"马哲"与生活的辩证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的问题。哲学家要做到这点,需做好立足现实实践,反观历史逻辑,达到对历史与未来的哲学贯通;以实践为纽结,汇聚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在这种矛盾运动和双向深化中,感悟哲学;按照实践的本性和规律去理解哲学与生活的辩证运动,创造性地诠释生活,建设性地展开生活;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深入现实与历史,汇通科学与人文,在时代的整体语境中综合创新。"马哲"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远离"生活,即对生活采取一种超然的和冷观的态度。"马哲"还需要"归元",需要向"第一原理"层面下功夫,需要追求客观普遍性。哲学家应独立地思考生活,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诠释生活。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重构史中分别以"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存在)本体论"为前提的三种"重构"范式,大多未能切中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并由此自觉去规定其"重构"的概念内涵和确立其"重构"思路。即使有学者自觉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内涵作了界定,但仍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因此,重返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初语境的方法论前提与历史生成总体论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概念内涵作出准确界定与思路校正,已成为有效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2):5-8,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从事感性物质活动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而现实的人也即是大众。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走向大众化。也要求大众化。“大众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诠释与传播技术,它更从现实性、主体性、革命性、民族性、当代性等多重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