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西部县域电子政务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在西部县域电子政务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从多方面阐述了构建安全的西部县域电子政务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信  覃苏蓉 《今日广西》2007,(13):52-54
6月6日~8日,由广西行政学院、广西管理科学研究会、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钦州市行政学院联合组织的“广西县域行政效能与电子政务建设研讨会”在钦州市举行。研讨会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研究和探讨通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作用。代表们踊跃发言,会场气氛活跃,专家的谈论联系实际,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从电子政务学科建设的概念出发,描述了我国高校电子政务专业建设现状和电子政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了电子政务本科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电子政务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开设电子政务专业学校数量过少,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开设的随意性,教师队伍的研究背景多样,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等;并从对电子政务专业认识的重视程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电子政务学科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谢先江 《电子政务》2005,(4):115-119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2001年--2005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办公厅曾以文件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规范、实施步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这里就如何做好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谈几点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郭子龙  阎彩英 《电子政务》2012,(10):100-106
概述了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状况;简述了中国电子政务数据备份容灾系统的现状;论述了建设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的云存储灾备中心的必要性;详述了电子政务外网云存储灾备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灾备功能;介绍了云存储灾备中心的技术特性、建设成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曾信祥 《电子政务》2013,(4):102-109
论述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及其作用和特征;梳理和剖析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明晰了中国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意义;探讨了今后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向,并对中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和构想;阐述了对推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理论思考,并提出了加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7.
董振国 《电子政务》2014,(4):117-130
界定了电子政务核心应用的概念内涵;从顶层设计规划、集约化建设、创新运作机制、开展外包服务等方面介绍了河北省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的主要做法;分析了河北省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的工作思路与重点,即要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期专题"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刊登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研究室牵头完成的关于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部分成果。李志更的《加强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文,对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概念和职责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加强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揭示了加强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即迫切需要解决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与其职责定位不符、能力结构与其能力要求不符、管理制度与其职责要求不符等问题。于施洋等人的《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实施电子政务的意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并从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推动力,实现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等方面论述了推进电子政务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实施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各地区电子政务应用突飞猛进,在国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随着电子政务向高级阶段迈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关键共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本文从电子政务的定位和认知、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电子政务网络划分、推进应用和安全保密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十年历程,并论述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简述了"十二五"中国发展关键期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要求;构想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框架;提出了推进电子政务共享协同建设管理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论述了加强电子政务项目跨部门协同建设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谢先江 《电子政务》2005,(3):115-119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2001年--2005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办公厅曾以文件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规范、实施步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这里就如何做好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谈几点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3.
界定了电子政务大集中的概念,提出了推进"大集中"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的观点;论述了推进电子政务大集中的必要性,阐释了推进电子政务大集中有利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知识型、创新型、效率型和服务型政府;进而分析了我国在电子政务大集中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并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大集中将以服务导向、资源集中和横向集中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未来若干年内将成为电子政务的战略重点和建设热点.分析了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鉴于知识管理对提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重要作用,基于知识管理思想对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提出了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以期提高天津市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水平和公众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基本上完成,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网上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电子政务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阶段;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建设日益受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指出了中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及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基本上完成,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网上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电子政务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阶段;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建设日益受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指出了中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及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新阶段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基本上完成,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网上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电子政务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阶段;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建设日益受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指出了中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及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8.
宁家骏 《电子政务》2011,(10):50-59
指出新时期电子政务的内涵更加突出公共服务的理念,重点应助力提升公共服务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总结了国际电子政务发展在理念模式、整合治理和应对互联网政治挑战方面的新趋势,指出其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启示;归纳了新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并提出新时期推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通过电子政务加快政府转型,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政府管理改革的强大动力.电子政务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通过评估加以判断.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评估的意义;接着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此较有影响的几种电子政务评估模式,并着重分析了这些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电子政务系统组成与功能出发,对电子政务进行分层,初步提出了电子政务分层评估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介绍了IT治理的基本知识,并阐述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IT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最后对电子政务建设中IT治理实施的实际困难、实施方法、应用模型、工作流程以及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