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杨丽娜 《人民论坛》2020,(1):138-13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记录着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境内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巨大作用,保护方言资源也就是在保护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丁世平 《前沿》2011,(8):144-147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词汇,则是各种地域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茂名地区是个多方言区域,有粤语、客家话、闽语等方言,这些方言同母言方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方言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本文着重从方言词汇同母方言的差别及各方言词汇间的相互影响,探讨茂名地区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地方文化最好的载体,语言也是时代的产物。昆明方言在其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中产生、成长,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昆明方言中很多精华的部分也相应消失。只有让年青一代了解昆明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才可能用活生生的语言将昆明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挥语言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差异,汉语及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区都出现了分化,形成了各种地区方言,如彝族方言、傣族方言、藏族方言等。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虽然同一共同语的不同方言在语法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词汇、语音等方面已有很大区别,因此不同方言在语用上也产生了差异。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民族地区的语言学习者在方言学习上必须提高自身识别语境及驾驭语言的能力,即方言的语用能力。"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习者智力未来发展的潜力,提出了从学习者未来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水平差距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活动,对民族地区方言语用能力推进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属于文化范畴,被涵盖在文化之内。因此,语言的发展势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也一定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换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容量极大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全方位地表现着文化,语言史和文化史就是这样互相补充、互相说明和互相提供证据的。方言和一定地域的文化的关系亦应作如是观。如果说汉语表现着整个中国文化,那么内蒙古西部方言就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必然表现出这一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比如说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存…  相似文献   

6.
王岩 《前沿》2012,(4):140-141
对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很值得深刻探讨的课题。熟语的亚文化现象主要体现汉语方言熟语和社会亚文化语言中的流行语两个方面。研究方言熟语主要研究其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属性、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方言熟语产生的地域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以及熟语与方言熟语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演变的趋势研究;研究社会亚文化语言的流行语主要研究其文化特点、语言特点以及产生的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研究社会亚文化流行语对熟语的影响,以及流行语与熟语之间吸收和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廖峻澜 《四川政报》2002,(36):35-37
“湖广填四川”而产生的移民文化影响深远。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而今天的四川方言正是在移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和发展的。德阳市是四川I省重点工业城市,德阳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点之一。本文在考察德阳方言与移民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它的发展趋势和“推普”前景做出初步的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具有共同的闽南方言,还拥有烙在闽南方言上的闽台一体性的区域文化。我们应该而且十分有必要在学术上、语言文化上告知深藏于闽台人心中的中原根、华夏缘  相似文献   

9.
《松州》2014,(3)
<正>方言是一种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它封存和传承着几千年来的乡土风情,虽不断变化,但始终保留了淳朴厚重,并且有着自身文化基因和精神审美情趣。普通话日益推广的今天,方言的收集整理对于尊重历史、承续文化,现实意义重大。方言有自己自成系统的独特语音、语义、语法,可以说方言就是一个地区语言的活化石。《敖汉方言例释》正是一部敖汉方言大全,它集实用性、研究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对人们了解敖汉的乡土文化、历史传承很有意义。该书并不只是资料的  相似文献   

10.
陶伏平 《求索》2008,(9):202-203
方言影像是在现代语境中生长、发展的,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和表征。现代语境中,文化艺术凸显消费化和娱乐化的特征。区域性受众对方言的情感和地域文化地位的自我确认上的诉求给方言影像提供了消费市场。方言文艺的娱乐性和轻松的平民叙事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娱乐化转向。无论从文化价值、传播理论还是国家语言政策层面观照,方言影像都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1.
言岚 《求索》2010,(6):226-228
地域文化作为与民族性浑融一体的传统成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方言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乡土文学作家们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从方言宝藏中提炼、采撷生动鲜活的词汇进入其文学作品,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浓烈的地方色彩,也反映了方言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聂莉 《前沿》2014,(15):194-196
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有效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族群的语言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研究课题,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以激烈的“普粤之争”为例,力图解析在粤语盛行的广州地区方言该如何存在、大众传播媒介是否可以使用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并指出“保护、认同与交融”为破解跨文化传播语言悖论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文静 《前沿》2010,(24):157-159
语言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是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活化石"。受到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一些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功能正在衰退,面临消亡的危机。大力开展对民族语言的整体性调查和研究,是对民族语言文化最有效的保存,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语言文化开发战略是对民族语言文化最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国文化,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切入点。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使语言更加丰富而缜密。汉语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随之流失,但时代的前进并没有完全洗刷掉汉语的古老意涵,一些东西留存了下来,尤其是在方言里,从而使我们得以对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5.
林洵  李子 《福建乡土》2007,(3):21-22
被认为是起源于古建州语的闽北语系,研究者寥若晨星。其中建瓯潘渭水和建阳徐惯行对闽北方言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逼近了上古福建社会的真相。1994年,徐惯行发表了《建州方言与闽北语言文化浅识》一  相似文献   

16.
李秀 《前沿》2009,(11):173-175
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使用普通话和方言的语言生活现状,分析了普通话和方言各自的使用范围及语用价值,结合内蒙古具体的方言弱化情况,论述了内蒙古地区如何构建普通话和方言的和谐语言生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方言,顾名思义,地方之言也。《辞海》称:"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人们的发音习惯不同,便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域特点的语音方言。再有,因各地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语法特点的方言,如初生小孩所著之衣因不码边,故曰"毛衫";旧时妇女因裹小足,行动不便,自谓"没脚蟹"等等。另一类方言,属于新创造的地方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先人们曾创造了"杲(gǎo)昃(zè)"等词汇,现在多数人只知词的表面意思,不知词的由来和文化内涵。我把这种现象姑且唤作"方言综合症"。在兴化圩南地区,民间称东西为杲昃,意指物或事,即何物、  相似文献   

18.
以锦屏侗语、汉语方言为例,说明在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会导致大量的借词产生。但是双方借词在意义范围、词类、数量、借入途径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从中体现出语言影响的一般规律:在两种语言的接触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使用人口占优势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语言或方言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现象都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方言语法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方言语音、词汇研究而言。方言语音的研究起步很早,不仅在基本的语言事实上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而且研究的触角也深入到语音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变调、儿化等等,在结合音韵学和方言分区上,语音研究的成果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20.
一对古语词的释义在我国的任何一种方言系统中,现今都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四川方言也不例外。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格林就认为“语言是我们的历史”。语言(词)不仅是人类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和建构手段之一。它不断介入和渗透到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接触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体现着社会(人)的思维、心理、历史和价值观念等等。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类词直观反映出人类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态表达上的差异,如“粑”、“瞄”等。这类词好比化石一般,体现出创造和使用词语的那个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